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墨子事迹仅 24 字。但从社会影响的角度看,西汉时期墨家的社会影响依旧很大,应当立长篇传记;从传世资料的角度看,西汉时期墨家传世资料也很丰富,可以立长篇传记;从史书作者的角度看,司马迁受其父影响而重视墨家且对墨家资料掌握丰富,理应写作长篇墨家传记;且据《史记·太史公自序》“猎儒墨之遗文”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本当像写孟子、荀子那样,有介绍墨家思想学说的较长文字,但今本却无。究其原因,当是原有较长的墨子传记,但因在《孟子荀卿列传》篇末,竹简散断而佚失致残。今本《孟子荀卿列传》文末文义未足、文气骤止、无“太史公曰”不合体例等,皆为其证。  相似文献   

2.
朱志先  张霞 《文化学刊》2011,(2):180-184
内藤湖南(公元1866年—1934年)是日本"中国学"创始人之一,著有《中国上古史》、《中国上古的文化》、《中国近世史》、《中国史学史》、《燕山楚水》等著作。内藤氏《中国史学史》一书,由马彪翻译,  相似文献   

3.
归有光评点《史记》几十次,自以为得《史记》之神,史家也多强调其文章与《史记》之渊源关系,但这重判断总体说来停留于表面化的关联,且颇多误读,事实上,相当一部分论著对归有光与《史记》相似性的强调,往往言过其实;归有光与司马迁在精神气质、生存体验、眼光见识等方面,相去甚远;归有光的文章,即使是刻意学《史记》的《马政志》、《书张贞女死事》等,也最多只是句法、章法或题材上相似。  相似文献   

4.
朱志先  张霞 《文化学刊》2010,(4):157-160
梁玉绳《史记志疑》是清代研究《史记》的一部佳作,后人对其评价颇高。此书的形成大量借鉴了明代学者的汉史的研究成果,凸显了明代学人对《史记志疑》的巨大影响,全面深入的研究,梁玉绳对明人汉史学研究成果的借鉴与批判,对于进一步挖掘《史记志疑》的学术价值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从北朝骑射女杰到唐代女侠传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北朝骑射女杰到唐代女侠传奇李炳海侠客的出现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势力。西汉司马迁撰写《史记》,专设《侠客列传》,是最早表现侠客的史传文学作品。综观中国古代文学典籍,唐代以前虽然不时可以见到游侠形象,但是只限于男性,没有女性。...  相似文献   

6.
千年骡马市     
中国人自古以来普遍重农抑商,赚钱似乎是很难为情的事。但是大约2100多年前的史学大家司马迁却把一层面纱挑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一语提示经济学第一原理,逐“利”的场所就是市场。看来,我们近年才说得较多的“市场经济”,早在司马迁以前就存在了。司马迁在文中又说到“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畜牧为天下饶。”阐明畜牧市场使天水一带的人民富裕了。在《史记·货殖列传》里,司马迁还提到了“致富典型”的猗顿。据《孔丛子》记载,这个猗顿是鲁国的一个穷人,种田时吃不  相似文献   

7.
老子是道家创始人、道教所敬奉的教主,庄子是道家又一重要代表人物,司马迁谓庄子之学“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见《史记·老庄列传》),人们常并称老庄,可见其思想一脉相承。记载老庄学说的《老子》、《庄子》二书为道教重要经典。道家与道教思想,涉及多种学术文化领域,乃中国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为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本文拟从逻辑角度试析老庄有关思想,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分析《史记》人物传记中的叙事艺术。《史记》中各叙事单元严整的逻辑顺序和详略得当的内容安排使其结构既完整有序又参差变化。通过灵活运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表达了司马迁的思想倾向和情感,体现出司马迁对历史的客观态度及丰富情感的统一。同时,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增强了《史记》的叙事艺术性。  相似文献   

9.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全汉文》、《全后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中存在着引用古文《尚书》及其孔安国传的资料,这些资料表明古文《尚书》自西汉末年至西晋晚期一直绵延不绝,流传于世。本文依据《全汉文》、《全后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中有关古文《尚书》的资料,对拙文《〈尚书〉真伪问题之由来与重辨》所梳理的古文《尚书》传承脉络予以补证,由此更加强有力地证明古文《尚书》自孔安国以迄梅赜四百年间续续不断,从而更加强有力地反驳了南宋以降疑《书》者们对于古文《尚书》传承脉络茫昧无稽的指控。  相似文献   

10.
《太平经》是我国道教的早期经典。关于《太平经》的作者问题,由于年代久远、资料匮乏,难以找到有力的证明材料,学界较少言及。对于《太平经》作者,历代典籍中虽较少明言,但并非全无线索。概而言之,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是干吉和宫崇,一种认为是帛和,一种认为它“是一部集体编写的道书”。通过考证两个“帛和”与干吉的关系,可以肯定两“帛和”均不可能是《太平经》的作者。“集体编写”之说也不能成立。可以认为干吉就是《太平经》的真正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