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应德国莱比锡大学墨丽丝女士的邀请,我们一行6人于2001年11月对德国高校教育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主要任务是了解德国高等教育与留学生教育,学习先进经验,推动我省留学生教育的发展。我们先后参观访问了德国莱比锡大学、柏林洪堡大学、柏林科技大学和柏林工业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  相似文献   

2.
德国教育拾零梁庭望1997年,笔者参加国家民委教育考察团到欧洲进行了半个月的考察活动。考察团先后考察访问了法兰克福、柏林、汉堡、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卢森堡、巴黎等城市,参观访问了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等高等学校,拜访了中国留学生服务中心柏林分...  相似文献   

3.
(一)教育部于今年五、六月间,组织了短期大学考察组,分两组分别考察西德、美国和英、法、瑞典等国的短期大学。我参加了西德、美国组。我们于五月三十一日到六月六日,在西德访问了该国科学和高等教育交流协会和五所高等专科学校。西德科学和高等教育交流协会(DAAD)是负责西德大学之间、西德大学与外国大学之间的科学、教育交流事宜与派遣留学生事宜的一个组织。这次访问就是 DAAD 接待和安排的。这次看的五所学校是;亚琛高专,柏林技术高专,柏林邮电高专,慕尼黑高专,慕尼黑农业高专。  相似文献   

4.
德国的教育历史悠久,其先进的教育和成果在世界颇具声誉。这次亲临其境,我们访问了柏林经济技术交流与培训中心、德国教育交流中心,听取了德国教育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教育体制的结构、教育法规与政策的介绍。我们还参观了一所中学,观看了他们的教育设备和上课情况、课程设置、教风、学风以及学生就餐等。德国的教育由普教、职教和成人教育三块组成。普通教育包含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实行  相似文献   

5.
德国远距离高等教育特色及启示湖北教育考察团湖北电大系统赴德考察团一行6人,于1995年9月1日至25日对德国部分远距离教育高等学校和管理部门进行了为期15天的访问考察。其间,重点走访了德国哈根大学、柏林工业大学远距离教育研究所、欧洲大学远距离教育中心...  相似文献   

6.
蒙梓 《神州学人》2007,(2):12-14
2006年12月1日至14日,“神州学人采访调研团”出访德法英三国。先后走访了我驻德、法、英三国教育处,在德国柏林、莱比锡,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牛津,与留学人员和使馆教育处老师座谈,广泛了解情况,听取意见;与留学生学联组织负责人和留学生刊物《巴黎学人》、《英伦学人》编辑人员交流办刊心得;采访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到牛津大学走访参与“春晖计划”的主要学者……  相似文献   

7.
德国的高等教育已有相当长的历史,经过漫长岁月的摸索和发展,它的教育体系相对来说比较完善,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本文仅通过介绍笔者在德国进修期间所了解的——些具体情况,使相关人员多知道一点国外大学现状。一、德国高等学校的性质和类型  相似文献   

8.
《留学生》2003,(4)
莱比锡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德国第四古老的大学。她的历史可追溯到1409年,在当时教皇亚历山大五世的支持下建立的,大学成立之初有四个学院,分别是艺术、医学、法律及神学院。六百年来,莱比锡大学从未间断过教学与研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很多著名的学者曾施教或就读于莱比锡大学。著名文学家歌德、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兹,哲学家尼采等都曾在这所大学学习或工作过。目前,莱比锡大学共有14个学院、100多个研究院。莱比锡大学位于德国东部的萨屯森州。是州内第二大学府,仅次于德雷斯顿理工大学。目前与全世界一百多所大学都有学术交流协议,这充分体现了莱  相似文献   

9.
德国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初探袁韶莹一、德国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历史与现状公元1348年.查理四世皇帝在布拉克建立了德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此后.又陆续建立了维也纳大学、海得堡大学、科隆大学等等。到18世纪末,全国共有42所大学,它们基本上都是...  相似文献   

10.
在美中教育交流服务中心(ESEC)的精心安排下,我们于1995年4月10日至5月1日赴美国进行大学教育现状与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趋势的考察与交流,其间先后访问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校区、斯坦福大学、克罗拉多大学(Boulder)、丹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马里兰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等。同时我们还访问了加利福尼亚州高等教育委员会、克罗拉多州高等教育委员会、马萨诸塞州高等教育委员会、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和全美高等教育联合会。通过与美国高教界各方面人士的接触与交流,使我们对当前美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及其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趋势有了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11.
来华留学生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了解当今高校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相关工作机制变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三所国内高校在读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工作机制进行调研,分析了高校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发现高校对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度仍需提升,...  相似文献   

12.
易齐涛  雷松林 《文教资料》2011,(29):121-122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韩国地方高校在中国留学生的招生和教育中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作者通过资料调研、问卷调查,并结合自身在韩留学经历,从韩国地方大学中国留学生招生现状和中国留学生在韩学习生活状况两方面出发,分析了韩国地方大学中国留学生教育现状.指出韩国地方大学留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和改善方案。  相似文献   

13.
陈滔伟 《神州学人》2005,(10):26-27
根据2005年教育部公布的各类留学人员情况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去年的总出国留学人数约为11.5万,其中赴韩国3000人,赴日本1.1万。另据统计,目前在韩中国留学生为8900多人,在日中国留学生估计已超5万。与中国在韩留学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韩国在华留学生却已多为4.4万人,占外国留学生在华总人数的40%。如此现状让笔者甚感疑惑:诚然,中韩留学生交流史远不及中日留学生交流史那么长久,但韩国作为与中国有着同样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度,作为科技发达水平可与日本抗衡的亚洲强国,作为有着丰富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国家,为什么没有像日本那样成为对中国年轻人很有吸引力的留学目的国呢?日前,笔者随教育部代表团对韩国教育部和延世大学、首尔国立大学(原汉城国立大学)、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八所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了访问,对中国赴韩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原因等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4.
在德国上了4年大学,使我对德国的高等教育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系统的了解,认为德国大学的免费教育政策以及各大学间平均整齐的素质,实在是赴德国深造的青年学子的福音。 德国各类公立的高等院校共有300多所,分布在16个联邦州,注  相似文献   

15.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跨学科学术组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简述了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发展历史,重点阐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柏林工业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发展和变革,并对其学术组织特征进行了分析,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大学跨学科教育和科研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莫谢莱斯     
德国优秀的钢琴演奏家、钢琴教育家(原籍捷克),1794年生于布拉格,1870年逝世于莱比锡,终年75岁。自幼学习钢琴与理论作曲。1820年赴巴黎旅游演奏而成名,1821年赴伦敦。1824年迁居柏林,曾教授门德尔松钢琴与作曲。1846年任门德尔松创办的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学院钢琴系主任,与门德尔松交往甚密,并受到极大的尊重。又因李斯特的推荐而成为当代钢琴演奏之父,  相似文献   

17.
海声 《教育》2011,(14)
美国高等教育对留学生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美国拥有全世界最优秀的教育体制和数量最多的大学,在中国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网上美国拥有3600多所大学。  相似文献   

18.
外国留学生在华生活的心理适应问题管理工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变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了教育界比较时髦的字眼。这是把跨国界、跨文化的教育理念及办学模式与本国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结合起来的过程,留学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自是不言而喻。留学生不论来华多长时间,他们仍然有许多共同不适应的问题,由此,有必要对在华留学生的适应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使留学生顺利完成在华学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德国巴登符腾堡州职业学院教育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的高等教育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典范,而巴登符腾堡州(以下简称巴州)的高等教育则堪称德国高等教育的典范.是什么使巴州享有如此的荣耀?是因为它拥有德国第一所大学(海德堡大学)、第一所工业大学(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还是由于它最早出现了职业学院教育模式.通过追溯巴州职业学院的发展历程,探究职业学院教育模式形成的必然性、职业学院教育现状、主要存在问题及改革趋势,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技术职业教育模式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苏铮1995年9月中下旬,我省电大系统赴西欧德、比、荷三国教育考察团一行,主要在德国考察了该国的成人远距离高等教育情况。同时,鉴于我国电大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我们也专程到联邦职业教育局、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以及西门子公司在柏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