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敖娴 《海南教育》2014,(2):47-48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不能像工业生产,用固定的模式和流程,按照制造者的意志批量生产成批的产品,而要像农民栽培庄稼那样,准备好土壤肥料,充分利用阳光和水分,顺其内在生长规律,让庄稼自然成长。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这就决定了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中,把握数学教学的起点,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以学定教,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下面以“百分数的意义”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一点不成熟的做法。  相似文献   

2.
周军伟 《考试周刊》2013,(20):116-116
<正>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品德教学需要的不是封闭的、单纯的、沉闷的课堂教学,而是开放的、多维的、活泼的课堂教学。要增强教学的开放性,就要构建开放的课堂。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告诉我们: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那样用模具去铸造成批的产品或机械零件。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营造一个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乐于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各地正在大胆进行变革课堂教学的尝试,有的提出高效课堂,有的提出有效课堂,但是我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伟大工程,而不是产品的加工,学生是有生命的,生命是要敬畏的。对此,笔者提出生态课堂这一教育理念,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思考。一、生态课堂理念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生产,用模具去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不能像工业生产,用固定的模式和流程,按照制造者的意志批量生产成批的产品或机械零件,而要像农民栽培庄稼那样,准备好土壤肥料,充分利用阳光和水分,顺其内在的生长规律,让庄稼自然生长.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这就决定了构建生态课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生态"是指自然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关系。任何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每一生态元素都会按自身固有的规律自由地生长、发展。从生态学的视角看,课堂构成了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多元互动的关系。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生产,用模具去铸造成批的产品或机械零件。因此,构建生  相似文献   

6.
塔娜 《青海教育》2011,(6):23-24
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数学更多的像农业,而不是工业。”依我的理解,在语文教育的花圃里,要充满花团锦簇的诗情,要让儿童享受语文学习,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浸润在文化积淀中的社会行为。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依据具体情境和学生“对话”,就像农夫对种子的期盼与热情。写作是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是为生活的和为人生的,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希望学生能快乐写作,享受写作带来的成就感。  相似文献   

7.
若问及我们的孩子“长大后想成为什么?”作里或课堂上,我们尽可听到“科学家、解放军、宇航员……”而私下里,得到的回答往往会是“老板、球星、歌手……”前迎合的是样板,攀附的乃语录,就像一首老歌里所唱:“像雷锋那样,像雷锋那样……”不过是一种过时的革命或道德主义的“标准答案”而已(或许继承了父辈精神遗传罢);而后垂涎的是时尚。  相似文献   

8.
时下,数学教学的花样不断翻新,特别是公开课的教学更是令人眼花缭乱.这样做不是一个“好”或“不好”能够回答清楚的.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不管课堂设计了多少花样,笔者认为数学教学要遵循两个“自然”:数学本身的自然、学生学习数学心理的自然.如果离开了这两个“自然”,恐怕就不是好的数学课.  相似文献   

9.
上个世纪欧美“新数运动”的失败带给我们的教训之一,就是数学的教学并非越现代化越先进,而需循着数学发展史的足迹引导数学教育:我们需引导孩子像人类祖先那样经历在生活中学计数,认识各种图形、各种运算并逐步深入,从整数到小数,从有理数到实数、复数……数学的发展是如此符合逻辑、顺理成章。然而也有例外,比如古埃及“单位分数之谜”。  相似文献   

10.
刘映娟 《河北教育》2004,(10):27-28
人类进入21世纪,就意味着进入一个e化的时代,对于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个挑战,特别是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赋予教育以新的生命,教科书已不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如何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愈来愈成为人们关注研究的崭新课题,真正使信息技术不再“游离于教学的核心之外”,就像使用黑板和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让数学课堂“亮”起来,作一些探讨和尝试。  相似文献   

11.
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已经不是个别教师存在的问题,也不是个别课堂存在的问题,而是广大语文教师关注和期待解决的问题。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目标的表述上,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课程标准里有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但它不像数学教材那样有例题,  相似文献   

12.
汤雪峰 《河北教育》2007,(12):27-29
“今天我们上了一堂超级好玩的数学课,你知道是什么老师上的吗?特级教师!超级幽默!”这是孩子们眼里黄老师的数学课堂。对于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的课堂教学艺术,有人说“创造了活的数学课堂”,也有人说那是“充满数学智慧的精彩课堂”。凡是孩子们喜欢的制作、游戏、故事等等,在他的课里都运用得那样的自然,使得每节课都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使得数学课堂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概念、公式和法则的堆砌,使得数学不再是学生望而生畏的学科。在孩子们活动之后,  相似文献   

13.
一提起数学,人们往往认为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似乎和自然与艺术的美毫不相干。实则不然,须知,古今中外的杰出数学家和科学家莫不高度赞赏数学的美,发现与发展数学的美。古代的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就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英国哲学家罗素也指出:“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拥有至高的美,正像雕刻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这种美不是投合我们天性的微弱的方面,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那样华丽的装饰,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的具有最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那种完美的境地。”  相似文献   

14.
<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安排一些操作活动是课堂上司空见惯的事。但,并不是数学课堂上有了操作就意味着在进行“做数学”的活动,更不能以为有了操作活动就自然会有学生思维的跟进:我们需要叩问的是,在教学层面,“操作”到底意味着什么,并在此基础上警惕“反操作”的操作活动。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总关情。”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指出:“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不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在当今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独创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中“争奇斗艳”,淋漓尽致地展示自我,从而形成“万紫千红”的景象。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相似文献   

16.
数学教育中存在这样的悖论:每个人都承认数学的作用非常大,但人们很难直观体验、感受到数学的思想与思维价值。正如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所说:任何一个其他的教育领域都不像数学教育那样,在无用处的目的与无目的的用处之间有着如此之大的距离。如何缩小这一距离,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之美?这就是教师的工作。华应龙老师所上的“孙子定理”一课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一、“选题”敢于接受挑战:引数学名题进小学数学课堂“孙子定理”是中国的数学“国粹”,是唯一以“中国”命名而毫无争议的定理。“孙子定理”虽然很早就出现,俗称为…  相似文献   

17.
数学教育的每次变革都和数学观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着。自从“数学是一种文化”的理念盛行以来,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努力张扬数学文化的数学课。张齐华老师执教的两个版本的《圆的认识》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课例。将两个版本的课一比较,我们发现,张老师就数学文化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这正如他在教后所言的那样:“与其向着数学以外的‘花花世界’去寻找课堂的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18.
每当想到中国的教育,我们就会想起中国的农民。“我们的农民几乎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要想改变自己家庭的命运,就得让孩子接受教育——教育,是他们的希望所在。为了供孩子上学,他们可以节衣缩食,倾其所有。家庭是国家的缩影。如果我们举国上下都能真正明白这个道理,都能有农民对教育的那样一种认识,都像他们那样舍得投入,我们的教育早就上去了,中国现代化的速度至少可以提高一倍。”  相似文献   

19.
刀刀的世界     
《广东第二课堂》2005,(3):14-14
我猜你认识这只小狗,它不是一只像史努比那样“人文主义”的狗,更像一只“邻家小狗”。它有很多名言:“我就是我的作品”、“只要我不醒来,世界就不存在”、“我不是在无所事事.我只是在消化”、“走狗的路,让猫们说去吧!”……  相似文献   

20.
法国教育家保罗·弗荣雷说过:“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课堂应该是对话的课堂。”在数学课堂上实施教学,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数学教师就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为学生营造课堂“问题空间”,引起学生主动思考。但是,教师很多时候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只需回答“是”、“不是”,“对”还是“不对”或者简单说出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