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惊弓之鸟     
正课文: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的本事!"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  相似文献   

2.
一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 揭题后,让学生轻声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要联系上下文想想它的意思,大体了解课文主要写谁用箭射大雁,他射箭的本事怎样(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说明),理解“能手”的含义。2 初步理清课文脉络:更羸说,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更羸果然有这样的本事———更羸为何有这样的本事。这条线索的中间部分是故事的主要情节,阅读时,可引导学生紧扣魏王所说的三句话,弄清其思想变化的线索:魏王怀疑更羸的话———见到事实,魏王大吃一惊———魏王追问其原…  相似文献   

3.
徐彤 《江苏教育》2000,(3):33-33
苏教版教材第二册《进城》一课第一句话是这样的:从前,有个人拿着一根竹竿,急急忙忙进城去。由于这句话总领了全,也为后作了铺垫,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急急忙忙”地问学生:“急急忙忙”是什么意思?当学生说出“着急”、“很急”等等之后,随之就要求学生用“着急”的语气朗读这句话。怎样的语气才是“着急的语气”?学生无所适从:这样解词、朗读训练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4.
课文中的魏王在郊外打猎时,向射箭能手更羸两次提出疑问,一次是:“你有这样的本事?”另一次是:“你怎么知道的?”这两次疑问的答案,正是课文的重点。教学时,应紧紧抓住魏王的两次疑问,提出问题,求证解疑。教学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板书魏王的第一次问话后,提出如下三个问题:①魏王不相信更羸有什么样的本事?②更羸到底有没有这样的本事?③在事实面前,魏王是怎样说的?  相似文献   

5.
“这西瓜长得多好啊!”“好西瓜,一个怕有二十多斤吧!”“这样大的西瓜真少有哇!”战士们你一句我一句地称赞。……可也奇怪,他们就那么说说,还是一步不停地往前走。——这是《西瓜兄弟》(小语第四册)里的一段话。教师认为,一下子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是困难的,于是作了示范朗读。教师对引号里的三句话这样处理:①全是赞美的语气;②全是较快的速度;③三句话高低有别。读后,教师  相似文献   

6.
案例一:控制型教师角色师: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的本事是什么?生:更羸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师:这是因为——生: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师:对极了。更羸是根据什么知道这只大雁受过箭伤的?生:更羸根据大雁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而判断的。师:这说明更羸观察——生:仔细。反思:这个案例中教师高度控制着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教师按照自己的意愿展开教学进程。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因此,学生很容易成为消极的听众。案例二:放任型教师角色师:如果魏王不用箭,只拉一下弓,能不能把那只大雁射下来?生:不能,魏王不…  相似文献   

7.
《孙权劝学》节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篇幅短小而言简意丰 ,故事晓畅而引人深思 ,非大家高手不能为之。本文的课前“阅读提示”中有这样的文字 :“全文以对话为主 ,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为了让初一刚识古文的学生 ,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出文章之生动精彩 ,学起来既轻松愉快又有所收益 ,我采用了以下教法。第一步 ,朗读。有领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第二步 ,疏通文意。以学生看课下注解自学为主 ,我只讲重点的一两句 ,如“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弄懂…  相似文献   

8.
课例:《军神》,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师: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军神”这个词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迅速翻看课文)师:(指一生)找到啦?是从哪里来的?生:是从沃克医生口中说出来的。师:请你把沃克医生说的话念一念。(屏幕出示沃克讲的话,生读)生:沃克医生不禁失声喊道:“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师:(指屏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齐读)师:沃克医生讲了几句话?生:四句。师:(摇头)数一数有几个感叹号。每用一个感叹号就是一句,几句?生:三句。师:各自轻声朗读这三句话,体会体会应该怎样…  相似文献   

9.
争论的故事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有一篇课文《争论的故事》,故事讲的是兄弟俩看见一只大雁飞来,想把它射下来,但是,一个说要煮着吃,另一个说要烤着吃。哥俩为了大雁的吃法而争论不休,结果大雁飞走了。故事揭示的道理是做事要注意抓住时机,不要进行无谓的争论,否则就会错失时机。在教学中,当学生通过朗读、讨论、辩论等,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听了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后,学生的回答有好多种,其中有以下几种比较典型的回答:学生1:“我觉得他们不能去射大雁,要保护动物。”学生2:“我觉得他们哥俩没有必要为了一只大雁争论不休,这样会伤了和气。”学生3:“我…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听一位年轻教师上公开课《大海的歌》,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咱们自己的石油钻探船!啊,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这一句应该带着什么感情来读?学生答案多种多样,“高兴”、“愉快”、“欢乐”等等,教师——加以表扬,并指导朗读。起初并没在意,课后细细想想,答案并不完全正确,笔者在其后不久教学《大海的歌》一文时,针对上面一段文字的朗读设计了“类比指导,化难为易”的教法。下面是笔者教学片段实录: 师:“咱们自己的石油钻探船!啊,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同学们,这句话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相似文献   

11.
惊弓之鸟     
射箭能手更羸,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人。一天,更羸护魏王在京台,他们看见一只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羸自信地对魏王说:"大王,不知您可信,我只拉一下弓,却不用箭射,这只飞雁就会从天上掉下来。""你有这样的本事,我要亲眼看看?"魏王半信半疑。更羸答道:"请让我试一下。"说话间,大雁已经飞近了,更羸举起弓,弓上没用箭,他只拉了一下弦,"咚"的一声响。响声  相似文献   

12.
《惊弓之鸟》一课就要结束了,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更赢,在这种情况下敢向魏王夸口吗?”“敢!”异口同声,同学们回答得十分干脆。“仔细想想!要知道,如果大雁不落下来,你  相似文献   

13.
读了贵刊2004年第3期黄月娥教师的文章《〈两只小狮子〉的朗读重点》一文,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首先指出一个错误,黄老师认为课文中的句子:“懒狮子抬起头慢吞吞地说:我才不去吃那苦头呢!”是一个反问句,这是不对的。首先,反问句是一个问句,其基本标志是以问号结尾,这个句子以“!”结尾,就注定不是一个问句,而是一个感叹句。其次,黄老师说,此句话要以坚定的语气来读,这更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假使是反问句,反问句是以反问的语气来增强说话的效果,以给人更为深刻的认识。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多么令人寻味啊!这句话能用坚定的语调来读…  相似文献   

14.
一位老师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是这洋指导学生朗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这句话的。师:“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是铁罐傲慢地向陶罐发问的一句话。同学们想一想。朗读这句话时,哪个字读重音最能表现铁罐的傲慢? (学生活跃起来,都在轻声试读。) 生:我把“敢”字重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你陶罐是没有胆量碰我的。这表现了铁罐的  相似文献   

15.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任务。可是,在日常教学中。朗读指导方法却单调、机械。我在听课过程中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语气读出来”。这样的教学如何能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六册的《惊弓之鸟》一课中出现了两个这样的句子:“你有这样的本事?”与“真有这样的本事!”教学时,可指导学生从这两个句子中两个不同的标点符号来看人物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17.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先请听录音,边听边思考:为什么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使天上的大雁掉下来,课文哪一个小节告诉了我们这个原因?生:课文第九自然段。(小组合作学习,读第九小节,思考课后问题)师:更羸看到听到些什么?生:更羸看到大雁飞得慢,听到大雁叫得惨。师:文中还有描写大雁飞行的句子吗?生: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师:请大家读这两个句子,比较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生:第二句比第一句更加具体。生:“一只”说明它孤单,它离群了。生:“从远处”说明大雁飞的路程远,时间长。生:“慢慢地”说明大雁筋…  相似文献   

18.
[案例]我在教学人教版第三册课文《诚实的孩子》时,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第③自然段姑妈和孩子的对话的: 师:刚才胡晓鱼同学朗读了表兄弟、表姐妹和列宁回答姑妈的话。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1:两个“不是我”,他读得都一样了!应该不一样! (生1听出了这位同学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但问  相似文献   

19.
《惊弓之鸟》(五年制第五册31课、六年制第五册27课)是一篇成语故事,它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思想。教学中,可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比较课文。课文最后一段,是讲更赢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那只大雁射下来的原因。教学这段,可启发学生联系第一册课文《大雁》,回忆大雁合群飞行的特点: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同本文的“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进行比较。然后再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从而使学生明白更赢的本事不是只能拉一下弓把大雁射下来,而是经过细心观察,从大雁合群飞行的常规和“孤单失群”的异象分析中,找出使这只大雁自己掉下来的办法,进而理解本文的主旨。 (二)比较顺序。课文先写更赢把大雁射下来的  相似文献   

20.
问:明天,你是不是去北京?这句话强调的重点是什么? 答:强调的是“明大”。一般来讲,当句首状语用逗号与主句分开时,强调重点应是逗号前的状语。这类问题其实从语感上仔细琢磨就可答出。 问:“我知道,你没看过。”这句话是单句还是复句? 答:如果没有上下文,只从这个句子着眼分析,这句话应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你没看过”可作为主句的宾语,中间的逗号只作为一个语气上的短暂停顿,可以省去。 但如果专为此句设置一个3个人之间的对话时,“你没看过”的说话对象与“我知道”的说话对象是不同的人,那么在语气上的停顿就不应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