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潘金莲作为中国文学中的淫妇形象,历来没有争议。但是在《水浒传》和《金瓶梅》两部小说中关于潘金莲的描写却有所区别。通过比对我们可以看出潘金莲这一形象的流变。  相似文献   

2.
潘金莲形象从《水浒传》中诞生以来,在几百年的传承与重复中已经成为一个被不断改写或重写的文学母题.从《金瓶梅》对潘金莲的模仿与超越,欧阳予倩对潘金莲的革命与颠覆,魏明伦对潘金莲的颠覆与重构,及至当下对潘金莲的符号化与消费化,纵观600多年来潘金莲角色变换的历史,其本质亦是文学接受的过程.在接受美学看来,文学文本是一个多层面的开放的图式结构,它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在于人们可以对它作出不同的解释,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包含了读者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文学作品、文学形象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数百年来,潘金莲形象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笔下,几经重塑,其形象内涵因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出发,将潘金莲形象的历史演变分为三个阶段:1.封建时期。在施耐庵与兰陵笑笑生笔下,潘金莲成为淫妇的形象;2.现代时期。以欧阳予倩的话剧《潘金莲》为标志,将潘金莲塑造成一个觉醒的叛逆女性;3.当代新文学时期。以魏明伦的荒诞川剧为标志,对潘金莲形象的重塑中融入当代人的思考。总之,一部潘金莲形象的变迁史,就是一部浓缩了的文学观念的更新史与时代思想的演变史。  相似文献   

4.
平行研究的兴起,为比较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它不再象影响研究那样把比较文学只限于有事实联系的不同语言或不同民族之间作家、作品的研究,而是把根本不存在任何事实联系的文学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拓展,注重文学自身的相似性和卓然可比性,把文学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技巧,甚至意象、象征、格律等作为比较的视点,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发现文学自身规律性的东西,以丰富文学研究的成果.本文拟在人物形象的比较过程中,更深刻地把握和理解潘金莲和查太莱夫人的形象,总结出两位作家在塑造形象上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5.
潘金莲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典型形象之一。但真要解读她,却发现《水浒传》里的潘金莲,《金瓶梅》里的潘金莲,民俗里的潘金莲,戏曲里的潘金莲,并不是一个潘金莲。《水浒传》中的潘金莲是一个为自己活着,被他人利用,以嫁人与偷情为其生命全部的悲惨女人;一个附衬武松主传,没被充分展开,留下若干思考,尚可二度创造的文学形象。因此,《水浒传》的潘金莲,只是勾奸夫害本夫一类丑恶社会现象的代表,还算不上不朽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6.
在潘金莲的比较研究中,涉及的比较对象十分广泛,不仅有中国名著中的李瓶儿、王熙凤、林黛玉等,而且还有海丝特、安娜、苔丝等外国名著中的女主人公.本文收集整理了近20年以来,对潘金莲的比较研究论文的主要观点,并将它们提炼、归类,希望能够对潘金莲--这一文学形象的深入研究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7.
自《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聂珍钊教授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后,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很多知名学者也纷纷撰文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讨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内涵、目的以及范围,希望这一新的文学批评方法能够被更多的学者接受。  相似文献   

8.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解读,特别是新的文学批评方法出现时,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会因此有新的认识,得到新的阐释。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奥赛罗》正是如此。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奥赛罗》是性格悲剧,是嫉妒毁灭了奥赛罗和他的爱情;是种族悲剧,是对黑人种族的歧视葬送了奥赛罗;是社会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等等。但是,在华中师范大学聂珍钊教授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后,我们发现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可以对《奥赛罗》进行全新的解读和阐释。本文正是受此启示,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对《奥赛罗》进行的新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文艺伦理还是文学伦理——论文学伦理成立的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艺伦理和文学伦理的分歧源自学术界对文艺学与文学学或文学理论的不同理解,而文学伦理成立的基础在于文学本身所特有的性质。就学科研究的细致化和专业化而言,对文学这一艺术形式的研究,应当说“文学学“、“文学理论“的称谓更恰当。文学与伦理学都是与找寻人生意义有密切关系的活动,因此文学与伦理学结合的应用伦理学分支学科在应用伦理学的理论框架中被称为文学伦理学,它是以文学活动中的道德伦理问题为主要对象的伦理价值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金瓶梅》中潘金莲人物形象为研究对象,收集近20年来学界对于该形象的研究资料并进行了整理和总结。主要从潘金莲悲剧命运成因,潘金莲与国内和国外其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作比较,潘金莲性格和心理的分析论以及为潘金莲正名论等四个方面入手,力求还原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1.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和《水浒传》中的潘金莲这两个人物形象是中外文学史上极富代表性的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女性代表,本文从比较文学主题学理论这一研究视角入手,分别从形象、题材、母题、情境几大方面对安娜和潘金莲这两个人物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更好地理解两部作品中的人物,把握其内在联系性,为中外其他文学作品形象的对比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6,(73):17-18
文章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在严格遵守原文的前提下,对《水浒传》中所谓"淫妇"——潘金莲性格的形成进行探究,考究其生活环境及周围各种人物造成的情境对她性格的影响,促使其形象立体化,超越类型化,从而达到对潘金莲的接近正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作者塑造了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潘金莲。在作品中,潘金莲是一个放荡的女人,很长时间以来成了淫荡女性的代名词。但同时,她也表现出了很强的女性主体意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悲剧人物。潘金莲悲剧命运的造成,一个在于其自身爱和安全感的缺乏,使她一心扑在西门庆怀里;另一个在于其自身由于失宠造成的报复心理,使她成为一个异化的人。  相似文献   

14.
文学批评在我国一直呈现着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占主导地位的格局。2004年,聂珍钊教授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提出有力地扭转了这一局面,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文学伦理学批评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但仍存在理论体系不够完善、研究对象单一等问题。文学伦理学批评在未来应该进一步完善其理论体系,不断拓展批评研究对象,勇于创新,开展文学伦理学批评和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15.
《嘉莉妹妹》是自然主义的经典作品,而文学伦理学批评是最近时兴的重要文学批评方法.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对《嘉莉妹妹》重新解读,就同一文学事件,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的伦理现象.  相似文献   

16.
西方女性文学生动地再现了西方各个时期特定时代的典型女性形象,并以其独特的文艺品质和蕴涵其中的法律文化精神和伦理价值指向,为西方女权主义法律观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演绎提供了最好的伦理阐述。基于女权主义文学与法律、伦理之间内在演绎关系,以法伦理学的视角,对女权主义法律观的演变,作文学的诠释,这会有帮于人们对西方女性文学作品进行法理上的解析和说明,也将有助于我们用文学的、感性的形象思维来丰富对抽象的一般性法律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就其本质而言应该是伦理学领域与文学批评领域之间就文学自身的本质、功能与价值等方面的展开的对话与合作,而这一对话的前提在于把握审美与道德之间的辩证关系过程,因为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一关系,那么关于文学的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建构是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18.
俞银娟 《文教资料》2010,(18):169-171
《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唯一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其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这部作品中但凡光辉夺目的形象几乎都是男性,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显得苍白无力而缺乏血肉,有的甚至不像是活生生的人。相比之下,只有作为反面人物出场的潘金莲形象显得丰满、夺目的多。  相似文献   

19.
杨丽红 《英语广场》2022,(33):47-50
文学伦理学认为伦理价值是文学最根本的价值,每一个文学文本结构都由一条或数条伦理线和伦理结构成。本文试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分析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无论从当时的伦理环境还是从文本结构中所含的伦理结来看,都无一例外地预示了主人公爱玛最后的悲惨结局。我们对爱玛的动因和伦理选择能报以理解,同时也从中得出警示,即不顾伦理环境的伦理选择可能会让人自食恶果。  相似文献   

20.
当我们置身于文学殿堂时,吟咏之间,屈原、刘兰芝、陶渊明、李白、琵琶女、贾宝玉、鲁侍萍等文学人物常常会在我们面前鲜活起来。有时我们会神思飞扬,似乎与他们已经零距离了,常常会想象出一幅以他们为主体的崭新的生活图景。这就是文学再造。近两年来,很多考生能够寻找新的视角将纷繁的世界重新整合来表现生活,其中因再造文学人物而出彩的高考作文越来越多,越来越引人注目。那么文学形象为什么可以再造呢?文学家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艺术表达的需要,选择一些生活片段和艺术手法来塑造文学形象;换句话讲,文学家如果变换视角,也可以选择另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