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8 毫秒
1.
大学毕业生从学校步入社会,从学生转变为社会职业人员,要完成从学院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这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角色转换,这个转换在其一生中十分重要。在这关键时刻,大学毕业生应以积极正确的态度,认知新角色,尽快适应的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要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上适应从学生身份向社会公民(职业)身份的转换,当前毕业生角色转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毕业生对自身角色存在认识和定位的偏差,高校德育工作可以采取职业策划、适应教育、毕业生追踪调查等方法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完成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6,(71):164-165
大学生毕业后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成为一名职业人,这期间必然要经历一个社会角色的转换过程,在这个转换过程中,毕业生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大学毕业生从在校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要在思想现念和行为模式上适应从学生身份向社会公民 (职业者)身份的转换,当前毕业生角色转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毕业生对自身角色存在认识和 定位的偏差.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采取职业策划、适应教育、毕业生追踪调查等方法帮助大学 毕业生顺利完成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5.
人的一生,面临着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转换。就中专毕业生而言,由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在其一生经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中专毕业生应当以积极、正确的态度,认知新角色,实践新角色,促使角色转换的顺利进行。 一、正确认识角色转换 (一)学生角色与社会角色间存在的差异 社会角色由角色权利、角色义务和角色规范三种要素组成。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根本不同在于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6.
从学校走向社会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适应状况,将深刻影响其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个人、学校以及用人单位都需要正确认识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冲突,并积极采取应对策略,以帮助其尽快进入职业角色,顺利实现角色转换,渡过职业适应期。  相似文献   

7.
大学毕业生角色转换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和理想的基础。本文总结了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心理状态,以及克服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新入职员工在身份转换的同时,积极实现心理角色的转换,从学生角色顺利过渡到职业角色将有利于其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关注心理角色转换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寻求解决方法,缩短整个心理调适期,将有助于新入职员工成功实现心理角色的转换。  相似文献   

9.
试论大学生就业后社会角色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社会角色发生了根本转变,我们要正确认识从“学校人”到“社会人”、“职业人”的角色转换,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适应新环境;正确认识自我,确定新的人生起跑点;开放自我,走出封闭,培养群体意识;培养独立,主动意识,尽快实现角色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从养成教育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建筑类专业毕业生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经历的两个重要阶段,并提出影响"角色转换"的因素,为毕业生开启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The market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HE) has created a number of tensions and ideological dilemmas that may influence how academics see their roles and teaching practices.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academics in the discipline of social work (who were also in leadership roles) perceive their roles and identities and manage the tensions and dilemmas that arise for them as teachers in the current HE environment. Unless the tensions and dilemmas are articulated, it is not possible to understand and manage their impact on academics. This may lead to the loss of quality learning experiences for students and lower workplace satisfaction.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research question: were there ideological dilemmas experienced by social work academics in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and if so, what subject positions did they adopt in response to these? A discursive psychology approach was used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Data showed a range of ideological dilemmas represented by each of the different subject positions adopted.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questions for readers to consider, generating ideas for transferring understanding of these ideological dilemmas into positive action within the workplace.  相似文献   

12.
哲学的解释学转向给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深刻影响,"理解"与"解释"也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维度。心理学的解释学转向既有深刻的理论背景和哲学溯源,又具备现实的科学基础。在解释学转向下,心理学研究出现了三个转变,即从本质论到建构论的转变,从方法中心到问题中心的转变,从价值无涉到价值关涉的转变。解释学转向引起了心理学的方法论变革,对于克服主流心理学面临的困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桂芬 《高教论坛》2011,(5):62-64,71
大学生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日渐凸显。在心理委员的培养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培养心理委员积极的人格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运用团体心理训练增强心理委员的积极情绪体验,构建心理委员顺利开展工作的社会支持系统,发挥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委员培养中的作用,把教育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消极防范向积极心理素质的塑造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中学思想政治课开设心理品质教育课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心理品质课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指导作用 ;只有运用和掌握唯物辩证法 ,才能搞好心理品质课教学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a sample of practicing school psychologists' preferred resolutions to a series of ethical dilemmas and their primary reason(s) for arriving at these resolutions. Results indicated a general lack of consistency in both actions taken to resolve ethical dilemmas and reasons chosen to support such actions, regardless of respondents' sex, years of experience, self-reported hours of ethics training, frequency of encountering similar problems, perceived seriousness of the problem, or confidence in decision making.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light of similar findings from other areas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better preservice training in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人格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人格心理学正身陷困境时,后现代主义从新的视角和观点对其展开了阐述.文章介绍了后现代主义人格理论的基本观点,重点讨论了后现代人格心理学的主要假设,并指出后现代主义尽管有其合理的地方,但也存在与当前主流人格心理学不一致的观点,它没有提出充分的理由来让人们放弃对人格本质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针对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教师专业化的外在要求和教学实践发展的内在规律,以教学理念创新为基础,构建“职业定向———自主建构群集”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灵活、有效运用,不仅能深化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的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确保人才培养的规格,而且能使心理学教学的既有价值得到应有的体现和张扬。  相似文献   

18.
教师心理素质的理想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素质结构的核心成分,也是教师职业功能的具体体现。由于现代社会赋予教师职业法制化、专业化和人格化等多种新的功能,从而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完成教师职能。按照教师职业价值规范和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心理素质结构应主要有文化心理素质(学习、文化、科学心理素质等)、专业心理素质(职业道德、教学、辅导心理素质等)、社会心理素质(角色、交往、管理心理素质等)、人格心理素质(需要和动机、性格、自我调控能力等)等内容组成。  相似文献   

19.
本科毕业论文是中国本科教育中一个综合性的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地方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张,文学类毕业论文面临诸多的困境:观念的误导、条件的制约和就业、实习、考研的冲击。而摆脱这些困境的有效策略:一是加强教育、强化管理,二是改善条件、提供保障,三是注重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现状,保证毕业论文的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article, we question why race as a sociohistorical construct has not traditionally been investigated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To do so, we provide a historical discuss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race as well as present current dilemmas in the exploration of race, including an examination of the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race-related constructs in top educational psychology journals. As a means of expand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y's use of race as a sociohistorical construct, we introduce the concepts of race-focused and race-reimaged constructs. We end the article with suggestions for how we can begin exploring race as a sociohistorical construct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cluding the need to challenge traditional paradigms and embrace culturally relevant methodolo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