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美国赫尔巴特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旨在通过宣传、研究和实践赫尔巴特和德国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学说以改革美国学校教育的教育运动。它以德·加谟和麦克默雷兄弟为主要领导人,以伊利诺师范学院为依托,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从教育理论到学校课程、教学方法、教师培训等方面,对美国学校教育产生了多重影响。尽管这场运动昙花一现,但对美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形式教学阶段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被赫尔巴特学派发展成为五段教学法在各国广泛传播。本文阐述了赫尔巴特的形式教学阶段论;国内对形式教学阶段论的主要评价;赫尔巴特学派对形式教学阶段论的发展以及五段教学法对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赫尔巴特通常被看成是"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其课程思想特征一般被概括为"三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和教师中心。这种概括实际上是对赫尔巴特课程思想原旨的误解,其根源在于将赫尔巴特本人的课程思想与赫尔巴特学派的课程思想以及传统课程思想混为一谈。通过分析比较三者的异同,可以发现:赫尔巴特学派课程思想是对赫尔巴特课程思想原旨的背离;杜威课程思想是对赫尔巴特课程思想的复归与超越;赫尔巴特课程思想与传统课程思想并非等同,他的某些具体课程主张超出了传统课程思想的藩篱,具有现代课程思想的意蕴。  相似文献   

4.
赫尔巴特学派发展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并使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本文阐述了赫尔巴特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及其主要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5.
赫尔巴特的教学论精神就是强调学生多方面的主动发展,强调学生的精神建设,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构建良好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扩大交往和确立同情。大学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误解”与赫尔巴特学派对“教育性教学”的“狭义的解读”有相似之处。赫尔巴特教学论的基本精神对“教育性教学”“思想范围”“观念群”的解释,对“课程思政”建设有启示意义,有助于专业教师理解“课程思政”的“唤醒心灵”“充实心灵”的内涵,有助于克服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窄化理解,有助于专业课教师对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心灵能力”要素的挖掘,从而有助于专业教师对专业课程“思政”资源的二次开发。大学专业课教学应按照赫尔巴特教学论精神进行转型,构建新型教学文化,强化“心灵能力”培育,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丰富性、精神主动性和精神生长性建设。  相似文献   

6.
兴趣学说是探讨儿童兴趣及其与教育教学密切关系理论,它是西方近现代以心理学为取向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学说,一百年前就已流行于欧美乃至东方。就其形成过程而言,初见于18世纪的卢梭,创建于19世纪的赫尔巴特,发展于20世纪的杜威,不仅具有广深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而且在教育学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赫尔巴特主张以道德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对于儿童的管理,赫尔巴特作了大量的分析与研究,从而发现了可行的儿童管理方法。教学的四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对当时的教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从赫尔巴特论教育目的、儿童管理方法及教学形式阶段三方面教育思想来探讨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以哲学和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包含了丰富的课程论思想、教学论思想、管理、教育性教学和训育思想,这些思想对我国现阶段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FriedrichHerbart,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他是传统教育派的理论代表,被人们誉为“教育科学之父”。他的教育管理思想奠定了传统教育管理理论的基础,在西方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产生过重要影响。他的教育管理思想在解放前传入我国后,迄今仍然在教育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受前苏联学者思想的影响,我国教育理论界对他的教育管理思想否定得过多。因此,作者认为,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他的教育管理论。一…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中国提出重新认识与评价杜威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理论中的重要影响,作为从不同视角共同反映教育客观规律的教育理论应该并存于教育中。这一再认识过程深刻地影响到了对现阶段“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认识。通过争鸣与对话,促进了教育研究中对于教育实践认识的深化,极大地推动了新时期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学阶段论和以杜威为代表的儿童中心说被称为现代教育的两大流派,他们之间的争论是班级授课制形成以来影响最大和最有价值的。分析比较他们的教学论对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2.
赫尔巴特力求平衡“服从权威”和“崇尚自然”两种教育倾向,从而提出管理论。他的学生观也正是谋求这种平衡的产物:对学生既不无条件压制,更不放任自流。他对学生进行管理的目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管理的终点是为了放弃管理,爱学生才是其管理论的归宿。赫尔巴特的学生观对当今的教育改革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杜威的活动课程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是 2 0世纪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 ,他依据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心理学观和社会观 ,建立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其中他的活动课程论是这一理论体系的突出表现。他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 ,提出了“社会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的教育原则 ,这些深入到他的课程论中 ,对 2 0世纪的课程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由于时代和指导思想的局限性 ,杜威的活动课程论不可避免地有其缺陷和不足 ,但其中的合理内核 ,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及活动课程的设计有着巨大的借鉴作用。一、杜威的活动课程观概述1 重视儿童兴…  相似文献   

14.
历史特殊论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行于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该学派主要提出了历史特殊论及相对文化观、批判性文化传播论、文化区域理论和语言相对论的四个理论构架,对学界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这一学派理论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分析,认为需要从民族传统教育、全球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教育走向、民族地区校本课程,以及差异性教学方面进行反思,并形成新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心得。  相似文献   

15.
当前,新一轮的音乐课改蓄势待发,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综合型素质人才的培养,成为音乐教育的主要追求。赫尔巴特的“德育至上”“教育性教学”“以兴趣为动力”“个性化发展”“张弛有度的管理”等教育理念,均体现了其教育思想的科学性与时代性,而这五个方面也基本概括了现代教育的追求,是推进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五个方面。笔者希望通过吸收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精华来完善、推进、丰富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实践,推进新时代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深化。  相似文献   

16.
骆成 《河西学院学报》2013,29(4):109-113
在西方教育史中,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他的兴趣教学思想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本研究阐述了赫尔巴特的兴趣论和兴趣教学论,分析兴趣的主动性,广泛性,多方面性和统一性,并解读赫尔巴特的兴趣教学阶段论,得出了赫尔巴特的兴趣教学思想对我国当前教育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7.
生长点是教学论发展的关键问题,历史上教学论领域的每次重大突破和革新,都源于生长点的重大突破和重新氛择,赫尔巴特的统觉论、杜威的经验论以及罗杰斯的自我论等都曾促进了教学论的发展,在新的世纪,现代教育论的发展需要寻找新的生长点,说体性理论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它给我们提供了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以其开放性而不断发展,因此,以主体性为现代教学论的生长点不仅是必要的、必然的,而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教育性教学”理论是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在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育性教学”理论以理性主义的哲学传统为基础,从内发的伦理道德观出发,旨在通过“观念”这一中介,把知识教学和道德教育联系起来,达到教学和教育在本质上的统一.这一理论对现代教育教学仍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杨思信 《教育学报》2012,8(1):113-121
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收回教育权运动从教育思想、教育学派、教育制度、教育编纂四个方面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思想方面,该运动提出了“教育为国家主权”、“教育与宗教分离”、“国家主义教育”三大观念.教育学派方面,该运动时期所形成的国家主义教育学派,丰富壮大了中国现代教育流派的队伍.教育制度方面,该运动促使政府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管理教会学校的体制.教育编纂方面,该运动时期提出和形成的“教育侵略”论、“文化侵略”论,成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学科研究话语范式.  相似文献   

20.
论赫尔巴特教育学的方法论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建立在他的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他一生的主要工作就是致力于“统觉”这一概念在教育上的运用。他试图在“目的——过程——方法”这一思维模式下构建起具有三维结构性质的教育学理论;他的教育学是一种以“目的”为逻辑起点的教育学,由“基础理论”、“教学论”、“训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部分构成。赫尔巴特建构了一个被后人竞相模仿和因袭的完整的理论教育学体系,为教育学找到了科学基础,试图将教育学研究置于较严格的科学条件和实践基础上。在方法论意义上,我国教育理论界从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中可以获得两方面的启示:研究教育必须整合多种研究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优势来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教育研究者的自身素质是决定其个人在教育研究这条道路上走多远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