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京出版社新出之<南京通史·六朝卷>,置六朝都城建康(建业)的研究于六朝史的整体观照中,凸显了六朝都城的政治历史地位,开掘了其经济发展状况,揭开了其神秘面纱,再现了其作为"六朝文化"之都的风貌,虽然也存在个别不足之处,仍堪称是一部资料翔实、内容厚重而有撰述特色的地方断代史.  相似文献   

2.
六朝建康城的发掘与复原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文献的六朝都城建康的复原研究,长期以来是聚讼之府,意见分歧颇大。本文首先对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找出其问题所在,继而利用最新考古资料,推定建康都城、宫城的中轴线及四至,提示了建康城复原研究的新思路。进而指出:建康城从北往南按苑囿、宫城、都城, 以及用“篱门”明确外郭城范围的平面形制,在中国中古的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种独特的都城形制,融入了草原游牧文化的因素,这正是魏晋隋唐历史具有中世纪特征的一个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3.
六朝建康地居形胜,界通吴会,为都城有三百余年,是中世纪南中国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古都学、历史地理学研究价值。自明朝中期以来,传统史家之于六朝建康多有关注,并已突破史料汇编的囿限。上世纪随着中国古都学会、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的考古学、信息交叉学科的进步,以及古籍整理与出版的贡献,六朝建康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范围日益扩大,围绕建康定都条件、城市经济、水陆交通、气候生态等问题全面展开,其深度与广度得以大力拓展。今后,六朝建康研究或将更为系统化,并服务于都城的古迹保护与旅游规划。  相似文献   

4.
建康作为六朝都城,其安全与政权命运息息相关。因而,统治者对建康的防卫,进行了精心筹划和周密部署,在城市内部及周边地区打造了布局完整、结构复杂的防御体系。街巷作为该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设置与布局对城防有着独特的作用和意义,从一个方面展现了江南政权的军事防御水平。  相似文献   

5.
六朝建康城遗址考古发掘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朝建康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一直十分薄弱.为了究明六朝建康宫城(一般称为台城)位置,廓清都城布局等重要问题,自2001年5月起,南京市博物馆先后有计划、有重点地对成贤街、大行宫及其他地区的30多个建设工地进行了大面积抢救性考古发掘,获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本文首先对以往这一工作的主要过程和收获进行简要回顾;在此基础上,从工作思路和方法上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对今后六朝建康城遗址田野考古工作的重点、文物保护的原则等进行初步规划和构想.  相似文献   

6.
韩芬  黄鹏  韩蓉 《宜春学院学报》2009,31(3):113-115
宴饮之风,始于先秦,至春秋时代,于宴饮之际赋诗的风气下产生席赋诗,对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六朝时期,宴饮之风大盛,产生了大量的赠答诗作.通过对六朝文人为诗而宴的宴饮之风和文人席间赠答唱和的分析,找寻六朝宴饮之风与六朝时期赠答诗兴盛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万历三十四年刊行的《六朝诗乘》,是反映明代六朝诗学深化的集成之作。具体而言,在六朝诗歌史述讨论中,"晋宋并论""齐单论""梁陈延论",深入揭示了六朝诗歌发展的传统性、变异性及特质性;在六朝诗歌时代特色分析中,对"六朝诗人‘分路扬镳、殊林奋响’中形成的‘缘情绮靡’特质"的探讨,准确揭示了六朝诗歌发展的时代特质;在六朝诗体演变探讨中,对六朝优秀诗人在"古今诗体演变"中意义的凸现,部分还原了六朝诗歌演进的真实状况。毋庸置疑,梅鼎祚《六朝诗乘序》及《六朝诗乘》的编纂,及时地反映了明代六朝诗学在探讨"诗史分期""时代特质""诗体演变"等理论问题上的深化。  相似文献   

8.
六朝时期诗与赋的发展状况处于"一种过渡折中状态"。为了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六朝赋家不断地改进作赋的方法,使得赋作逐渐具有了诗化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赋作之抒情化,赋作形式之诗化以及赋作修辞格选用之诗化。这使得赋体克服了自身的结构性危机,恢复了生命力,使得其在新的文化环境下得以复兴。  相似文献   

9.
诗与画的融通之始是在六朝时期.六朝时期题画诗的出现及逐步成熟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六朝时期的题画诗无论在文学史上还是在绘画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博学多才的明代文人何良俊,诗歌作品中对于六朝诗歌清丽婉约的风格情有独钟,在诗歌理论上也常有推崇六朝之语,这在于其推崇自然天成、情感真实的艺术风格,在于其情感论与复古论交织的复杂诗学思想,归根结底在于?其经世思想为主的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哲学思想。故而对于何良俊推崇和接受六朝清丽婉约诗歌风格的研究可以作为研究何氏思想的一个切入点,有助于对于其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六朝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而在六朝堪称一代文学的则是五言诗。可以说,贯穿六朝诗歌创作的其中一条经脉便是诗歌的尚清审美趣味。六朝诗歌创作中的尚清审美趣味并不是一时形成的,它的形成可以溯源到先秦和两汉。这种审美趣味在六朝诗歌创作上达到了一定高度,其中表现最突出的要数谢灵运的山水诗和陶渊明的田园诗。正是谢灵运山水诗的清秀之美和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之美,才使得尚清审美意识在诗歌创作中得以延续并发展,也影响了六朝以后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2.
送别诗是六朝题材诗中显赫的一支,特别以其独特的美学风韵,丰富了六朝诗歌美学,在六朝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领略一首首六朝送别诗,优秀之作所展示的人情美、山水美、场景美尤其引人瞩目。六朝送别诗略带悲怨或清新或绮丽的美学风格正是从其别具姿态的人情、山水、场景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探讨陈子昂山水诗的申美价值,发现在山水诗由六朝向唐代的发展进程中,陈子昂具有主要的过渡意义。他的山水诗在审美观照方式、文化内涵、语言风格以及形式结构上均对六朝诗有重大突破,实开唐代山水诗之先河。所以尽管陈诗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六朝因素,其扫变风气之功不可抹杀。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六朝时期的湖州为观察视域,从藏书史的角度,通过对六朝时期相关史料的爬梳、整理,于雪泥鸿爪间,辨析、发掘作为湖州文化之脉的藏书文化的初起、形成历程。认为,湖州藏书之初盛,当在六朝之时,其中标志性的史事,便是沈约的藏书活动。就私家藏书传统肇造、发育的意义言之,沈约的藏书实践“开浙江收聚之先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六朝论体文,是其时理性精神的产物,但在理性中又涵泳着诗性。其"理"以审美化的方式存在,是思、情与诗的结合。理感为六朝论体文运思之起点;理趣为其审美特征,具有意趣之美,兴味之美,气势之美;理致为其审美表现。六朝论体文中的"理"是超越于理性而又融合了情韵的审美形态,是一种审美化存在。  相似文献   

16.
论六朝骈体书牍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骈体书牍文盛行于六朝,广泛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社会政治活动,以及他们生活中的各种遭际和情感。六朝骈体书牍文具有诗化特征,优秀之作不仅是应用文,也是文学美文。  相似文献   

17.
六朝书法具有独特的特点;大家族书法队伍的出现;简札形式的出现,带来了人们审美心理的变化;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优雅的书风;书家、书论多。六朝书法的美学追求是:追求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韵致美;骨、筋、肉美学范畴的提出;六朝美学中“类比”、“品藻”之风很盛;“意在笔先”说的提出;对“工夫”的重视;六朝书家、章更多地受道教、玄学的影响,书法字里行间有清气。六朝书法树立了个性价值的典范,书法美学追求有别于前及后的风度。  相似文献   

18.
六朝时期,中国古代诗歌进入承上启下的新阶段。本文试以日暮情思为对象,浅述了这一抒情模式对诗骚的继承,同时主要论述了它在六朝时期的发展和对后世诗歌的影响,用以体现六朝诗歌日暮之思的这一抒情模式的承上启下作用。这些发展主要表现为日暮情思与时光易逝、功名未遂的融合,日暮情思与悲秋之情的融合,日暮情思情感基调的再丰富。  相似文献   

19.
赠答诗可以视为儒家礼仪文化和人伦精神在诗歌领域的特殊表现形式。六朝时期在家庭观念和社会、人际关系方面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导致六朝文人生活与前代有很大的不同。从六朝赠答诗我们可蠡测六朝的人伦精神。  相似文献   

20.
汉魏六朝志怪小说营造了一个奇幻神异的动物世界。六朝志怪中的动物描写具有独特的审美形态和审美价值:动物形态奇异,幻化灵异,功力神异。这种独特的动物描写的审美形态使得六朝志怪中的动物集神、仙、鬼、于一体而具有神异之美、荒诞之美和奇幻之美。这种审美不仅是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美学思想影响,更是汉魏六朝文人审美自觉崛起和突围的一个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