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古汉语里,系词“是”产生在什么时代呢?王力认为:“在上古汉语里,判断句不用系词。”他把系词“是”产生的时代定在西汉末或东汉初。杨伯峻认为:“‘是’‘为’诸动词”,“在句中只起联系作用”。  相似文献   

2.
系词“是”字逐渐成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者拟对《洛阳伽蓝记》一书中的“是”字进行初步分析,认为“是”字在这一时期仍具有系词、指示代词两种用法,并产生了多种活用法。而用作形容词的“是“字则较少见。  相似文献   

3.
关于系词"是"的产生时间、形成与发展过程,学术界纷争了几十年。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的出土文献,研究方法,促使学者们对系词"是"的研究不断加深,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本文试图将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汇总,并通过判断认为:系词"是"产生于西汉,成熟于东汉,形成于指示代词"是"和形容词"是"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魏晋六朝时期小说中的判断句仍以无系词判断句为主,与此同时上古汉语中通常被用作指示代词的“是”在魏晋六朝时期的小说中已经被广泛地用作系词。但种种迹象表明,“是”的系词用法在此时还没有发展成熟,只是为“是”最终演变为系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是”字在西汉以前的语言中不是一个成熟的系词,而最初只是一个指示代词。但是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是”字作为指示代词的指示,称代作用逐步减弱,进而具有了系词功能。到西汉末年、东汉初年已发展成为成熟的系词。这一发展过程在东汉人王充的《论衡》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相似文献   

6.
先秦汉语中,虚词“实”的最主要用法是作指示代词,强调它前面出现的主语,而不是普遍认为的副词用法.这种用法的“实”用的是假借字,跟“果实”的“实”没有任何渊源关系,而与指示代词“是”有同源关系.“维/惟/唯”的用法,一部分是作强调主语和宾语的指示代词,一部分是由这种代词演变而成的系词、副词和连词,表示“乃是”之义.“伊”“繄”也作代词、系词、副词.“维”“伊”又具有连词的用法.“维”、“伊”、“繄”的古音也有很近的关系,并且都与“是”、“寔”、“实”有语法功用上的相类.它们应该有语源上的关系,其演变是上古汉语方言分化的结果.虚词位置、功能的变化引起词性变化,指示代词发展出系词、副词和连词的作用,同时也相应派生出新词,新旧同源虚词在积淀历史词汇的历史文献中,其发展源流有脉络可寻.在考察了上述虚词演变的时代层次后,将词序变化、功能演变与新词性产生结合起来,可以探讨虚词演变的一些原理和规律,及新的语言体系中斯旧句式叠构出重复性表义句式的原理.在同样的位置情况下,判定其词性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它的指向是其前还是其后.  相似文献   

7.
《论语》中“是”字共出现60次,有作指示代词,表“对的、正确的”义和作系词等不同用法,我们在充分参考前贤论著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中的“是”字应视为作系词。  相似文献   

8.
虚词“非”字常见用法之一,是用在判断句主谓之间,使整个句子表示一种否定的判断。例如: 管仲非仁者与? 《论语·宪问》 回也,非助我者也。 《论语·先进》 是非君子之言也。 《礼记·檀公上》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这种“非”字,在词性方面,有否定副词说和系词说,否定副词说者以为“它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副词”(见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系词说者认为它“是否定性的系词,是实词,不是虚词”(见杨伯峻《古汉语虚词》);意义方面,有“不是”和“不”两种解释,而均以后者为极少数。翻译则一致为“不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非”的词性,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句型句式的角度切入,分析了“非”所处的系词地位;第二部分以组合功能为基础,剖析了“非”与“乃”“即”“则”和“不”“弗”等副词的区别,“非”与“是”一般不组合,与“不是”是接替关系,而“乃”“即”“则”“不”等则可以与“是”组合成状动关系的词组;第三部分运用功能渗透理论,阐述了“非”系词与“是”系词的关系,认为“是”发展成系词的原因,除了一般认为“是”所处的位置等之外,主要是受了“非”的系词功能的渗透影响  相似文献   

10.
教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学生对课文中“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句中“寒”字的意义和用法颇有异议。有的认为这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有的认为用“寒”修饰树,定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有的认为书上把  相似文献   

11.
"是"在《庄子》中的主要用法是指代词,核心功能是指代命题,同时还有形容词和连词构成语素两种用法;后两种用法均是由指代命题的核心功能演变出的,同时系词用法也处在演变初期。"是"在表判断关系的话题句中回指话题,演变为系词;在复句中回指命题,同其他语素构成复合连词;指代命题且单独做谓语时,演变为形容词。  相似文献   

12.
关于墨子的阶级出身问题,文化大革命前,学术界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墨子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有的认为出身于小手工业者。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搞影射史学,认为墨子是中小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是经验主义代表,比儒家还反动,借以攻击周恩来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粉碎“四人帮”后,在批判“四人帮”影射史学的过程中,学者们为了与“四人帮”划清界限,一般都认为墨子是出身于手工业者阶层,是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思想家,连持墨子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说最力的郭  相似文献   

13.
谢德三《墨子虚词用法诠释》认为"而"作指示代词犹"此"、作系词犹"乃"、作准系词犹"如"、作副词犹"乃、才",并根据译义把"而"归为介词和连词。这些"而"的语法功能都是连接前后两个谓词性结构,是连词。《墨子虚词用法诠释》忽略了"而"的语法功能,用强赋实义、翻译的方法,对"而"做出的词性归类是值得商榷的。《墨子》中的"然而"大部分都不是凝固结构,"而后""而况""而已""而已矣"都是词与词的组合,《墨子虚词用法诠释》把它们都归为熟语也是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14.
系词“是”的涵义问题是直言命题的逻辑的一个重要问题,学术界一般认为在自然语言中东词“是”有着多种涵义,在笔者看来这一观点颇值得商榷。木文以现代逻辑为工具,对直言命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以此认为,系词“是”是有着统一的涵义的,它毫无例外地表达等同于关系。由此出发,本文进而认为,直言命题的逻辑应建立于关系还辑的基础之上,从关系逻辑的观点来研究直言命题及其推理,必定会深化直言命题的逻辑理论。  相似文献   

15.
我们注意到,现代汉语出现了“是否是”的用法,意思相当于“是否”“是不是”。例如:(1)有的说,他曾经被巡捕带到明日书店里,问是否是编辑;有的说,他曾经被巡捕带往北新书局去,问是否是柔石,手上上了铐,可见案情是重的。(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句式结构,并且结合系词“是”的产生时代,认为“树鸣星陨,是自然之变也”中的“是”应该是个指示代词,而非系词。同时在众多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更倾向于冯胜利的观点,认为“是”的演变是由于指代功能的弱化导致了主谓之间“停顿”形式的逐渐消失。最后,越来越多的副词先后出现在弱化了的“是”之后,停顿终于让位给了“是”,“是”由此而变为系词。  相似文献   

17.
<正> 《纪念刘和珍君》第五节中的一句话:“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是一个曾经引起争论的句子。有的论者认为句中“伟大”是用来赞颂刘和珍等三个女子的;有的论者认为这个“伟大”是以其反义讽刺、抨击杀人者的;同时也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赞颂三个女子的。根据我们的认识,进行如次几个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论语》一书中“是”字的全部用例(共60个)分为7类,加以类比分析。其中作为“指示代词”的“是”,43例,是“是”字在《论语》中的基本用法;作为“判断词”(系词)的“是”,有7例,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春秋战国之际判断词(系词)“是”字的用法已经产生,虽然用例不算太多,虽然还处在萌芽状态,但它毕竟是产生了,而且有旺盛的生命力,因而不能人为地抹煞它,而应承认它。给它以应有的语法地位。以上分析,不仅有认识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即有助于“汉语史”的表述和上古期汉语特点的总结。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搜集文献用例并结合方言材料,探讨“老公”一词的三个义项在汉语史上的产生及演变情况。至迟在西汉,“老公”指“老年人”的用法已经广泛使用,可以自指也可以他指,到宋元之际,此用法逐渐衰落;宋代南戏作品中产生“老公”的新用法——指称丈夫,在元明清文献乃至现代汉语的南方方言中,此用法仍有保留。而在北方方言,自元代至明清,“老公”都是对太监的尊称。  相似文献   

20.
高中第二册课文《兰亭集序》中有一个这样的句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个句子中的“一”字如何解释?有的人认为它是名词“一点儿”的意思,因为课文下面的注解中就将“一觞一咏”翻译成“喝点酒,作点诗”;有人认为它是分指代词“有的人”,“一觞一咏”即“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还有的人依据教师用书中“一边饮酒一边赋诗”的翻译将“一……一……”理解为并列关系的连词“一边……一边……”。笔者认为以上几种解释都不够准确。“一觞一咏”虽然可以意译为“喝点酒,作点诗”“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但并不能据此将“一”解释成“一点儿”、“一边”,不论是古代汉语词典还是现代汉语词典,“一”都没有作名词或连词的解释;至于将“一”理解成“有的人”,将“一觞一咏”理解成“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则既找不到佐证,又不符合文中所反映的实情。在聚会中,明明是大家都喝酒都作诗,怎能说成是“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呢?《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认为“一”可以作副词,解释成“有时,或者”,如“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在现代汉语中,它也有这种用法:用在相对的动词前面,表示两个方面的行动协调配合或两种动作交替进行,如“一唱一和“”一张一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