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是小学语文中书写最简单使用却非常广泛的一个汉字,可谓语言文字中的主要角色。由于“一”的意义复杂多样,它既可以表示数量,表示顺序,又可以表示一定的语气,因而使它的读音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一块(yí)、第一(yī)、一把(yì),看一看(yí)等等,出现了一字多音(也叫音变或变调)的现象。那么,如何确定“一”的准确读音呢? 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几条规律: 1.“一”在单念、词句末尾或表示序数“第一”而又省写“第”时,都读它的本音yī(阴平调)。例  相似文献   

2.
《良师》2004,(8)
看了这个题目,有的小朋友会说:“一”字,那太简单了,谁不会读?可是别急,“一”的读音还真是复杂多变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单独使用或在词、句末尾时读第一声(yī),如:“一、二、三”,“十一”“一一得一”。“一”在第一、二、三声字前读第四声(yì)。如:“一天”,“一年”,“一点”。“一”在第四声字前面读第二声(yí),如:“一个”,“一遍”,“一半”。“一”在词语中间读轻声(yi),如:“看一看”,“想一想”,“走一走”。小朋友,你现在知道“一”字读音变调的规律了吧。以后朗读课文时可别读错啦。你会读“一”吗…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挑山工》一课时,学生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本课中的“黑黝(YōU)黝的肌肤”中的“黝”为第一声,而《小英雄雨来》一课中“晒得黝(YǒU)黑发亮”中的“黝”为第三声。“黝”字在本册中连续出现两次,但是声调却不同,查《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均发现“黝”字为一个声调(YǒU),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是普通话连读变调的缘故。什么是连读变调呢?语音上在连读音节中声调发生变化的现象,叫连读变调,如“不”字,单念时读第四声Bù,称为原调、本调或者单字调。如果它的后面有个音节也是第四声,则读做第二声Bú,如“不去、不…  相似文献   

4.
真我的风采(1340327566)求教各位老师:ABB的词语,重复的字都要变成第一声吗?内蒙晓枫(1194843692)我以为并不绝对。一般以普通话中强调的ABB词语音变为准,但没有什么规律。真我的风采(1340327566)但"白茫茫"词语在好多教学用书中,重复的"茫"都要求读第一声。不知道要怎么教啊?内蒙晓枫(1194843692)ABB式的词语并不是都要求B词语读一声。"雨蒙蒙""黑沉沉""白茫茫"就是读二  相似文献   

5.
一、一种值得注意的音变现象音变,是现代汉语一种重要的语音现象。某些音节在单独念的时候,读出来的是它的本音,而我们在进行具体的言语活动时,就不能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断开去念了,而是把一个个音节组合成一连串的语流,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音变现象。在一连串的自然语流中,音素与音素之间,音节与音节之间,声调与声调之间会相互影响。以致产生语音变化,这似乎是一种人们不屑一顾的司空见惯的语音现象。在诸多有关现代汉语的书籍中,几种重要的音变现象,诸如变调(含轻声、“一、七、八、不”变调、上声变调、重叠的动词和形容词有关音节的变调、去声的变调等)、儿化和“啊”的变读等都阐述得较为全面而具体。然而  相似文献   

6.
一、检查预习 师:今天,我们学习寓言故事《扁鹊治病》.课文大家都预习过了,我来检查一下.谁来读读这几个词语? (出示) 蔡桓公 扁鹊 皮肤 肠胃 骨髓 理睬 (生读) 师:读得很准确,说明你预习得很充分.其中有两个词语大家要注意,两个三声的字组成词语,第一个字会发生音变,读二声.我们一起来读.  相似文献   

7.
说马     
甲:我姓马,大家叫我小马。乙:我属马,乳名叫马驹。甲:“马”字是声母m、韵母a拼成的。乙:不错,一声ma,二声ma,三声ma,四声ma。甲:妈妈您干吗?乙:妈妈去牧马,你听明白了吗?甲:“马”字带个“口”,有时读二声,有时读轻声。  相似文献   

8.
“啊”字不同于一般的助词,它常常因前一个字韵母的韵尾不同而发生读音的变化。一、当“啊”字前面一个字韵母的韵尾是“o、u”时,“啊”字就读“哇”。如:“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激动得跳·哇,叫哇·,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虎门销烟》)。二、当“啊”字前面一个字韵母的韵尾是“i”时,“啊”字就读“呀”。如:“他们飞呀·飞,飞到一片沙漠的上空。”(《云雀的心愿》)三、当“啊”字前面一个字韵母的韵尾是“n”时,“啊”字就读“哪”。如:“爸爸,长颈鹿的脖子这么长,睡起来多困难·哪。”(《动物园的晚上》)四、当…  相似文献   

9.
《楚辞》中的“兮”字,原是楚国的方言。郭沫若《楚辞·离骚》注译:“‘兮’,古音读‘啊’”。孔广森《诗声类》云:“‘兮’,古音当音‘啊’”。自此以后,十多年来各类古典文学选本对“兮”字的注解,都依照他们两人的说法,注云:读“啊”或“呵”。如新近出版的程嘉哲《九歌新注》云:“把其中(指《九歌》)的‘兮,字都按古音念成  相似文献   

10.
说“音变”     
普通话里,一个音节在连续的语流中不免互相影响,产生语音变化,这种语音变化就叫音变。 一、几种主要的音变现象 1.轻声其特征是失去本调。 2.变调基特征是失去本调。 3.语气词“啊”的音变其特征是增加音素。 4.儿化其特征是附加卷舌动作。 二、发生音变的汉字的注音问题 关于发生音变的汉字如何注音问题。一些著作只是根据《汉语拼音方案》提出:轻声不标调,儿化音节拼写的时候在原来韵母的后面加上一个r。对于其它音变现象一般不作说明。 按道理讲读什么音就该注什么音。然而事实上情况较为复杂,在操作上不便于整齐划一。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语言使用的实际出发,认为以北京语音为语音规范的普通话的变调理论有脱离实际之处,尤其表现在“七”、“八”的变调,上声、去声的变调及重叠式形容词的变调上。因而,从有利于规范的角度出发,提出在本(调)音变(调)音乱用的情况下,宜舍变音取本音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谈“多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长期以来,有些人把它理解为:读的遍数增多了,其间的意思将会自然明白。其实不然。古人的这句话明写一个“读”字,暗伴一个“思”字。“读”与“思”之间有个相辅相成的问题。多读还需多思,读而不思,其义何以自现?单靠机械地增多读的遍数,不思考,其义不能自现.有的学生即使思了,恐也难解其中之意。因此,有的仍要教者加以点拨、释疑、解惑。如《月光曲》一课中有这样一句:“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有位老师在引导学生朗  相似文献   

13.
看了发表在《小学教学参考》(99.1)上陈永林同志的《这些“啊”字还是改的好》一文,笔者不敢苟同.也想借此谈几点个人拙见.第一,“啊”字音变必要性不大.现在许多有关汉语语音的书中都非常郑重其事地把语气词“啊”的音变现象详细罗列陈述.例如: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南》一书列出了“啊”的音变表:  相似文献   

14.
《日月明》     
第一课时一、复习拼音和熟字1.复习声母、韵母和音节。ie iu an in-ingen-eng c-ch z-zhmie xiu xian linming chen cong2.复习汉字。月人土小田大鱼木羊火日目这12个字里面有两个字都“读mù”,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呢?3.小结。你们刚上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仅学会了汉语拼音,还认识了这么多的汉字,真了不起!一会儿在学习中可别忘了这些老朋友啊!二、导入新课1.学习“明”字。你们知道吗,在这12个字里面有的字合起来还能组成新字呢!点击课件(“日”“、月”变“明”)。认识吗?快拼一拼。有了汉语拼音的帮助,我们就知道这个字是不是读对了。用…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一 谝与(口扁) 电影《收马人》中有个郭(口扁)子。“(口扁)”字单独读,一般人读不出音来。查字典,不仅《新华字典》中没有,《中华大字典》《康熙字典》《字汇》也未收这个字。这是西北方言特有的一个词;作为西北方言支脉,河东方言中也有这个词。(口扁),读蒲家切,音piā,阴平声。义为健谈,能说会道。运城一带俗称聊天为“(口扁)闲话”、“闲(口扁)”、“(口扁)搭”,称健谈者为“(口扁)子”如“你这个人,张瞎子,李(口扁)子,说起人就没有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运城方言中,名词没有“子”尾,一般用拖长韵母音的方法来表示。故所谓“瞎子”“骗子”,读起来并没  相似文献   

16.
一.怎样掌握轻声。叠字形容词的变调在教学中,一些教师用普通话范读课文,经过精心准备后,单字音的准确度往往会有很大提高,但是朗读的效果仍然让人听起来感觉不舒服、不标准,主要原因在于对语流音变处理不当,从而直接影响了朗读的语感。其中最难处理的是轻声,最容易忽略的是援字形容词的变调。  相似文献   

17.
“划”字是个多音字,读二声huá(滑)音时的义项不易误写,如“划船”、“划水”、“划桨”、“皮划艇”、“划根火柴”、“划玻璃”、“手上划了个口子”、“划算”、“划得来”、“不划算”,乃至“划拳行令”、“把身上的泥土划拉掉”等,均不易误写。“划”字读四声huà(化)音时却容易于与“画”字相混出  相似文献   

18.
浅论北京服务行业用语中的“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话中的“啊(a~(35))!”在北京服务行业使用频率很高,而且一般不在其他行业出现,这是一个多少有些奇特的现象.它独立于句末尾,既不是普通话里啊的音变现象,也不是北京话里高降调去声变调,而是高升调,如:买票了,啊!”句尾语音向上杨,与普通话调值高升调调值35调吻合,其语气意义属祈使语气中的命令语气.北京服务行业的人们为何选择这一语言变体,这反映了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9.
“孔乙己”怎么读呢?读作kong yi ji吗?这样读实在太不顺口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在普通话里存在变调的现象。就上声(第三声)字而言,只有在单念或处在词语和句子的末尾时才读原调,在其它语句中要变调。具体来说,有三种情况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20.
<正>北京话中的“啊(a35! )”在北京服务行业使用频率很高,而且一般不在其它行业中出现。它独立于句末,既不是普通话里的“啊”的音变现象,也不是北京话里高降调去声变调,而是高升降。如“买票了,啊!”句尾话音向上扬,与普通话调值高升调值35调吻合;其语气意义属祈使语气中的命令语气。这一语音变体,反映了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