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2005年物理高考科研测试(二)第10题为:在离地面某一高度处有一质量为m1的小球,在其正下方地面处有另一小球2,现令球1从静止下落,同时令球2以某一初速度竖直上抛,使上下两球在空中相碰,相碰处离地面高度为小球1下落前高度的3/4,碰撞时间极短,且不损失机械能。假如小球2的质量m可以取m=m1,2m1,3m2,……,nm1要想碰后球1最后升高的高度最大,试论证上抛的小球质量应为多少?  相似文献   

2.
崔凌云 《物理教师》2005,26(11):55-55
《2005年物理高考科研测试(二)》中有这样一道题:在离地面某一高度处有一质量为m1的小球1,在其正下方地面处有另一小球2,现令球1从静止出发开始下落,同时令小球2以某一初速度竖直上抛,使上、下两球在空中相碰,相碰处离地面的高度为小球1落前高度的34,如图1所示.碰的时间极短,且  相似文献   

3.
一、利用对称性例1以v0=20m/s速度竖直上抛一小球,2s后以相同的初速度在同一点竖直上抛另一小球,g取10m/s.则两球相碰处离出发点的高度是多少?解:根据速度的对称性,上升阶段与下降阶段经过同一位置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v0-g(t+2)]=v0-gt.由上式解得:t=1s,代入竖直上抛位移公式得:h=15m.  相似文献   

4.
高级中学试验课本(修订本)<物理>第一册中的学生实验"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实验装置如图1、图2.其原理是:让质量为m1的小球从斜槽的一定高度释放,与放在斜槽水平末端外侧小支柱上的另一质量为m2(m1>m2)的小球发生对心水平正碰.碰前,入射小球的速度是v1,被碰小球静止,总动量为m1v1;碰后,入射小球速度变为v1',被碰小球速度变为v2',总动量m1v1'+m2u2';由于两球离开水平槽末端后都是作等高的平抛运动,飞行时间t都相等.  相似文献   

5.
杨振永 《数理化解题研究》2005,(10):47-47,F0004
例1 在地面上用ν0=20m/s的初速度将小球A竖直向上抛出,与此同时在它正上方距地面高h=60m处的小球B恰开始自由下落,问两球在空中是否相碰?如相碰,何时相碰?  相似文献   

6.
1.如图1所示,质量m=1kg的小球b用长l=1m的细绳悬挂于0点,小球b恰好位于水平轨道BC的出口C处。质量也为1kg的小球a,从距BC面高H=1m的A处由静止释放,沿ABC光滑轨道滑下,在C处与小球b正碰,碰撞后a球静止,b球速度等于碰前a球速度。已知BC轨道距地面的高度h=0.5In,悬挂b球的细绳能承受的最大拉...  相似文献   

7.
例1 小球A从离地面H高处自由下落,同时由地面对准小球A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另一小球B.试讨论:两球能在B球上升阶段、最高点、下降阶段相遇,v0满足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例1 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1、动能为Ek0的小球,先后与一系列质量为m2(m2=12m1)的静止小球发生弹性正碰(碰后质量为m2的小球立即取走),问至少经过多少次碰撞,小球m1的动能才能少于10-6Ek0?(已知lg13=1.114,lg11=1.041) 分析 设运动球原来的速度为v0,经一次碰撞后运动球与静止球的速度分别变为v1、V1,由弹性正碰中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得  相似文献   

9.
高中《物理》第一册 (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 193面实验六“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其实验原理及步骤如下 :一、实验原理图实验原理图如图 1所示 .图 1OP为小球 m1以速度v1平抛时的水平射程 ,OM为小球 m1以速度 v1′平抛时的水平射程 ,O′N为小球m2 以速度 v2 ′平抛时的水平射程 .验证的表达式为m1OP=m1OM m2 O′N.二、实验步骤先不放被碰小球 ,让入射小球从斜槽上某一高度处滚下 ,重复 10次 ,用尽可能小的圆把所有的小球落点圈在里面 ,圆心 P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把被碰小球放在小支柱上 ,让入射小球从原来的高度滚下 ,使它们发生…  相似文献   

10.
钱璐 《物理教师》2008,29(1):37-37
2007年扬州市高一物理(必修)调研中有这样一道计算题:某人以v0=2m/s的初速度将质量为m的小球水平抛出,小球落地的速度为vt=4m/s,g=10m/s^2,求:(1)小球抛出时离地面的高度;(2)小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新课程贯彻的过程中,炒得最热的莫过于"研究性学习".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一切活动,从狭义上解释,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自我学习和生活中选择研究课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目前中学物理新教材的"课题研究"就属于狭义的研究性学习范畴.按新课程标准的说法"高中开展课题研究,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对研究性学习"轰轰烈烈谈的多,扎扎实实做的少"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认为与高考无关,因此,许多学校对研究性学习不重视.但2002年高考(上海卷)却已经给我们透露了这样的信息:研究性学习正在走进高考,现就该试卷的特点作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12.
立体未来主义的诗歌在格式上大胆革新创造出一种立体诗格式———“图画诗”在创作手法上抨击古典风格推翻理性传统思维模式语言不追求风雅而是强调力度、粗野和感情的狂热在思想内容上反映个人所见、所闻、所感并对资产阶级进行讽刺抨击通过作家主观感受艺术地表现现实的本质。肯明斯的诗歌反传统的形式没有标点符号诗行参差不齐任意拆词、拆句措辞有时粗野比喻古怪离奇歌颂自然讽刺资产阶级哲学、科学和宗教。  相似文献   

13.
14.
1知识网络建构高中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力和运动的关系,联结物体受力和运动状态改变的基本规律是牛顿运动定律。力和运动的知识网络建构如下:处理力和运动类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是:(1)领会问题的情景,在问题给出的信息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建构出正确的物理模型;(2)合理选择研究对象;(3)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4)正确建立坐标系;(5)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有关的规律列式求解。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隔离法和整体法,要善于捕捉隐含条件,要重视对临界状态的分析。要重视作图,养成画物理示意图的习惯。通过作…  相似文献   

15.
爱德华·艾斯特林·卡明斯的视觉诗具有魔幻般的语言,独特的排版方式和支离破碎的单词拼写,但是这并没有打破诗歌的连贯性、整体性和统一性。原因是卡明斯娴熟的衔接手法,让表面上看似不相连的语篇富有紧凑感和音乐感。卡明斯的诗歌无论在语音、词汇、语法、结构还是社会符号上,都有独特的衔接形式,形成了卡明斯式的语篇衔接特点。  相似文献   

16.
2003年江苏高考题串列加速器是用来产生高能离子的装置.图1方线框内为其主体的原理示意图,其中加速管的中部b处有很高的正电势U,a、c两端均有电极接地(电势为零),现将速度很低的负一价碳离子从a端输入,当离子到达b处时,可被设在b处的特殊装置将其电子剥离,成为n价正离子,而不改变其速度大小.  相似文献   

17.
18.
作为美国文学史中两位重要的实验型和创新性的现代诗人,卡洛斯和康明斯的地位无疑成绩卓著的。在这两位诗人大量的诗作中,通过对卡洛斯的"寡妇春怨"、"在去传染病医院的路上"和康明斯的"正当"这三首诗歌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这三首诗歌中存在着对春天的关注(春怨与沉思;严酷的早春三月;美丽的春天下具有欺骗性的威胁)和不同之处(1.关注的焦点的不同:异化;严冬末尾的三月和隐含初现的苏醒;人类的邪恶2.反映主题的技巧的不同:直接与明晰;骇人与隐含)。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一方面这三首诗歌从主题上看与英美文学中春天诗歌的传承和互文关系(古希腊诗人伊比卡斯、英国诗人乔叟、T.S.Eliot),另一方面,这三首诗歌也创造性的超越了传统。因此,这三首诗歌展示出20世纪文学创作的新特性并表露出20世纪诗歌异于传统和浪漫主义诗歌的端倪。  相似文献   

19.
题目两根相距d=0.20m的平行金属长导轨固定在同一水平面内,并处于竖直方向的匀强磁场中,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0.2T,导轨上面横放着两条金属细杆,构成矩形回路,每条金属细杆的电阻为r=0.25Ω,回路中其余部分的电阻可不计。已知两金属细杆在平行于导轨的拉力的作用下沿导轨朝相反方向匀速平移,速度大小都是v=5.0m/s,如图所示。不计导轨上的摩擦。(1)求作用于每条金属细杆的拉力的大小。(2)求两金属细杆在间距增加0.40m的滑动过程中共产生的热量。(1995年全国高考题)这类“导电滑轨”问题,要涉及到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金属杆…  相似文献   

20.
2000年高考(浙江,江苏,吉林,江西)理科综合卷,终于揭下它那神秘的面纱,露出了真容.纵观全卷,该卷难度适中,强调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重视了理、化、生等学科的综合,较好的体现了"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于教学大纲"的思想,不失一份好卷,但美中不足的是:选择题16题的答案,有些欠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