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厢故事脍炙人口,作品也多,但人们对于老夫人的印象总是封建保守阻碍爱情的负面人物,殊不知老夫人在故事中并不总是如此的,在故事的所有人物中她的形象变化是最大的。本文从故事的三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和《西厢记》,以家长线索来分析老夫人形象的演变,从原先的普通家长变为经常处于被动地位的封建家长,再变为维护封建礼教尊严的严酷家长,同时变被动为主动干涉崔张自由恋爱。  相似文献   

2.
西厢故事脍炙人口,作品也多,但人们对于老夫人的印象总是封建保守阻碍爱情的负面人物,殊不知老夫人在故事中并不总是如此的,在故事的所有人物中她的形象变化是最大的。本文从故事的三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和《西厢记》,以家长线索来分析老夫人形象的演变,从原先的普通家长变为经常处于被动地位的封建家长,再变为维护封建礼教尊严的严酷家长,同时变被动为主动干涉崔张自由恋爱。  相似文献   

3.
自唐以来,以"西厢"故事为题材的各类作品便层出不穷。在西厢故事的演进中,王实甫的《西厢记》把"西厢"故事推到了最高峰。它能成为一部鸿篇巨制,得益于《西厢记诸宫调》对《莺莺传》从题材、主题到人物形象的革命性改造,同时也得益于王实甫的个人创作才艺和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  相似文献   

4.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代杰出的杂剧作品,明清戏曲小说受其影响者甚众。一些文人还将其改编成南曲《西厢记》。明代崔时佩、李景云的南曲《西厢记》就是较著名的一个本子。对于崔时佩、李景云的改编,论者多从曲调、文词上进行评说,且褒贬不一。本文试图从思想倾向、结构、人物形象等方面来分析,《崔西厢》更多地流露出封建正统思想和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倾向,其思想性无法与《王西厢》同日而语,崔莺莺的形象失去了连贯性,亦缺乏光彩,但其戏剧结构无疑比《王西厢》更严谨,更富有逻辑性,更适合舞台演出。因而,将崔时佩、李景云的改编抬得很高或贬得很低都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5.
唐传奇小说《莺莺传》是西厢故事的源头,《西厢记诸宫调》是西厢故事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经过唐宋诗歌、说唱等多种文艺形式的酝酿,"镜破人离"悲剧结局的叹惋情绪已不复存在。《董西厢》有着化悲为喜的新变之功。《西厢记》更是明确地提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反封建礼教的意义进一步深化。西厢故事的演变及由此带来的作品主旨的变化鲜明地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社会心理,反映了社会心理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本文揭示了<西厢记>中的老夫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封建家长的典型性,深入分析了老夫人性格的多元和复杂性,从而加深对具有矛盾统一二元悖论的典型人物形象的理解,有助于体会作品是如何通过人物来实现反封建主题的深化和提高.  相似文献   

7.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西厢(扌刍)弹词》、《弦索西厢》、《董西厢》)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说唱文学,在崔张故事的发展传播中,它承上启下,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由于中国封建文学一向轻视戏剧及说唱文学,而戏剧界对说唱文学也另眼相看,因而《董西厢》行世六百多年来,在近代才日渐被重视;它的作者董解元,竟连名字、乡里也湮没在时间的长河里,无法稽考了。  相似文献   

8.
西厢故事不论于雅于俗,堪称家喻户晓。莺莺赖简乃经典中的经典。既然邀请乃莺莺所发,为何事到临头却忽地翻脸赖简?西厢故事的三个主要文本——《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董西厢》)、《西厢记》(《王西厢》)在此情节的描写方面存在颇大差异。文章加以比较和分析,牵扯出三位作者的性情文心的不同,以及西厢故事日臻细腻成熟的描写技巧等各种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9.
老夫人是《西厢记》中的主要配角,性格非常突出,在作品中具有超越其他人物的作用,是没落的封建贵族的代表,在剧本中充分施展其机诈权变之术,以达维护封建礼教及重振崔门,复辟旧况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卫道士"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西厢记》中的老夫人,《牡丹亭》中的杜宝,《儒林外史》中的王玉辉,《红楼梦》中的贾政和薛宝钗,作为维护封建礼教文学作品链条上的四个小小的环节,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中国封建社会卫道士形象的传承与变迁。  相似文献   

11.
操控全局治家有方——论《西厢记》中老夫人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小侠 《文教资料》2007,(12):66-68
《西厢记》中的老夫人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误解与冷遇。本文立足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从戏曲需要冲突的角度,从社会的政治、经济、风俗、观念的角度谈起,为老夫人正名。当我们把她放回到她所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中的时候,会比较冷静的理解老夫人,或许还会接受她的所作所为。  相似文献   

12.
《西厢记》作为元代著名杂剧之一,剧情内容虽是爱情故事,但观其思想,也可窥见一些元代时期的理学理念。许衡作为当时理学名家,他的思想理论多为士族熟知,《西厢记》作为元代红极一时的杂剧作品,其思想内核自然也在理学范畴之中。《西厢记》通过崔莺莺及丫鬟红娘的形象,塑造了追求自我的形象,通过对老夫人形象的塑造强调遵守三纲五常,这些人物形象的言行都可以与许衡理学思想相对应。  相似文献   

13.
从元稹的唐传奇到董解元的诸宫调,再到王实甫的元杂剧,西厢故事在多种文体形式的演变下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并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将从体裁的演变、情节结构的深化以及思想主题的发展,探索西厢故事从《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到《西厢记》的演变,并探讨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西厢记》是元代杂剧中表现爱情题材的优秀作品,写的是相国小姐崔莺莺和书生张珙的恋爱故事.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唐元稹的《会真记》,到金代董解元《西厢记后(扌刍)弹词》(也叫《西厢记诸宫调》),辗转流传,几百年来,不少人通过诗歌,小说,说唱等艺术形式去表现它,到了《董西厢》,它的主题,人物和情节,都已基本定型,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王实甫另辟蹊径,用杂剧这种形式对它进行了再创造,使这一传统题材,别开生面,焕发出新的强大的生命力,跨上了新的高度,其出现,使《董西厢》等表现崔张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黯然失色而被人遗忘.后来仍有不少人陆续写这个故事,但都难以逾越《王西厢》取得的成就.甚至在整个古典文学作品中就表现的爱情题材而言,也很少有超过《西厢记》的影响的.如明人汤显祖的《牡丹亭》,无论其反理学的创作目的还是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主题,主人公的判逆性格,都比《西厢记》更为自觉和强烈,但就社会影响来看,它没有能够达到《西厢记》的广泛程度.  相似文献   

15.
《会真记》和《西厢记》中的“玉人”和“西厢”各有所指,并非同一概念,《西厢记》是从《会真记》脱胎而来的,要想弄清《西厢记》中的“玉人”和“西厢”,必须追溯它的源头《会真记》。本文立求追本溯源,尝试解码传播过程中“玉人”和“西厢”概念的演变。  相似文献   

16.
老夫人与崔莺莺,张生,红娘是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其中,老夫人一向是被当作反面人物的。如戴不凡《论崔莺莺》一书中说,老夫人“作为要求幸福生活的莺莺张生的对立面出现,她不仅在思想上不能同意莺张结合,还用直接的行动来干扰阻难女儿的好事。”段启明《“三幻”同名人物性格辩》一也认为,老夫人最突出的特点是有浓厚顽固的门阀观念,她的一切行动都是以维护相国门第利益为出发点的。“谎到天来大”是她“不讲信义,冷酷无情,杀伐决断”的具体表现。总之,她是一个不择手段,维护门阀利益和封建礼教的封建家长。郭预衡的《中国学史》同样认为老夫人是莺张幸福生活的阻挠。老夫人真是一个青面獠牙之辈,满面肃杀之气?否!细细地去品味本,我却发现了一个慈爱的,重情讲义,忍辱负重的老母亲。  相似文献   

17.
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所著的《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早已家喻户晓,那位百般阻挠崔张婚姻的老夫人也一直被人们看作封建势利的代表。但我认为,老夫人阻挠崔、张二人的婚姻,要求张生定要考取状元方才可娶莺莺为妻,并不是势利于状元的头衔,而是出自对他们二人真心的疼爱。首先,普救寺一回,老夫人虽许下诺言,但是张生是靠其结拜兄弟白马将军杜确解了围,而并不是靠自己的本事。若硬要按照老夫人的许诺,那莺莺岂不该嫁给杜确?我认为老夫人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为了能让莺莺有幸福的未来,她需要张生具有真本事。她的失信,也正是为了张生能够…  相似文献   

18.
<正>《西厢记》中,当崔莺莺、张生这两位自由恋爱的"明星"被封建保守势力的代表老夫人严防死守之时,红娘就是促使这场自由恋爱圆满胜利的重要推手、不可小觑的配角。本文拟以《长亭送别》为例,探析红娘这个人物形象的微妙作用,并探求其在小说、戏剧教学方面的启示。《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的节  相似文献   

19.
陈怡泉 《文教资料》2011,(36):224-226
《西厢记》中的老夫人,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一个虚伪、冷酷、权诈、专制的责妇人,她对自己女儿与张生的婚事一而再、再而三的阻挠,更是进行了三次“赖婚”。但笔者认为,她的每一“赖”既有着自己的“狠”,也有着内在的“柔”.这些都使得老夫人这个形象更加的丰富、复杂.矛盾与饱满。本文就从此说开去,旨在对老夫人这个“标签式”的“反派”人物形象.进行新的探索与解读。  相似文献   

20.
在崔、张故事流传过程中,《王西厢》对法聪、法本、孙飞虎、欢郎形象进行了改造,使得他们的言行和故事发展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积极娱乐视角下,《王西厢》中这些人物形象的形成,与观众读者积极娱乐的需求有重要关系。在带给观众读者娱乐的同时,能够唤起深层次的情感共鸣,这也是人物形象和作品具有特殊魅力和久远生命力所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