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从选秦歌舞到北宋南戏,到元杂剧,再发展到现在的归类戏曲,如昆曲、京剧和三百余种地方戏曲,说明戏曲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艺术形成,中国几千年的明发展史,戏曲经过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追求、探索、锤炼、升华到今天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韩青  徐军 《寻根》2011,(4):48-53
唐朝有一个专门教歌舞技法的学校,称为梨园,后来梨园也成为戏曲艺术的另一个代称。中国的戏曲发展有多长的历史?王国维在《戏曲原考》中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虽咏故事,而不被之歌舞,非戏曲也。虽和歌舞,而不演故事,亦非戏曲也。”《辞海》里“戏剧”条也说:“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只有那些既有歌舞又有故事内容两相结合的演出,  相似文献   

3.
戏台,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类型,其分布广泛,从威严肃穆的宫殿到繁华嘈杂的里巷,甚至蛮荒山村都可见其踪影。中国唐代以前的“戏”或“百戏”,主要为歌舞、杂技、魔术、游戏,无论野外还是厅堂,凡有一方场地即可表演。至宋元时期,以“曲”为主要元素的“戏曲”成熟,于是有了汉民族的戏剧形态,有了以戏曲表演为主的戏台。戏曲从画地为台到固定的戏台,历史千年。中国古戏台折射的是古老戏曲一路走过的足迹。  相似文献   

4.
杨曦泠 《大理文化》2014,(3):105-112
正民间艺术长期以来是大众较为熟悉的民族文化标识,它们是少数民族群众展示自我、寻求认同的有效载体,而戏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戏曲源于两宋之间,至今已近千年,北宋时期中国音乐由歌舞伎乐形态转型为民间音乐形态,戏曲音乐、民族器乐、民间歌舞等随之兴起,产生了以宋元杂剧和元代南戏为代表的民间戏曲形式;到了明清,多声腔剧种形成,各地方剧种蓬勃兴起,昆曲、京剧、梆子戏等传播甚广;直至当代,全国已有二三百个统称为戏曲的地方剧种,白族吹吹腔戏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5.
戏剧和戏曲是两个有所不同的概念。张庚在《中国戏曲》中说:“中国的传统戏剧有一个独特的称谓‘戏曲’。历史上首先使用这个名词的是元代的陶宗仪,他在《南村辍耕录·院本名》中写道:‘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但这里所说的戏曲是专指元杂剧产生以前的宋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近代的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通称。”所以中国传统的戏曲不包括话剧、歌剧、芭蕾剧、哑剧等外来的戏剧表演形式。换言之,中国戏曲是个较狭义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上海文化年鉴》2012,(1):274-275
5月18日是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0周年纪念日。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文物局、黄浦区人民政府主办,黄浦区文化局、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昆剧团、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承办,上海三山会馆管理处协办的“水磨传馨——海上昆曲文化展”在上海三山会馆开幕。该展是上海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昆曲文物文献展,  相似文献   

7.
作为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所举办的中国地方戏曲展演活动内容之一的中国地方戏曲欣赏讲座《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日前举办。由此,这一自“中国文化年”开幕以来当地侨界参与最广泛、持续时间最长的一项弘扬中国传统戏剧的活动降下帷幕。在中国地方戏曲展演期间,近3000观众兴致勃勃地观看了5个场次的演出,其中近一半为法国观众,他们通过对中国传统戏剧的了解,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中国戏剧之美学与哲学价值更是赞佩不已。中国地方戏曲讲座使法国观众与中国演员得以面对面地近距离交流,许多法国观众认为,通过戏曲讲座不仅对中…  相似文献   

8.
昆曲     
吴新雷 《寻根》2003,(1):77-83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首批19个“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或译为“人类精神文化遗产杰作”)的名单,我国的昆曲艺术名列榜首,消息传来,戏剧界人心振奋!那末,昆曲为何能成为举世公认的文化瑰宝呢?它的历史源流和艺术特征是怎么样的呢?昆腔、昆曲、昆剧的历史渊源昆曲发生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据明魏良辅《南词引正》记载,昆山的千墩是昆腔起源于民间的实证之地,而元末千墩人顾坚是最早的见证人和原创歌手。又据周元在《泾林续记》中披露,明太祖洪武…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戏曲学校是一所培养中国戏曲艺术人才的专科学校,于1952年在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等人积极倡导和扶植下建立.40年来,它继承了戏曲“科班”的训练传统,并积极吸收现代教育科学化、系统化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管理体制和训练模式,在培养戏曲艺术人才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自50年代起,该校先后开设了京剧、昆曲、评剧、曲剧、杂技、木偶、歌舞以及舞台美术设计等专业,为社会输送了1700余名各类舞台艺术人才;其中重点学科的京剧表演专业,就培养了500余名毕  相似文献   

10.
川剧形成于20世纪初诞生于现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戏剧文化角度看,川剧是一个四川化的戏曲剧种;从地域文化角度看,川剧是一种戏曲化的地方文化;而从剧目形态及其不同时代特征看,川剧不仅继承了戏曲母体的遗产,更富有大量表现自身生命活力和体现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现代创造与发展.川剧作为一个以表演为中心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巴蜀人民情感、观点、兴趣等审美意识的物态化.  相似文献   

11.
樊森  黄劲伟 《寻根》2013,(2):42-45
影戏,俗称皮影戏,又叫“影子戏”“驴皮影”‘‘纸窗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现传奇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极富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在全国各地,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化持中贵和、以和为美的思想,一直左右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理想。古代戏曲导演艺术严格遵循“中和”的审美法则,以“中和之美”所界定的和谐统一原则,来揭示艺术形象整体美的内涵,实现演剧与观剧的完美融合。古代戏曲导演理论锲而不舍地追寻着“中和之美”的艺术境界,致力寻求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回味无穷的神韵意味。而情感与理性完美统一的具象要求,则是对“以和为美”思想的准确阐释和生动演绎。  相似文献   

13.
苏州地域,历史上孕育了两种文化遗产。一是苏州园林,一是中国昆曲;苏州园林与中国昆曲,二者堪称不可割裂的整体。在这片土地生活的中华先人们,就是在如此精致的园林中创造了如此优雅的昆曲;就是在这样美妙的环境中,演绎了这样优雅的昆曲。观看昆曲艺术,其戏曲调度恰似园林建筑,堪称一步一景,借景衬景,步步有景,其美学内涵与昆曲均为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4.
戏曲表演中的第三种“马”张发颖在我们的戏曲表演中,现在人们多知有两种“马”。一种是竹马,即用竹篾扎成,蒙以薄的彩色织品,悬挂于演员腰部前后。竹马大概起源于古代民间赛社活动,后经民间乐户戏曲班社带入杂剧表演之中。舞台上骑竹马代表骑马,叫竹马儿。现存元明...  相似文献   

15.
张裕 《文化市场》2002,(5):38-38
一台打着“都市戏曲”旗帜的甬剧《典妻》在沪演出,其综合艺术的精美程度,不仅“老宁波”们很少见到,连到场的众多上海戏曲名家也都有些惊叹。在本届艺术节上。锡剧、花灯戏等地方剧种都以“都市戏曲”的面貌出现在上海的各大剧场。地方戏曲该不该都市化的问题。又一次在戏曲界引起了热烈的议论。  相似文献   

16.
《中外文化交流》2000,(2):49-49
昆曲是中国“百戏之补祖”。苏州是昆曲的发祥地。为弘扬昆曲艺术,促进昆曲艺术的继承、保护、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州市人民政府将于2000年3月31日至4月6日在苏州主办首届中国(苏州)昆剧艺术节暨优秀古典名作殿演。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考验着一切艺术形式,经千百年传承的中国传统戏曲正陷于“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尴尬处境。如何使年轻一代了解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使传统戏曲在新的时代有其未来?已成为当前中国文化建设必须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大爱无言     
时间:当代,夏天。 地点:东北某农村。 人物:男人——40岁,农民。 女人——38岁,男人的妻子,农民。 云霞——13岁,男人和女人的女儿。 王老太——60多岁,村中老妇。 [舞台最好是一个转台,虽然是小品,也涉及场景的变换。充分发挥戏曲表演的写意性也可以解决“转台”问题。[幕启。男人和女人就像斗公鸡似的对峙着。两个人呼呼地喘气,谁也不说话。  相似文献   

19.
评剧漫谈     
王春斌  胡振华 《寻根》2007,(3):136-141
评剧是我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朵靓丽的奇葩,是由流行于河北省唐山市滦县、滦南县、迁安、玉田、三河及宝坻(今属天津)一带农村的曲艺莲花落发展而成。从冀东民间演唱“莲花落”衍变发展为“评剧”(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经过了“莲花落”、“拆出戏”、“平腔梆子戏”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乐亭影”是中国北方的戏曲剧种,因诞生于乐亭而得名,为乐亭先民创造。乐亭县地处冀东,历史上先后隶属于滦州、唐山,因此也被人称“滦州影”、“唐山皮影”和“冀东皮影”。“乐亭影”的影人、道具,由驴皮雕镂而成。因而又有“驴皮影”的称谓。其显著特点是唱腔、道白,均是地道的乐亭方言语音。因人称乐亭人“老呔”,称乐亭的方言语音为“呔话”,因此,“乐亭影”又被称为“老呔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