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旧协议Ipv4不能满足需求。这时Ipv6应运而生,为互联网的应用带来了新一轮的高潮。主要介绍Ipv6的技术特点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Ipv6相对于Ipv4做出重大改进的关键技术,并对以Ipv6为核心的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我国第一个Ipv6主干网CERNET2试验网近日正式开通并提供服务,成为中国第一个全国性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这标志着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CERNET2是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核心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以后,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纯Ipv6国家主干网,将实现全国200余所著名高校的高速接入,同时为全国其他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就近接入提供条件,并通过下一代互联网交换中心与国内其他下一代互联网、国际下一代互联网实现高速互联,从而形成我国开展下一代互联网及其应用研究的重要实验环境。目前开通的CERNET2试验网连接北京…  相似文献   

4.
CERNET2正式投入运行将使Ipv6在CERNET上由实验阶段转入应用阶段,各个高校校园网也将由Ipv4向Ipv6过渡.本篇分析了各种Ipv6网连人Ipv4网技术的特点,特别针对现阶段高校校园网接人CERNET2的技术作了研究,并以freeBSD操作系统为平台,实现了校园网接人中的手动隧道配置技术.  相似文献   

5.
张俊平 《教育信息化》2005,(8):31-31,35
IPv6由于其优越的特性将适步代替IPv4,同时中国CERNET2的正式运行加快了IPv6在高校校园网络中的应用进程并引领国内IFv6互联网的发展。本文对IPv6的技术发展现状、Ipv4的特点比较以及在校园网络中的应用进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IPv6由于其优越的特性将逐步代替IPv4,同时中国CERNET2的正式运行加快了IPv6在高校校园网络中的应用进程并引领国内IPv6互联网的发展。本文对IPv6的技术发展现状、与Ipv4的特点比较以及在校园网络中的应用进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IPv6安全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目前IPv4存在的许多缺点和不足,给出了新的网络安全机制Ipv6,从几个方面分析和探讨了Ipv6的安全标准Ipsec,详细阐述了Ipsec的原理和工作模式,最后介绍基于Ipv6的一些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前,Intemet的各种应用正在迅速普及,然而Intemet当前使用的IP协议版本——Ipv4因为自身的各种缺陷已举步维艰。为了解决Ipv4存在的问题。IETF从1995年开始着手研究开发下一代IP协议,即Ipv6。通过对其优点和主要特点的归纳,并从网络安全机制研究的角度出发,着重对Ipv6网络安全协议的相关内容:Ipv6头部扩展头部、地址类型及表示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2004年12月24日,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核心网CERNET2主干网开通暨CERNET十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会上,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宣布中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暨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核心网CERNET2正式开通。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纯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互联网,标志着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全面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常用的IPv6过渡技术,比较了它们的技术特点以及使用场合。虽然IPv6是以后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但IPv4还将存在较长的时间。IPv6作为科研教学是高校校园网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以典型校园网为例,设计了在IPv4校园网中部署Ipv6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详细地描述IPv6各个扩展头的格式、含义和用途。  相似文献   

12.
IPv6是下一代的IP协议,它的提出解决了现有协议的一些安全问题,它可在网络层支持对每个分组的认证和加密,它的应用将对现有的防火墙机制产生影响.文中介绍了基于IPv6协议的防火墙的设计.  相似文献   

13.
展望IPv6     
本文先分析IPv6取代IPv4的紧迫性与必然性 ,重点分析IPv6的主要技术变化 ,分析能够采用IPv6的时机和前提条件 ,最后展望IPv6取代IPv4后给Internet带来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张帆 《培训与研究》2005,22(2):40-41
随着Internel高速的发展,原有的IPv4协议已经出现明显的局限,最主要的问题是IP地址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采用IPv6新技术,解决了地址空间的不足。本对TCP/IP、Ipv4等主要的技术进行了描述,讨论了IPv6技术对网络信息的空间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