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科利亚的木匣》是小语第七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故事。课文告诉我们,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无论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它,而是要根据事物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教学这篇课文,如何让学生在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的基础上,获得启示,培养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实现编者意图,达到教学目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根据课文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可采取“自问自答,自悟道理”的方式来教学。一、感知道理,激发兴趣1.揭题,教学生字“匣”。接着让学生…  相似文献   

2.
《科利亚的木匣》是小语第七册中的一篇讲读课,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故事。课告诉我们,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无论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它,而是要根据事物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教学这篇课,如何让学生在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的基础上。获得启示。培养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实现编意图,达到教学目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根据课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可采取“自问自答,自悟道理”的方式来教学。  相似文献   

3.
《科利亚的木匣》一课,记叙了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区的故事.认识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的重点;科利亚经过思考后对小伙伴们说的那段话是教学的难点.训练重点是在分段的基础上归纳段落大意.如何突破重难点、归纳段意呢?  相似文献   

4.
一、初步感知课文 ,落实思维训练根据思考练习2“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 ,给课文分段 ,归纳各段段意”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 默读课文 ,想想课文围绕“科利亚的木匣”这个题目 ,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2 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 ,全文共分哪几段?为什么这样分?各段分别写了些什么?3 围绕“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这三个小标题 ,可以提哪些问题?第1、2两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 ,了解课文层次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第3个问题可以教给学生根据小标题质疑…  相似文献   

5.
张西富 《山东教育》2005,(25):30-30
《科利亚的木匣》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启示的故事,告诉人们: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示的,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可这样处理:  相似文献   

6.
[教材简析及教法提示]: 《科利亚的木匣》是一篇阅读课文,讲的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故事,说明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的道理。全文13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意义段。第一段(1—3自然段)讲科利亚在刚学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在离家门口十步远的地方。第二段(4—12自然段)讲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家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有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家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了木匣。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科利亚从挖木匣这件事中受到启发: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课文中有些地方表现了文章的前后联系,讲出了时间的变化和周围事物的变化,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理解。第二段的开头(第四自然段)是个过渡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分段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以免划错归属。第二段出现的“仍然”、“突然”、“果然”三个词,是对科利亚挖木匣过程的记录,要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使学生懂得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做什么事都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对策,向科利亚学习,多动脑筋,勤思考。 2.能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  相似文献   

8.
《科利来的木匣》一文通过柯利埋木匣、挖木匣这件事,说明一个道理:一切事物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因此,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教学时,要围绕这一中心,突出重点,释疑解难,扶中有放。一、课堂自读,突出重点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①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课文哪儿节写柯利亚理木匣?哪几节写柯利亚挖木匣?哪一节写科利亚受到启发?2.自学生字新词。①读准字音:匣卜i6)科伙副量(h勾)箱(xidn)德(d6)倍山&i)②辨析字形:‘“巨匠区”;“哩理埋”;‘箱相想”;“倍培…  相似文献   

9.
《科利亚的木匣》是一篇反映儿童生活的故事 ,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并从中受到启示的事。课文在写作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新颖的标题作为行文的线索以“科利亚的木匣”为题 ,既平实而又新颖 :一是交代了故事主人公的名字———科利亚 ;二是点明了故事是围绕“木匣”展开的 ,也就是以“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叙述的。这样 ,“木匣”这个具体事物就成为行文的线索 ,连缀着人物和事件并贯穿全文 ,使得叙述次第井然 ,条理清楚。二、以对比的写法形成叙述的波澜本文篇幅虽不长 ,但却写得有情有理有趣 ,主要是采用了对比的写…  相似文献   

10.
看图学文1“绿色的办公室”2三味书屋 课文3珍贵的教科书4井爸爸和书 基础训练15黄继光6小珊迪7劳动最有滋味8.种子 练习给课文分段 基础训练29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绝句10颐和园11五彩池12’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基础训练313观潮14高大的皂英树巧海滨小城16’小狮子爱尔莎 留心周围的事物 基础训练417捞铁牛18蝙蝠和雷达19新型玻璃20’一次科技活动 归纳段落大意基础训练5西门豹科利亚的木匣陶罐和铁罐基础训练6古诗两首 早发白帝城21 2223.之月之月‘月了1之用之注名月名飞之匆之注之翎名月名月名多1名翎乙角之匆Z二1名穴名注‘翎艺1 山…  相似文献   

11.
突出重点抓住特点读书明理──《柯里亚的木匣》教学谈山东傅永华,杨素清《柯里亚的木匣》写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故事。文章通过柯里亚埋木匣和挖木匣两部分内容,告诉我们,事情是在变化的,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发展变化的事物,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科利亚的木匣》以科利亚的木匣为线索,把怎样埋木匣、挖木匣以及得到什么启示叙述得很清楚。选编这篇课文,在于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热爱生活,同时对学生进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在具体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笔者有如下建议。一、科  相似文献   

13.
《柯里亚的木匣》是一篇讲读课文。它围绕一个木匣,按时间发展顺序,叙述了柯里亚从埋木匣到挖木匣的经过,以及从中得到的启发。教学这篇课文,要让学生着重体会:事物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从而渗透一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要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就必须把语文基本功训练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一、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理清作者的思路。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分段和概括段意都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这篇课文较长,有十四个自然段,学生一时难以找到  相似文献   

14.
【教材解读】《科利亚的木匣》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文本以“木匣”为叙述线索,讲了科利亚五岁时在家门口走十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走了五步,挖出木匣,并悟到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道理。  相似文献   

15.
小语教学大纲在各年级的具体教学要求中指出,三年级学生“开始练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如何给学生打好这个读写训练和思维训练的基础呢?我们从小语六册起,采取了“抓住典型课文教方法,后边课文学应用”的办法。例如,我们在六册的教学中,抓住了几篇课文,教给了学生五种分段的基本方法和三  相似文献   

16.
七册第六、七两组教材,共安排了6篇课文,一个“读写例话”和两个基础训练。第六组的训练重点侧重在阅读理解方面的指导,要求学生继续运用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第七组的训练重点侧重在语言表达方面的指导,要求学生从读学写,能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 教学这两组课文,要紧紧扣住重点训练项目,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读和写的基本功训练。 一、突出重点指导读 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是读懂一篇课文的重要方法。划分段落的方法有纵向分段法和横向分段法。纵向分段法一般有两种方法:1.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段。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横向分段法一般也有两种:1.按空间位置转换分段。2.按事物性质归类分段。这种按事物性质归类分段的方法,主要着眼于段的意思,以及自然段之间意思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石》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讲驻守在戈壁滩上的边防军战士拣到一块形状酷似祖国版图的石头,取名为“中国石”,奉为至宝。本组课文未安排读写训练项目,根据教材“导读”的提示,教学这篇课文要把复习巩固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继续加强词和句的训练以及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边防战士热爱祖国的情怀。一、通过分段和归纳段意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力,是四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教学《中国石》,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把分段、归纳段落大…  相似文献   

18.
朱瑛 《辽宁教育》2011,(5):32-33
【背景描述】大凡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一个记忆:语文课堂,分段、概括段意是中高年段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给语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是学习每篇课文必做的功课。一篇课文的教学往往被分成“初读课文、划分段落”、“分段讲读、理解内容”、“总结课文、完成作业”三个步骤进行。分段、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从三年级开始“练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五、六年级学生要求“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然而,就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状况而言,段的训练仍然是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难点,学生蒙段、猜段,甚至不会分段的为数不少。如何突破这个难点,使学生具有过硬的分段能力呢?我认为首要的问题是加强学生分段的操作性,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一、什么是分段的操作性? 所谓分段的操作性就是指分段的具体步骤和方法。让学生按照分段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去做、去练,反复操作,逐渐形式技能。一般来说分段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一读课文,弄清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步:二读课文,了解每一自然节写了什么内容。 第三步:三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自然节写的是一个  相似文献   

20.
《柯里亚的木匣》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叙述柯里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因此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采取不同办法。根据教材特点及训练重点,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掌握下列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