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不考虑其他杂质参与聚合反应的情况下,并基于已有对丙烯聚合反应过程的普适化认识,提出了一个普适的丙烯聚合反应机理(基元反应).在已有的丙烯聚合反应机理基础上,为了证实该聚合反应过程总活性基是否满足“稳态假定”以及考察聚合反应温度对聚合过程的影响,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研究了传统Ziegler-Natta催化剂催化下的丙烯聚合动力学.模拟得到的总活性基数目在丙烯聚合初期快速增加到峰值,然后随聚合反应的进行保持恒定,证实了丙烯聚合过程中总活性基符合稳态假定.同时,模拟得到了聚合温度对丙烯聚合过程的转化率、分子量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聚合过程中,丙烯单体的消耗速率随聚合温度升高而增加;不同聚合温度下的数均聚合度峰值相同,但随温度增加,数均聚合度峰值来得早;随聚合温度增加,数均分子量减少,分子量分布变宽.  相似文献   

2.
以环戊二烯钠为引发剂,对丙烯腈在四氢呋喃中的聚合反应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单体与溶剂配比对丙烯腈聚合的影响,并且用粘度法对聚合产物的粘均分子量进行了表征。发现环戊二烯钠/四氢呋喃体系对丙烯腈聚合反应具有一定的引发活性,且随着引发剂用量增加聚合反应转化率增大,聚合产物的分子量下降;延长反应时间,转化率和分子量都增大;反应温度升高聚合反应转化率及产物的分子量均降低;溶剂用量的增加,聚合反应转化率及产物分子量均降低。  相似文献   

3.
采用芘激基缔合物荧光探针技术研究了苯乙烯聚合反应过程.芘单体与激基缔合物荧光强度的比值(Im/Ie) 随着苯乙烯聚合反应的进行而增加.Im/Ie 的变化可以归因于聚合体系反应过程中探针微环境粘度的增加.由此获得了Im/Ie 的变化速率与聚合反应速率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芘探针荧光强度比值Im/Ie 可以用于监测苯乙烯聚合反应进程.  相似文献   

4.
以α,α'-邻苯二甲基桥联双茚基钐二苯胺化物为催化剂,对丙烯腈聚合反应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对丙烯腈聚合的影响,并且用粘度法对聚合产物的粘均分子量进行了表征。发现α,α'-邻苯二甲基桥联双茚基钐二苯胺化物对丙烯腈聚合反应具有极高的催化活性。随着催化剂用量增加聚合反应转化率增大,聚合产物的粘均分子量下降;延长反应时间,转化率和分子量都增大。  相似文献   

5.
以超酸为催化剂,可使玉米油发生聚合.聚合反应在温度为75℃时便可发生,且随着温度升高,聚合速度加快.聚合产物的碘值最低小于玉米油初始碘值的约40%,粘度最大增加至玉米油初始粘度的约300倍.  相似文献   

6.
采用悬浮聚合的方法,以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制备聚苯乙烯球状颗粒聚合物,探讨了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和搅拌速度等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并用热分析仪对聚合产物进行热性能分析。  相似文献   

7.
悬浮共聚合法制备激光墨粉的工艺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激光墨粉,以单体配比(n苯乙烯∶n丙烯酸丁酯)6∶1、聚合温度90℃的聚合反应条件所制备的墨粉粒径基本在10μm左右;墨粉整体呈规则的球形;墨粉的软化温度、熔融温度、流动温度分别为60.0℃、62.5℃、70.0℃,符合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8.
聚丙烯酸酯乳液合成条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纳米环保水性涂料的基料-丙烯酸和丙烯酸正丁酯自由基聚合而生成丙烯酸酯乳液.并研究了各反应条件对聚合反应的影响规律,对聚合条件进行了优化,确立了制备乳液的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9.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ATRP)是目前可控/活性聚合最成功的方法之一.它以过渡金属配合物为催化剂,通过有机卤化物引发剂引发丙烯骏酯类、苯乙烯等单体的自由基聚合,合成分子量可控,分子量分布窄的各种聚合物.本文介绍了原子自由基聚合反应原理,应用以及近几年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乳酸本体熔融缩聚法直接合成聚乳酸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廉价的乳酸为原料,系统地研究了乳酸本体熔融聚合法直接合成聚乳酸的反应条件,如反应时间、温度、氮气保护、压力等对聚合反应产物分子量及产率的影响,获得了乳酸本体熔融聚合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了一种将化学反应设计成电池的简便方法,并列举数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2.
微波加热在有机反应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化学反应中,大多数反应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和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才能完成,特别是一些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如反应温度、时间掌握不当,则副反应产物将占的比例较大,从而使产品产率降低.为此作者利用微波加热的方法来提高产率,并且与常规加热方法进行对比实验,微波加热有节省时间、节省能源、提取效率高、安全的优点等.  相似文献   

13.
不对称立体控制的醛醇缩合反应 ,在现代有机反应中是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 ,多用于具有非刚性构象的复杂分子的立体控制合成 .其反应的主要变化因素是金属抗衡离子 ,与这些离子键合的配体及反应条件是手性烯醇盐或烯丙基金属试剂 ,对称性醛加成的不对称控制  相似文献   

14.
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效果与碳的种类、氧化铜纯度、加热源温度等许多因素有关。首先从热力学角度探讨该实验可能发生的反应历程,再在不同质量比例、不同种类的碳、不同纯度氧化铜、不同温度等实验条件下进行实验,并对其反应产物进行鉴定,用简单比较法找出碳还原氧化铜的最佳实验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实验条件是:碳粉和氧化铜质量比为1:11.5;混合研磨时间为15m证;用火焰温度较高的酒精喷灯加热;碳粉选择还原性碳粉;氧化铜选择分析纯氧化铜。  相似文献   

15.
微波辅助苯偶姻合成反应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微波辅助加热下合成苯偶姻.通过设计正交实验,研究了微波功率、微波时间、反应体系温度和催化剂VB1用量对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功率对收率的影响依次降低,最佳反应条件是,催化剂用量为1.5g,反应体系温度为80℃,反应时间25min,微波功率为900W,平均收率为85.5%.产品熔点与标准样相符,其IR谱与标准谱图一致.  相似文献   

16.
A growing area of interest in chemical education has been the research associated with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at the particulate level.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views of 10 university chemistry lecturers, 85 pre-service chemistry teachers and 23 Secondary 3 (equivalent to Year 9) chemistry students about the particulate level of a chemical reaction, namely the heating of copper (II) carbonate. Four characteristic views were identified on the basis of their diagrammatic representations of particles. These were: (a) formation of intermediates; (b) formation of free particles (e. g., atoms or ions); (c) combination of a and b: formation of free particles (e. g., atoms or ions) first, and then intermediates; (d) no mechanism. Both the majority of the lecturers and the pre-service teachers held an identical view about the reaction mechanism, namely that the decomposition of copper (II) carbonate goes through a transition stage by forming intermediates. In contrast, even though the students were familiar with this reaction, about half of them naïvely believed that copper (II) carbonate broke up on heating and the particles recombined directly to form copper (II) oxide and carbon dioxide, the two observed products. About one-third of the students had neither any notion of how the atoms in the copper (II) carbonate lattice interacted and were rearranged in the reaction nor any concept of bond-breaking and reformation in a chemical reaction.  相似文献   

17.
中式烹调中的滑油工序因上浆和低温加热的共同作用,可以使成品口感滑爽脆嫩,并使某些原料保持低温加热所特有亮丽色彩,也能使成品形状关观。但也有使菜肴含油或脂量大,在适合现代人低油低脂的健康饮食需求方面有一些不足;另外也存在油脂的反复加热所产生的有害物质对人体损害问题,存在油脂多次加热后不能再用的浪费较大问题。而以滑水代替滑油能在保持滑油的主要特点情况下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8.
碳化硅质量对微波加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研究了碳化硅的质量对微波加热升温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碳化硅试样的质量过大或过小,其平均升温速度均较小,只有当试样质量在某一适范围内,平均升温速度可达最大值;同时还表明,在低温阶段,碳化硅试样质量越小,升温越快,高温阶段,质量越小升温越慢。  相似文献   

19.
以ZnSO4.7H2O和Na3PO4.12H2O为原料,采用低热(70℃)固相化学反应,超声波作用下洗涤,一步合成出磷酸锌空心纳米球,利用XRD、TEM和IR等手段表征了其结构和形貌。实验结果表明:由反应混合物得到的空心球为单一物相的Zn3(PO4)2.4H2O,直径60~130nm,壁厚5~10nm。  相似文献   

20.
介绍分户并联智能控制供暖系统设计,系统可分房间控制供暖面积和状态,对室内温度可自行设定,节约热力资源,具有远程控制供暖和报警功能.系统采用智能化控制,功能较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便于安装,易于推广应用.热量分户单独核算,取暖费的收费趋于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