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就皇权欲主体,进行全方位价值分析.对其演变的历程,进行动态描述:皇权欲虽具恶的特质,但它对摧毁腐败的旧皇权,却有积极意义,由于它同样视天下为己之莫大产业,故又重蹈覆辙.但必须看到,它具有无可否定的历史价值:由于取代旧皇权,故有推动历史前进的意义;承认胜王败寇,故肯定优胜劣汰;攘夺,刺激人生事业自由选择;并将人的智慧激发最佳效应.但也必须正视其负价值:由于争皇权,故仁义道德虚伪;由于欲一统天下,故争城夺地残酷;由于私天下,故唯权必争而贪婪;以战争为手段,故导致社会灾难深重.只有扫尽皇权,历史方可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2.
冕旒冠,衮龙袍,八宝带,无忧履,传国玉玺,这是权力的象征.自古以来,多少人为争皇权尸首两分,为争龙权父子动刀兄弟相残.  相似文献   

3.
该文就《三国演义》分析皇权欲本体,对其演变的历程,进行动态描述:皇权欲虽具恶的特质,但它摧毁腐败的旧皇权,却有积极意义。因同样视天下为已之莫大产业,故又重蹈覆辙。但必须看到:它取代旧皇权,有推动历史进步的意义;它承认胜王败寇,故肯定优胜劣汰;它凭借攘夺,故刺激自由选择,并将智慧激发到最佳度。同时,还须正视:由于争夺皇权,故仁义道德虚伪化;因天下一统,故争杀残酷;因私天下,故唯权必争,并导致全社会的灾难。只有铲除皇权,历史方可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4.
明神宗年间,由于“争国本”一事,神宗与大臣们就长子的册立问题进行了将近三十年的斗争。而这一事件最终以神宗长子常洛继位结束。争国本从表面上看来是皇位继承问题,而事实上却反映了皇权的受限以及大臣的利益纠葛。  相似文献   

5.
明神宗年间,由于"争国本"一事,神宗与大臣们就长子的册立问题进行了将近三十年的斗争,而这一事件最终以神宗长子常洛继位结束。争国本从表面上看来是皇位继承问题,而事实上却反映了皇权的受限以及大臣的利益纠葛。  相似文献   

6.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因与王安石政见抵牾,与新法水火不相容,而历来被视为保守派的首领.但探究司马光的变革理论,未必如人们所言的是“守旧派”.其实,他与王安石一样都是顽固的皇权主义者.王安石的新法归根结底是一切“归之公上”,不许“与人主争黔首”.而司马光反对更改“祖宗法度”,其要害也是维护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等级制度.他们不同的只是“治国之要”的看法和做法而已.本文试图就司马光的变革理论及与王安石的分歧,进行一些探讨,以供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7.
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得以繁荣但其兴衰也为世俗皇权所决定。佛教接受儒家思想的改造,不断改革自身,在服务皇权统治方面起到了教化臣民的特殊作用,同时世俗政权又把佛教僧侣变为皇权治下的编户齐民。佛教最终从意识形态和组织上都成为政治的附庸,服务于政治。  相似文献   

8.
在课堂观察和试题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学和考试都比较重视唐代三省六部制与皇权这一问题。从内容和表述看,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分析与解读历史,认为唐代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皇权不断加强这个总趋势下的一个特例,即唐代皇权并非绝对权威,  相似文献   

9.
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做了详细的分析,多数人在论证明朝灭亡的原因的时候,都从党争、宦官专权或是政治腐败这几个方面着手的。但是,对于明朝的灭亡,其原因也不是单一的,是明末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但是,在这些矛盾的背后,皇权与阁权的争斗是主导各种矛盾的内在动力。明朝是皇权专制的高峰时代,但是正是这个高峰时代,却造就了另一种局面,明朝中后期由于皇帝的怠政,给明朝造成了内阁独掌大权的局面,从此,也就开始了皇权和阁权的斗争。而这种政治的对立,不仅没有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反而却推动了明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产生、发展与衰落都与皇权政权密切相关。九品中正制在发展过程中,走上了与门阀士族政治相结合的道路,并服务于门阀政治。然而,皇权一直对它顽强地发挥影响与作用,并最终在皇权的作用下不得不走向衰微。魏晋南朝时期,尽管门阀大族努力经营自己的政治模式,但皇权政治仍然是社会历史的主线。  相似文献   

11.
史学界对于农民起义中的皇权主义问题辩论甚多。目前争论的一个问题是,皇权主义是哪个阶级的思想?产生皇权主义的根源是什么?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谈一些看法。 皇权产生于阶级社会。在封建社会里,皇帝是地主阶级的总代表,是封建国家的最高权威;地主阶级是封建皇帝的阶级基础,是拥护君主制度的皇权主义者。这是大家熟悉的常识。但是,农民也是皇仅主义者,这却是斯大林首先提出来的。斯大林在评论俄国历史上两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时指出:“在说到拉辛和普加乔夫的时候,决不应该忘记他们都是皇权  相似文献   

12.
关于明清时期专制皇权强化的表现,中学历史教科书只举明初废丞相、清朝设立军机处两个史实,其实,这只是皇权强化在制度上的体现。明清时期皇权能够得到空前的强化,在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深厚的基础。官僚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官僚队伍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执行者和依赖对象。  相似文献   

13.
随着刘宋政权的建立,东晋士族门阀政治日趋衰落,皇权政治逐渐复兴。但门阀士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皇权依靠的重要势力,他们与新起的庶族、宗室等力量不可避免地展开了权力的争夺。细绎每一次刘宋宗室内乱,都可以发现门阀士族的身影活跃其间。可以说,在宗室内乱中,高门与寒庶、高门与皇权之间的斗争是一味重要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4.
自黄宗羲晚年起,直到现当代,学术界人都质疑黄氏的遗民身份。综述有关意见,认为这些质疑者都不了解黄氏的思想高度,因为黄氏正是由明代的皇权专制制度,追溯到先秦时代的君民关系的起源,从而明确指出秦汉以迄明清的皇权制度,完全颠倒了君民关系,因而产生了种种悲剧,使君民俱受其害。黄氏综合中国历史的正反经验,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口号,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理论。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皇权社会赋税制度与欧洲中世纪税制不仅在形态上、而且在法理基础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税制以财产私有为法权基础,最后发展出平民通过代议制而控制国家税收的宪政政体;而中国"秦制"以后赋役制度的基础在于,皇权是一切"子民"人身和财产的最终所有者、支配者.这个法理不仅导致了中国皇权社会在制度方向上与欧洲的迥异,而且直接或间接造成了中国制度形态的一系列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6.
军机处摭谈     
一、军机处设立的背景在中国传统皇权专制社会中,大体存在着一条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皇权越来越强大,制衡皇权的力量越来越少。明朝初年,朱元璋通过发动“胡惟庸案”,废除了宰相制,大大加强了皇权。为了应付繁忙的政务,朱元璋建立了一个由大学士组成的顾问班子,日后发展为内阁。清朝作为最后一个王朝,继承了明朝制度,将皇权推向了顶峰,军机处就是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17.
有效的精英循环是一个社会政治稳定的必要条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门阀士族势力得以平行于皇权,甚至超越皇权,因之皇权政治演化为门阀政治。这种现象是皇权政治在东晋百年间的变态,其存在只是暂时的、过渡性的,其由盛而衰,有其历史必然,由于它违背了社会协调发展所必需的精英循环。  相似文献   

18.
在唐朝中后期面临内忧外患、各种矛盾尖锐、皇权衰弱的情况下 ,宦官作为皇帝的心腹与助手 ,对监视朝臣 ,控制藩镇 ,维护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是垂危皇权赖以延续的“强心剂”。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没有过民主体制,也没有民主体制建设以及最高权力制衡方面的专门理论。但是在反映下层人民历史观和政治理想的历史演义小说、戏曲中,却塑造了一类能制约皇权的人物。此类演义剧对皇帝权威、皇权的合法性、最高权力的运行机制都有新的认识,反映了下层民众对不受约束的专制皇权正当性的怀疑与否定,以及对一个能监督皇权的,代表正义与民望之权力的期望与设计。历史演义剧中的这种朴素的皇权制约思想,是民众共同心理的产物、普通愿望的表露、集体理念的阐述。由此我们看到,西方政治理论极力宣扬的权力制衡思想,在古代中国民间也有朦胧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丁小芹 《文教资料》2010,(3):114-117
对于宋代皇权与相权的强弱问题,学界看法不尽一致。近年来,相权加强的观点多为学者所认同。实际上。宋代皇权与相权的强弱并非一成不变,不同的时代氛围、政治环境甚至君主权力欲的大小,都会造成皇权与相权间的强弱失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