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播发展新空间在哪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提高、信息需求增多、生活节奏加快、流动性加强、互动参与意识不断提升,近年来,广播呈现出强劲的复苏、增长势头. 广播的优势 一、单一的听觉信号解放了眼睛,可以让人边听广播边做其他事情.这种伴随性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生活方式的需要,特别是对于有车一族.据调查,居民在驾车或乘坐出租车时收听广播的比例高达15%以上,这意味着每个月全国有8000万左右的居民在车中听广播.  相似文献   

2.
广播新闻要通俗易懂笔者从事新闻工作已近三十年,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记者。日常生活中.我经常收到一些朋友寄来的稿件的复印件,其开头三个字是“本报讯”,显然作者的初衷是为报纸写新闻。报纸上的新闻是依靠人们的视觉来接收的,而广播新闻则诉诸人们的听觉。由于接收新闻的器官不同,广播新闻必须顺应人们的听觉习惯。在漏听之后往往是无法弥补的。又如,看报纸时可以边看边查字典,而听广播就不能这样,听广播不像看报纸,必须识字.而广播听众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受众面比较广。这就向广播新闻的作者提出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听广播”可以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那么“看广播”则是打开“天窗”说话,让声音变得不再神秘,充分展示出这种面对面交流的直观可信和独特吸引力。而广播的社会活动打破了声音的“神秘”性,以“走进寻常百姓家”的丰富形式,日益成为现代广播赢得公众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4.
广播杂谈是近十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品种。广播杂谈,与报刊上见到的杂文有什么区别呢? 广播杂谈的第一个特点是:说理要具体实在,不可抽象笼统。报刊杂文是用眼睛来看的,第一遍看不懂还可以看第二遍,而且可以边看边思考。广播杂谈则不同,它是用耳朵来听的,声音瞬间即逝,根本不容听众边听边思考。如果一篇广播杂谈,尽是抽象的逻辑推理,很有可能还没有听懂,文章已经广播完  相似文献   

5.
当今是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面对受众多元化的选择,广播又一次面临新的挑战。广播要想做强做大,与其他媒体形成抗衡与互补的态势,就必须与时俱进,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为广播的发展寻找一条新路子。只有靠有新意、高质量的节目吸引听众,才能使广播在众多媒体的激烈竞争中牢牢地占据它应有的地位。一、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从传统的办台、办节目的思路中跳出来,就必须加大改革力度,一是节目内容要与时俱进。怎样才能使节目吸引住受众?北京广播学院的丁俊杰教授认为,首先是必看(听)性,其次是可看(听)性,第三是耐看(听)性。…  相似文献   

6.
孙鉴清 《视听界》2007,(6):86-86
不少农民反映,现在电视上市场信息、经济信息、科技信息不少,但他们整天闯码头、跑街头、转田头,很少有空闲坐下来看电视,而广播不受地域、时间、文化的限制,可以边干活边听,边吃饭边听,边走路边听。对此,农村广播可从加强听众的参与性人手,让广播在农村更有人缘。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中国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是读着报纸长大的,60—70年代的人是听着广播长大的,80~90年代的人是看着电视长大的,21世纪的人则要在互联网上边读报纸、边听广播、边看电视度过他们的一生了。  相似文献   

8.
“广播稿完全是让人听的”,这是教育家叶圣陶50年前对广播稿语言特点的高度概栝。他说:“咱们听读报、听广播,有时候听得完全明白,好像看了书面文字一样,有时候心里一楞,不明白听到的话是什么意思,又不便仔细揣摩,因为读报的人广播的人并不等咱们。一揣摩,以下的话就滑过去了,这就说不上完全听明白。可见便于听和不便于听的分别显然是有的。”叶圣陶认为,广播稍纵即逝,“听”是制约广播语言特点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9.
记得小时候,听广播剧是我放学之后最有吸引力的事情。每天放学以后,回家放下书包,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广播,边吃饭边听,边写作业边听,甚至边玩边听,那个时候都是小短剧,有的剧目反复重播我也反复听,百听不厌。广播剧打开了我少年时的眼界,可现如今你要想打开广播就能听到广播剧,无疑是一种奢侈的渴求。  相似文献   

10.
广播和电视、报纸一样,都是党和人民的喉舌,都要坚持党性和真实性原则,但是电视和报纸都是办给人看的,广播则是让人听的;电视有收视、收看的限制,报纸有发行、阅读的限制,广播则没有这个限制,文化水平高的可以听广播,文化水平低、甚至是不识字的也可以听。  相似文献   

11.
几年前再度兴起的广播热是广播充分显示其特色的结果。以广播和电视相比,首先广播制作程序比电视快,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上有明显优势;再者因为声音有独特的魅力,听与看的感觉大不相同。在声音的传真性方面广播也有突出的优势;另外广播收听工具廉价、小型多样,可以边听广播边做其他事情,所以广播在传播的广泛性、渗透性、双向参与的娱乐性方面均有独特的优势。 在广播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特性中,作者尤为  相似文献   

12.
广播的主要功能是传播新闻。广播的特点是快、伴随性强和接受成本低。听众听广播,是希望从中了解到自己应知、未知、欲知的各种信息。广播听众收听广播就如人们到商场购买物品一样,喜欢什么品牌,需要什么信息,爱听什么节目,都要“货比三家”,而且听众们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即  相似文献   

13.
广播区别于其他媒体的重要特点在于诉诸于听觉.本文从广播"听"的规律、"听"的特性出发,分别对广播新闻写作的"短小精悍"、"形式活泼"、"行文顺畅"等若干方面提出思索,强调广播新闻写作必须注重"听"的艺术,让受众充分感受广播的魅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广播的宣传任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4.
孙丽丽 《新闻窗》2010,(5):88-88
作为一个新闻人.在收听广播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在听广播的内容,同时也是在听其他电台的同行是怎样做节目的。比如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晚间广告节目,这种节目在有些地方简直俗得不能再俗了,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却做得娓娓动听,很有美学效果。再如看凤凰卫视的《商旅冲动》,专题文字简直堪比华丽的散文诗。  相似文献   

15.
记得小时候,听广播剧是我放学之后对我最有吸引力的事情。每天放学以后,回家放下书包,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广播,边吃饭边听,边写作业边听,甚至边玩边听,那个时候都是小短剧,有的剧目反复重播,我也反复听,百听不厌,广播剧打开了我少年时的眼界,可现如今你要想打开广播就能听到广播剧,无疑是一种绝对奢侈的行为。现在,电视剧每年都以数以万部(集)的不减势头推向屏幕,很多剧目如过眼烟云甚至从来都不曾面世就成了  相似文献   

16.
"所谓广播,从本意上讲,就是说话给人听."既然是给人听,所以,广播从诞生那天起,就一直有一个听众愿不愿意听、听不听得懂、爱不爱听的问题,也就是广播的可听性问题.也有人说,可听性是广播追求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7.
陈娜 《视听纵横》2007,(3):82-83
广播新闻的现场访谈是广播主持人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边观察、边采访、边口述、边录音而制成的一种广播新闻报道形式。它与其他新闻报道形式相比,更具有真实感、现场感和时效性,最能发挥广播的特长。当主持人从现场把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播报出去时,听众立刻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相似文献   

18.
广播听众不像报刊读者那么主动,往往受到时空等诸多条件的限制,不大可能一边听,一边回味思考。因此,广播电台的编辑应该尽可能为“说”的人和听的人提供方便,把话说得通俗些,让人一听就懂。  相似文献   

19.
杨涛 《视听纵横》2004,(4):112-113
报纸新闻是横向排列,属于平面结构,广播新闻节目是直线排列,属线性结构,“广播是一条线,报纸是一个面”。因此,广播新闻标题在编排中以新闻提要形式出现。读报要先看标题,听广播新闻要先听广播提要。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传媒网社区的传媒学术论坛上,曾有个帖子:“如果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形容广播的特性,你的答案是什么?”大家的回答是“流动”、“随时随地耳听八方”、“在车上听、走路听、去北极听、上珠峰听、上班听、做饭听、走着听、什么时候高兴什么时候听”。这就是广播的独特优势,即移动性和伴随性收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