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望星空》一文认为意象群"月"和"星"分别代表辛亥革命时期和五四时期作家们不同的心灵世界和审美追求。文章的分析有得有失。"合理处"通过细读法分析两个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夜空意象,捕捉到冷月与繁星两个意义符号。"不合理处"是耽于对静态"冷月"和动态"繁星"的绝对值,忽视了文学史的定量与定性的问题和这两个时期文学突出的文本形式差异:古体诗与现代诗。  相似文献   

2.
《简·爱》作者启用"EYRE"作为主人公之姓具有深层的动因,即"EYRE"的选用是"眼"(eye)与"火"(fire)两个意象在认知上的组合要求。主要依据是"眼"与"火"两个意象在文本中存在高频、丰满的语言呈现形态,以及丰富的意象含量;这两个意象在认知驱动下可组合产生四种意象结构,分别为:契合型结构、并置型结构、浮现型结构和致使型结构;这四种不同的意象结构可创构层级性的情感空间。此深层动因的挖掘对于探讨核心意象在文本中的运作规律,尤其对于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及作品的思想内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陶慧 《文教资料》2012,(32):41-45
酒意象在黄庭坚词中十分常见,且在其后期词作中尤为明显。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寥落与感慨之"悲"和达观与沉郁之"旷"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山谷后期词酒意象中的情感涵蕴。  相似文献   

4.
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基本单位。不同的意象决定了不同的语言编码,不同的语言编码体现了不同的意象。这一现象对同一意象的不同编码方式导致了不同的意象识读。本文通过分析张继"枫桥夜泊"的两个译本,认为译者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应对其中的意象仔细识读并进行意象编码,使译文读者获得于原文读者最贴近的意象识读。  相似文献   

5.
廖公弦诗歌中的"月"意象,是他追求、探索的意象美学象征,也是营造诗歌意境的主要手段之一。"月"意象,一方面展示了田园式的意境,另一方面又充斥着不协调的政治话语诉求。同时,廖公弦在创作的不同时期,诗歌"月"意象内涵也在无形中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6.
"秦腔"和"土地"是贾平凹《秦腔》中两个最重要的意象。小说通过秦腔的衰落和土地的荒芜展现了当下农村的现状和农民的精神困境。在《高兴》中,他又通过"垃圾"和"高跟皮鞋"两个意象展示了进城农民的尴尬处境和无根状态。两部内容相关联的小说从不同侧面折射着时代的投影,共同隐喻了社会转型期农民精神镜像的嬗变,表达了作者对当下中国乡土社会的忧思。  相似文献   

7.
主要对建安、正始诗歌中的音乐意象进行比较。比较中发现两个时期音乐意象所蕴含的内容相异,各自代表了两个时期士人不同的审关心态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意象"的存在;在概念整合理论下,经过对汉、英两种语言间"意象"的分析,找出两种语言使用者对"意象"认知模式的不同,即:汉语文化中人们对"意象"的认知过程往往较英语文化中人们的认知过程复杂。以此为立足点,结合翻译实践过程,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意象"的传递策略,并指出:直译法,意象替换法,意译法和直译加注法是处理此类问题常用的手法。  相似文献   

9.
贺胜兰 《现代语文》2009,(11):138-139
论文涉及了诗歌中的三个重要概念:物象、意象和意境,重点阐述了意象的内涵及意象的特点:意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意象的获取过程便是艺术作品的产生过程作者对意象选择、创造的偏好,使作品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意象群的流变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诗歌史的变迁;意象的普遍性和传承性使得某些意象在历代诗文中反复出现,延绵不绝,形成了不言自明的象征意义。这几个方面的概括可以较全面深刻地帮助读者认识意象在生成作品意境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清新动人,细腻优美;生活在中国盛唐时期的自然诗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两位诗人的自然诗歌虽均为读者喜爱却各有千秋。本文试分析对比两位诗人自然诗歌的意象和主题。  相似文献   

11.
特·斯·艾略特是西方著名的诗人和评论家,他的著作《荒原》被称为"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从原型批评角度出发,对《荒原》中情节、人物和意象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了诗歌的死亡主题和拯救主题。  相似文献   

12.
大历诗风的代表诗人刘长卿的诗,其意象的营构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他的诗歌中,共有30多处写到了"闭门"这一意象,因此,他可以堪称是一位"闭门"诗人。本文试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一意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形成原因及其所构成的独特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3.
莫言小说中的"肉"意象鲜明而独到,在"肉"意象的世界里,既有莫言"独特强调"的言说,也有莫言"为老百姓写作"的创作立场,还有莫言独具的文本特色和人性情怀。试从"食""色"两个方面阐释莫言笔下"肉"意象的文化蕴藉。  相似文献   

14.
虞华燕 《文教资料》2010,(22):21-22
本文在细品江岳散文的基础上,发现和提取出两个意象——"夜"与"水",在对"夜与水"现代语境的现代解读中,发掘江岳散文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意象不是单纯的事物的映象,而是与情感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形象。意象有"情中景"和"景中情"两大类型。"情中景"是直接抒情的意象,"景中情"是间接抒情的意象。意象的美有内在美和外在美,内在美是意境的美,外在美是形神之美,形神之美包括形色之美和精神之美,意象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完美结合,产生诗歌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金陵为题材的咏史怀古词,形成了词学史上的独特风景——"金陵意象"。"金陵意象"的确立,始于唐诗,然后沿着诗学和词学两个方向传承。词学中的"金陵意象"完成于宋代,宋以后仍吟咏不绝,不断累积叠加,艺术上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风"意象是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且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先秦"诗骚"中的风意象不仅时代早、数量多,而且特色鲜明,同中有异,分别以其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诗歌中的风意象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长城作为代表性的中国物象符号,曾经进入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作家的创作之中。卡夫卡的《中国长城建造时》与博尔赫斯的《长城与书》均表达了作家对时空向度的思考。从形象学角度考察,两人借长城所描绘的静止中国与时间停滞的形象带有传统东方主义倾向。然而因其相异的立场与意图,两位作家对"长城"等中国意象的借用与阐释不尽相同。卡夫卡借此隐喻人性的异化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博尔赫斯则将长城这一意象纳入到对时间与永恒、自我与死亡的探讨之中。  相似文献   

19.
荣格原型批评理论以"集体无意识"和"原型"两个概念为基础。荣格将艺术作品分为显意识与无意识两类,相应的创作模式即是"心理的"和"幻觉的"。荣格文艺思想的核心观点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应通过原型来表现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以此来补偿现代人苦闷、冷漠的灵魂。  相似文献   

20.
刘斌 《考试周刊》2010,(34):30-31
《白鹿原》是陕西作家陈忠实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一部以悲剧艺术在新时期长篇小说领域见长的文学作品。"白鹿"作为意象可分为两个层次,即原始兴象和象征意象。原始兴象是显性存在的,而象征意象是隐性存在的。"白鹿"意象的这两个层次即构成了文本内容的共时结构,也推进了作品情节的历时发展,经纬交织地支撑文本。作者通过这两点展现了中国几千年儒家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化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