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皖籍现代女作家方令孺的散文创作在解放前后呈现出迥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创作风格的差异性显示了方令孺在时代生活中从个人走向集体、从边缘走向中心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的转变。自80年代以来海内外出版界发行了三种版本的方令孺散文集,文集的不同版本体现了社会历史语境和文艺时空对于文本价值功能的要求和规范,以及对于创作者角色身份的价值期待。  相似文献   

2.
苏雪林是五四时期女性新文学作家的代表者之一。由于诸种原因,她在这一时期的新文学创作并没有得到如冰心等同时代女作家那样足够的重视与发掘。具体说来,可分为"女高师"时期、赴法留学时期和归国后短暂的"《语丝》时期"三个阶段。这些创作均具有比较明显的"五四"特点,对于重构苏雪林作为五四女作家的身份和她的新文学创作的整体性及全面了解苏雪林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渊源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大连大学学报》2020,(5):85-91
苏雪林的书信散见于《苏雪林作品集》《苏雪林年谱长编》等资料中,坊间尚无专集出版。她的一些书简长期湮没,既未收入已出的作品集中,亦为《苏雪林年谱长编》所遗漏。从现代书刊上觅得苏雪林致《时报》编辑、段公爽、王平陵等人的集外书简八封,并就其文献价值与相关问题略作考释。  相似文献   

4.
苏雪林是继冰心之后,享誉国际的中国文坛耆宿,从二十年代的成名作小说《棘心》、散文集《绿天》问世,到后来的屈赋研究、学术考据,她的生平横跨两个世纪,创作生涯八十年,著作等身,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本文通过对苏雪林散文集《绿天》的分析与评价,探讨其早期散文创作的艺术风格,领略其散文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对一个被文学史回避的作家的研究——苏雪林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雪林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新文学作家和批评家,由于长期以来“左”的思潮的影响,建国以后30多年,对苏雪林的研究基本是一个空白。这里主要评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苏雪林的研究,认为对其散文集《绿天》、长篇小说《棘心》以及文学批评的研究,已有了相当的成绩,但仍有许多薄弱环节甚至空白,苏雪林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拓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皖籍作家在传承地域文化和吸纳西方文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考察皖西北作家李霁野、皖南作家苏雪林、皖中作家方令孺的创作,可以清晰地窥见作品中呈现的安徽地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机融合,其中地域文化具体表现在淮河文化、徽州文化、桐城文化三个方面,西方文化主要体现在19世纪英国文艺思想以及基督教思想,这可为进一步研究现代皖籍作家及其与外国文学的关系提供翔实的史料。  相似文献   

7.
苏雪林众多散文作品中,真正能够代表其散文水平,能与现代散文名篇比肩并立的是《绿天》和《屠龙集》中的"人生三部曲"。从中,可以基本把握苏雪林散文趣味、知识的"双重统治",以字作画、长于描写,文字典雅、善于修辞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苏雪林与散文名刊《语丝》、《现代评论》的关系,深刻影响了她的自由主义文学观和散文批评观的形成。苏雪林对二三十年代散文作家、散文流派的批评,在理性和史识中不乏美学的敏感和尖锐,更偏重对文体与风格的考察。苏雪林对“文学批评”作为散文体式之一的认知和对文学性“自传”的提倡,则有着五四后中国学术发展和自叙传文学兴盛的背景。  相似文献   

9.
《秃的梧桐》是现代著名女作家、文学研究家苏雪林的一篇佳作,写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多次被选人当时中学国文课本。苏雪林,笔名绿漪,曾任教于东吴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武汉大学、成功大学等。退休后潜心研究屈原、李商隐等,散文集有《绿天》《青鸟集》《屠龙集》等。她  相似文献   

10.
丁玲为初创期解放区文艺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一方面大力提倡鲁迅精神,为启蒙思潮开辟文艺空间,并以自己颇有影响的文学创作来引领、推动、参与延安启蒙文艺思潮;一方面通过主编《解放日报》文艺副刊的形式为新老作家搭建文学创作的平台,对延安文学艺术给予全方位的关注,同时注重读者意见的吸收,发挥文学对社会的参与功能,令《解放日报》文艺栏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苏雪林众多散文作品中,真正能够代表其散文水平,能与现代散文名篇比肩并立的是《绿天》和《屠龙集》中的“人生三部曲”.从中,可以基本把握苏雪林散文趣味、知识的“双重统治”,以字作画、长于描写,文字典雅、善于修辞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冯沅君、苏雪林、庐隐和石评梅都曾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她们都在对母爱的歌颂中实现了自己的诗意安居。但是由于她们不同的个性特征、人生经历和艺术追求的差异,其创作风格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初,两位新月诗人方令孺与陈梦家在来往书信中表达了相互关爱和相互激励之情,传递着真挚的友谊。从他们共同喜爱的英国著名童话《彼得·潘》以及相互之间诗文切磋与交流诸方面来看,他们之间的友情总体上呈现出平等性和爱助性特征;两人的交游主要与南京文德里文艺沙龙、新月派刊物《诗刊》和《新月诗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这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以及新月派诗歌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苏雪林与李曼瑰皆为独立、自强女性典范。苏雪林婚姻不幸,李曼瑰终生未婚。她们将注意力更多转入创作、学术,而追求艺术的永恒。然而,杰出女性在平凡事中更见证真挚友谊,她们情系危难,倾心以交,感念至深,惺惺相惜,互相理解。苏雪林赞赏李曼瑰性格,将其引为知己。又因着李曼瑰展示的通透世态,简洁宏伟,唯美体裁的笔风符合苏雪林的审美尺牍,两人关系日渐笃厚,终成良友。  相似文献   

15.
贺拉斯是罗马帝国时期的文艺理论家。他提出的古典主义创作原则,开启了长久统治西方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潮,对后世影响极大。他的文艺理论著作《诗艺》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文学创作论,内容涉及创作主体、创作客体、创作原则、创作过程等方面。贺拉斯的文学创作论,对指导文学创作实践,推进文学创作论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月派仅有的两位女诗人——林徽因和方令孺,跟那些过眼云烟的时髦著述者相比,她们的作品数量也许微乎其微。然而,由于她们的创作别有特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星空里,如慧星横空,曾留下一抹光华,令人难以忘怀。本本世纪20年代,中国文坛上各种文学流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新月派也应运而生。它跟当时的许多文学流派一样,一方面,植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少作家一生创构浩瀚,著作等身,为我们留下丰富而璀灿的精神财富,而彪炳于文艺史册;然而,有的作家终其一生,写得不多,留下也少,但就仅有的篇章,却一样给人留下别具艺术风采的印象,而且丰富了充实了艺术宝库,而长流人间。方令孺当属后者。方令孺,我国现代女诗人、散文家、现代文学教授。1897年生于安徽桐城的一个诗礼官宦之家,属方苞世族后裔。其祖父方宗诚是位著名的宋学家,曾充任过一  相似文献   

18.
在简·奥斯汀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中,宴会颇受青睐,且功能各异,对她们小说艺术创新实践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她们的文学创作思想,对《傲慢与偏见》和《达罗卫夫人》进行详尽解读,以更好地梳理在此期间宴会功能的嬗变。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叶灵凤受到文学史的严重遮蔽与贬抑。在近50年的创作生涯中,叶灵凤在小说、翻译、随笔、地方志以及报刊编辑等方面广为涉猎,出版著作30多部。叶灵凤的文学创作以1938年10月赴香港为界,分两个阶段。前期主编《幻洲》《戈壁》《现代小说》《现代文艺》等,创作以小说为主,是创造社后期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海派文学之间的衔接性作家;后期赴香港后,担任文协香港分会前三届理事,主编《星岛日报·星座》《立报·言林》等,与戴望舒共同创办《大众周报》《华侨日报·文艺周刊》,并致力于随笔写作、香港地方志研究等,为香港南下作家的砥柱。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五四"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徽州女作家苏雪林应该在现代新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棘心》中的伤感情绪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对《棘心》中"不安全感"进行分析,发现苏雪林的写作已触及到了人类的共性,但也遗憾地发现她缺乏揭示人类生存本质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