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清代诗人厉鹗是中期浙诗派的灵魂,他留下了大量描写山水的诗作,可谓"十诗九山水",其中以僧侣、寺庙、佛禅思想为内容,并以此为依托抒发遁世情怀的佛寺诗别具风格,从他的佛寺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山僧厉鹗的影子,是荒寒孤峤中对自我心灵的慰藉。他时常置身于山林佛院,以自持心态体悟着自然之真谛、内心之空明淡泊,以自适心态抚平着内心的波澜,享受着闲适自如的生活,以出世心态传达出一种摆脱尘世、超凡脱俗的情怀。  相似文献   

2.
苏轼一生在政治风浪中时沉时浮,后半生更是屡遭贬放,且越贬越远,佛禅思想成为其逆境中的精神支柱.禅宗人生如梦、随缘自适、自性清静的思想让他在穷荒之所安之若素,处之泰然,以一种超然平淡的心态来处理贬谪生涯.禅对苏轼心态的渗透,不仅形成了其诗歌的独特风格,还铸造了他超然生死的旷达性格.  相似文献   

3.
笔者试图通过对禅诗与非禅诗的比较解读,了解禅宗与唐宋诗人的因缘关系,从而把握唐宋诗人在禅诗中流露出的心态。以引导学生在面对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困厄,调整自己的心境,以更好的积极的心态投身社会生活,去创造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4.
苏轼一生在政治风浪中时沉时浮,后半生更是屡遭贬放,且越贬越远,佛禅思想成为其逆境中的精神支柱。禅宗人生如梦、随缘自适、自性清静的思想让他在穷荒之所安之若素,处之泰然,以一种超然平淡的心态来处理贬谪生涯。禅对苏轼心态的渗透,不仅形成了其诗歌的独特风格,还铸造了他超然生死的旷达性格。  相似文献   

5.
盛唐著名诗人王维,能够以画家的敏锐眼睛观察自然界的万千变化,以画家的独特视角和白描的手法,穷山林之胜,尽丘壑之幽,执取拙朴之美,折射出诗人宁静淡泊的隐逸心态,给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创造了我国诗学上的美学典范.  相似文献   

6.
《我的空中楼阁》抒情主人公以淡泊坦然的态度对待人生和社会,用充满情趣的慧眼审视天地自然,人格超然,蕴含善美之气;质彬彬,透露灵秀之光。章丰厚而隽永,精巧而雅致,如一朵鲜艳夺目的散之花盛开在高中语的沃土之上!  相似文献   

7.
黄婕 《文教资料》2021,(4):16-17,28
诗眼是古典诗论中诗词创作和鉴赏的重要概念。古诗教学可以把"诗眼"作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以诗眼连缀全篇的内容和情感,探究诗歌的主旨意蕴。《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经典之作,除"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外还"诗中有禅",利用诗眼对其进行解读可以析意象得山色之"空",感诗眼凝诗境之"空",品诗眼悟心境之"空",在欣赏独特山色中感悟诗人充满禅性的空灵诗境。  相似文献   

8.
清代诗人厉鹗是浙派的中坚与巨匠,在清代诗坛独树一帜,影响甚大。他的诗取源于宋,而别有一股清气,拂拂然出于字里行间,洗净尘俗疏芜之弊。厉鹗关于寺院、禅庵之类的诗歌独多,他的佛寺诗有别于前人和浙派其他诗人,充满野逸趣味,具有清幽、孤寒、空灵的艺术特点,这与他幽独孤峤、不谐于俗的个性,"清思呦冥,松寒水洁"的诗歌清寒论,以及当时风雨晦冥的时世氛围无不相关。  相似文献   

9.
古代诗论中的以禅论诗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以禅论诗之创作。在此方面,古代诗论往往把参禅与论诗歌的构思、灵感的产生、创作的心理准备以及领悟前人的创作经验联系起来,而集中点则在于“悟”;(二)以禅论诗之欣赏,它追求的是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的超验之悟;(三)以禅衡诗之高下和以禅评诗之意境,古代诗论家以此表达他们的诗歌理想观。围绕着以禅论诗,古代诗论家还展开了不同观点的交锋,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禅学对诗学的渗透与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渐江作品《桐阜图》内容的解读,探讨了作品的构图、内容、笔墨和意境,展现了一个远离尘世,人迹罕至的幽静之所,表现了渐江绘画中荒寒冷逸、高远淡泊的审美追求和清静无为、超然世外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1.
妙悟论     
以禅喻诗,在宋代不算新鲜,最多能说上是一种时髦,禅宗发展到宋代已趋向成熟,一些禅宗典籍如《景德传灯录》、《嘉泰普灯录》、《五灯会元》等应运而生。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以及胡人的大批入侵,使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家思想又开始出现或重或轻的动摇,大批文人骚客出没于寺庙禅宗大师之间,寻找他们的第二精神栖息点;而一些禅宗大师为了宗教的甚至是市俗的需要,也和这些文人骚客打得火热。以禅喻诗、以禅入诗、以禅论诗的风尚成为必然,连大文人苏东坡也情不自禁说“每逢佳处辄参禅”。韩驹、曾几、杨万里、吕本中等辈纷纷将禅与诗联姻。可惜,他们仅仅说了些片  相似文献   

12.
刘琼 《文教资料》2013,(27):5-6
王维将禅的思想观点和禅的意境学融到自己的诗中,他的山水田园诗既有行将消逝的盛世田园的诗意回响,又融汇对心中理想家园的热烈追求;既有空灵静谧的丝丝禅意,又不失和平宁静的盛世心态.本文从王维的人生轨迹及诗歌创作出发,揭示其诗歌中独具一格的禅趣.  相似文献   

13.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及后现代社会,人们更需要精神和信仰。古代汉诗的禅诗传统源远流长.但现代汉诗中的禅诗较少。新诗草创期的一些诗作追求禅宗的空灵境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部诗歌中出现了明显的宗教倾向,21世纪新禅诗真正问世。新禅诗诗人的生存方式和诗歌的写作方式,对诗坛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大多数所谓的新禅诗思想境界与艺术质量并不高,很多是将“神性写作”与“人性写作”混为一体的诗作。优秀作品常常出自居士之手,包容冰是其中的优秀者,代表作是《拈花微笑》。只有修行深厚的佛的信徒与诗艺高明的诗的信徒才能写出好的新禅诗。新禅诗写作具有诗歌和文化上的双重意义,对传播和重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宋代堪称江西诗坛“云蒸霞蔚”的黄金时期,促成江西宋诗繁荣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禅学的沾溉之功显然不可小视。从创伤主体的宰美意趣来分析,禅学对江西宋诗的影响大致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闲适淡泊的超然心态;平淡和的艺术风格;审美意象哲理化。  相似文献   

15.
元丰三年(1080年),年近半百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痛苦的人生经历中苏轼不断思考。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融通,以及对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让苏轼形成了淡泊、通达、恒久的人生观。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代表的黄州系列作品艺术而真实地反映了苏轼这一时期虽身处逆境却超然自适、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6.
针对晚唐艳情诗歌的兴盛,吴融在《禅月集序》中力倡诗教,主张颂美讽刺之道。批评虽然切中时弊,但是其本人也有绮艳篇什。吴融抒写艳情诗固然是受当时世风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他在仕宦道路上偷生心态的反映,同时不乏游戏之作。  相似文献   

17.
禅偈在中国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样态,如玄言禅诗、白话禅诗、山水意境禅诗、宫体艳情禅诗等.宫体艳情禅诗创作于禅门大德之手,写画闺中情怨和男女私情的宫体诗与禁戒酒色的佛禅思想在诗中奇妙结合,对此类禅诗的解读不能单纯从文字表面去理解,否则其中暗喻的佛禅义理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漏失.  相似文献   

18.
刘频数十年如一日地用诗歌坚持在浮世挖井,挖掘生活之井、生命之井、精神之井,从而挖掘出他独特的诗歌之井。他所挖出的这口诗歌之井充满了神性、智性和悲悯性,使其诗保持着神性的光芒,建构了智性的空间,怀抱着悲悯的情怀,呈现出刘频独特的诗质追求。  相似文献   

19.
七、《禅林钩玄》 《禅林钩玄》七卷题杨慎选,辑录诸经佛书、翻译名义、禅髓幽旨、禅诗偈颂的专门著述,其中包含着一些研究禅学、佛教史的珍贵资料。北京图书馆善本部藏有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刘大昌梁奕校刻本,一册。著录者谓只存六卷(一至二,四至七),实则  相似文献   

20.
我喜欢阅读苏子,从苏东坡身上颇受启悟。纵观苏子一生,颠沛流离,困顿艰辛,依然能忍常人之不能忍,乐常人之不能乐。即使被谪贬海南依然自得其乐,诗不改豪放超然,生活更加旷达逍遥。究其缘由,是人生心态与生活视角使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