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更加突出。以网络伦理为切入点,突出剖析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的现状表现,深刻分析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从法律、技术、内容、学校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的对策与措施,对规范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自身的发展和网络伦理的教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毫无疑问成为网络社会的主要受众群体,研究大学生网络主体性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主体性的特点,大学生主体性迷失的表现以及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主体性教育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网络虚拟交往中的主体性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对“物”的依赖,在今天突出表现为对网络的依赖,尤其在网络虚拟交往中人的主体性增强的同时更面临严重的困境。在大学生虚拟交往中,虚拟交往主体的符号化和语言即身份以及大学生主体性由“自我”走进“自失”走向“自觉”,使大学生的主体性面临以下困境:主体性成为“中介”的俘虏;个人与他者交往理性的缺失;个人与自我关系的扭曲。摆脱困境的根本在于大学生主体的自觉即认识自我的自觉、现实交往的自觉和交往理性的自觉,三者是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4.
高校BBS作为主要由大学生参与的网络形式,是研究网络伦理问题的一个典型个案.意图解决种种现实存在的高校BBS伦理问题,从哲学的角度看关键是关注人的主体性的价值回归,在此基础上提出四点基本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5.
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负面影响的出现,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日益突出。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有必要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研究,丰富学校德育内容,树立大学生伦理教育的新理念,建立与时代同构的大学生网络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6.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与发挥主体性的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坚持“灌输”和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的关系,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的含义和实质,坚持在灌输中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引导大学生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与自觉接受灌输有机统一起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网络时代已经改变了高校学生的生活与交往方式.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与真实的伦理世界里,高校学生伦理情感、伦理行为和伦理认知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在此环境下,要使高校学生的伦理回归,必须加强高校网络伦理教育.文章剖析了网络世界-伦理世界构架下的高校伦理问题,并通过伦理坚持的主张,在互动与商谈模式下,提出高校网络伦理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加速发展,增强我国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的实效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法和实证调研法对广西高校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得出存在的伦理问题有网恋问题、网络上使用不文明语言问题、浏览不健康网站问题、网络黑客问题、网络道德规范、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等问题。对引发大学生网络伦理危机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得出的主要原因有网络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制约原因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重点讨论在以人为本的时代德育主流基础上,大学生在网络德育的主体地位及主体性发展问题。一方面,大学生是网络德育主动学习的主体;另一方面,大学生还是网络德育自我教育的主体。因而,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中,必须确立大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原则,顺应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尊重并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活动,在满足大学生的成才需要、服务辅导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德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增强大学生主体性的网络道德自觉意识入手,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力量、宣教力量,更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力量、范导力量,以实际行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大力弘扬主体性,真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追求,自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创造性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模范形象引导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公民伦理是西方文化语境的产物,西方自古希腊以来萌发的民主到启蒙之后确立为人的主体性和公民社会的权利向度。公民伦理的自主和平等的特质决定了它是一种以权利和主体性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权利伦理,是以现代政治同家为背景和基础的公共道德。当代中国建构公民社会和培养公民伦理,应发展公民作为公共生活主体的权利主体性与道德主体性。在公民教育中以权利向度启发公民作为公共主体的角色定位和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3.
八所高校大学生网络主体性调查及其教育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术学 《教育科学》2006,22(4):66-69
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和改变着人自身,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在开放多元的网络信息环境中,对其主体意识、全球视野、民主观念等都将会产生强烈的碰撞和冲击。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网络主体性概念的解析以及对国内八所高校大学生网络主体性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着重分析了大学生网络主体性迷失的表现,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以期引起人们对大学生网络主体性教育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揭示我国现代主体性教育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主体性哲学思想的演变。后形而上学主体性教育的基本内涵包括对象化认识的主体性、交往实践的主体间性和责任伦理的他者性三个有机向度。  相似文献   

15.
道德是人类为满足其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一种行为规范、准则。道德依赖于主体自觉、自愿地行使,没有主体的参与就没有道德。儿童期是个体道德形成的关键期,基于儿童主体性的道德教育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尊重儿童自由的天性,培养儿童的创造力。童话是儿童最自然的精神食粮,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借助童话故事、寓道德于游戏是基于儿童主体性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网络环境是以虚拟方式存在的物理环境,其根本特点是主观性。而青少年是处于伦理道德化时期的个体,其社会化的过程遭遇了现实和虚拟的双重环境,从而使青少年处在了现实伦理与虚拟伦理的复杂环境中。因此,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不能仅仅从现实出发,而在于怎样使青少年顺利地从虚拟伦理向现实伦理的道德化转变。  相似文献   

17.
翻译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带来新的研究视角,突出了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但是译者主体性的不恰当发挥给翻译带来不利影响。翻译伦理体现在翻译个人伦理和翻译职业伦理两个层面上,其核心之一是"忠实",翻译伦理的作用体现在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上,只有坚持翻译伦理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关系,译者主体性才能得到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18.
冯丰收 《安康学院学报》2008,20(1):101-102,116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严重冲击了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使高校德育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从现实道德与网络道德的关系出发,论述了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从心所欲不逾矩”。  相似文献   

19.
网络教学是一种与教育现代化紧密相连的新型教学形态,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网络教学具有生命性、社会性、教育性、交往性,决定了网络教学有自身的教学伦理,网络教学伦理的价值取向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代网络教学伦理应该在网络教学伦理理论建设、网络教学过程优化、网络人际关系改善和网络教学环境设计等方面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outlines a theoretical context for research into ‘the subject of ethics’ in terms of how students come to see themselves as self-reflective actors. I maintain that the ‘subject of ethics’, or ethical subjectivity, has been overlooked as a necessary aspect of creating politically transformative spaces in education. At the heart of egalitarian politics lies a fundamental tension between the equality of voices (or ways of being) and the notion that one way of being or one voice may be deemed more legitimate than another; which in turn puts the equality of beings into question. Building from Michel Foucault’s work regarding ethics and subjectivity, I suggest that a ‘subject of ethics’ can be viewed, in part, as a series of relations of self that form the horizon upon which a subject comes to work on themselves relative to moral codes and power relations. Ethical relations of self can be a useful concept for those interested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that furthers social and ecological justice. In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 also discuss the limitations of locating ethics entirely within a constituted human subj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