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少朋友向我咨询:孩子“顽皮”、“捣蛋”、“特别”怎么办? 眼下,许多家长为孩子的成长日益烦恼着。其实,孩子在成长中也充满了烦恼。在成人眼里,“顽皮”的孩子不够“乖”,“乖巧”的孩子不够“灵”,孩子要讨大人喜欢,一定得是“多面手”。  相似文献   

2.
每当别人夸赞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做家长的总爱当着别人和自己孩子的面,有口无心地把孩子“贬”上一通,说孩子“呆头呆脑”、“傻里傻气”、“不懂礼貌”、“不讲卫生”、“没有出息”等等,好象把孩子“贬”得越低越好。这样做的本意无非是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谦虚”,殊不知这样“谦虚”的结果,会给年幼的孩子的成长带来有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家教荟萃     
学会“权威型”养育孩子随着“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等民主教养观念的提倡,越来越多的父母学着“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平  相似文献   

4.
班里的孩子大部分都很活泼开朗,但也有一些孩子郁郁寡欢。没有哪个孩子天生会是悲观的,悲观心理倾向的形成,更多是受到了后天的影响。有些父母、老师在评价孩子的时候,往往是否定性的,譬如:“他是个胆小的孩子,从来不敢举手发言”、“他是个调皮的孩子,根本就坐不住”。如果孩子老是受到否定的评价,长此以往,他会觉得自己“很坏”、“很笨”、“很不讨人喜欢”,会觉得“倒霉事总是发生在我的身上”、“都是我不好,事情才会这么糟”。孩子对自己、对周围的人失去信心,慢慢地就会形成悲观心理。不仅如此,孩子还有可能遭遇一些“不幸”事件,如…  相似文献   

5.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 ,都有一种矛盾心理 ,一方面是教育孩子善良、诚实 ,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太善良、太诚实 ,以至犯傻 ,不适应未来社会的生存。1 不必为孩子的“傻气”过分担心。“傻人有傻福”不是没有道理的 ,“傻”中蕴涵着人类更智慧和道德的生存法则 ,也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境界。2 要重视的是孩子“犯傻气”的过程。要尊重孩子 ,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 ,不要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孩子的想法。要多多体察孩子的感受 ,不要随便代替孩子决定或“讨公道” ,打抱不平。一些家长帮孩子避免了“犯傻”“吃亏” ,但是孩子并没有因此高兴起…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孩子开始学说话了,虽然他只会说一声“爸”或一声“妈”,我们却觉得这声音比世界上最美的音乐还好听。于是,我们就不厌其烦地教孩子说话了。开始我们只知教孩子说重叠的音,如“桌桌”、“椅椅”、“球球”,却没有及时教“桌子”、“椅子”、“皮球”等词,结果孩子老是“姨姨”、“果果”,而不会说“阿姨”、“苹果”。我们发现这一问题后,就逐步教孩子说多音词和短句,孩子也很快地学会了。有一次,偶然听到孩子在自言自语地说:“追呀,追呀,大象累得满头大汗……”我朝他一看,原来孩子在看图书。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句俗话:“孩子是自己的好。”今天,这种现象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因为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好,所以对于孩子的问题“不想管”、“不会管”、“不敢管”甚至“管不了”的现象很多。这样不仅纵容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养成坏毛病,还令家长在公共场合十分难堪。事实上,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家长只有“管”才能让孩子明事理、懂规矩,起到“以管代教”或  相似文献   

8.
在现实生活中,常有一些精力充沛、聪明活泼、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被大人们斥为“好动”、“顽劣”、“捣蛋”,而内向、退缩、适应环境慢、做事慢吞吞的孩子被毫无来由地戴上“弱智”、“愚笨”、“不争气”的帽子。统计数据表明,这两类孩子的数量至少占全部孩子总量的7%~15%,而其中70%的孩子长大后会出现明显的心理障碍。心理学家指出,“因材施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  相似文献   

9.
李镇西 《师道》2023,(12):8-9
<正>“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三句话分别是对教育的工作目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的范围界定——这个范围就是“一切”。这样理解就够了吗?我还想说得更细更具体一些。今天我先说说“一切为了孩子”的“一切”是什么。“一切为了孩子”,是镌刻在许多学校教学楼上的口号。但这里的“一切”是什么呢?或曰:“校园建设、思想领先、观念更新、文化营造、队伍提升、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品牌打造……这一切都围绕孩子的成长,  相似文献   

10.
教书六七年,脑海里慢慢知道了“好”孩子、“坏”孩子的概念;听过了许多课、交往了不少人,也慢慢地知道了什么是所谓的“好”孩子班、“坏”孩子班。细一思忖,竟也生出无限感概。所谓的“好”孩子,无非就是听老师、父母的话,上课守纪律、不搞小动作、足额完成任务,像个小大人似的“稳重”、“成熟”。而“坏”孩子的“坏”就多了,不守纪律、爱出风头、作业不认真,专找老师的“茬”、不尊重老师的权威……而“好”孩子聚集的班就有点让人骇怕了,可称其为“机械化部队”,整齐划一。举手、放手整齐,坐姿一条线,回答必是双手倒背,…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个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那些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父母,便拼命地给孩子施加压力、灌输知识;甚至有人衡量孩子是否出色、将来有无出息的标准,也是看孩子上幼儿园前后“能识多少字”、“会背多少古诗”、“特长考了几级”、“英语水平如何”等等。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这些主张在“孩子剧团”的自我教育中得到体现。抗战期间,“孩子剧团”不仅是大后方一支重要的抗战宣传力量,也是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特邀团体,还是其山洞教育示范团成员。陶行知日常备忘录《衙备忘》对“孩子剧团”住址、演出信息、团员姓名、票款及“孩子剧团”参加生活教育社名单等记录详细。他还接收解散后的数名“孩子剧团”成员入读育才学校,充分体现出对“孩子剧团”的关心。  相似文献   

13.
张文娟 《山东教育》2004,(15):44-44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是孩子最早阅读的“书”,而且是阅读时间最长、对孩子影响最大、最深的“书”,所以我们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列·尼·托尔斯泰指出: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只有能够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的修养,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的父母,才能成为供孩子阅读的有益的“书”,才是合格的父母。在我们谈论和研究父母对子女的“作用力”的同时,人们却往往忽略了子女对父母的“反作用力”。这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如同物理学原理中的力一样,也是相互联系、相互…  相似文献   

14.
“孩子是歌,需要聆听;孩子是舞,需要欣赏;孩子是花,需要浇灌;孩子是树,需要培育。”陶醉于轻“歌”曼“舞”之境,掩映在红“花”绿“树”之间,个体生命呈现出愉快成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状态。  相似文献   

15.
在现实生活中,常有一些精力充沛、聪明活泼、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被大人们斥为“好动”、“顽劣”、“捣蛋”,而内向、退缩、适应环境慢、做事慢吞吞的孩子被毫无来由地戴上“弱智”、“愚笨”、“不争气”的帽子。统计数据表明,这两类孩子的数量至少占全部孩子总量的7%~15%,而其中70%的孩子长大后会出现明显的心理障碍。心理学家指出,“因材施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  相似文献   

16.
周滢 《学苑教育》2012,(17):12-13
经过思索和实践,个人觉得,老师需具备“三心”:“父母之心”、“孩子之心”、“精神导师之心”;并要分别站在父母、孩子自身和精神导师的立场对待孩子。教师还需具备“二意”,即“严”与“爱”。  相似文献   

17.
学生与孩子     
我们身边有这么一群人,或称为“学生”,或称为“孩子”;孩子是学生,学生更是孩子。“孩子”与“学生”,虽已高度融合,却仍是不同身份、不同意蕴的表征,如同“老师”与“教师”,是不同的色调和境界,明暗不一,高下有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1.训练孩子在水中的躲闪力、追逐力,提高全身协调的能力,促进听觉神经的发展。2.充分体会在水中嬉戏的乐趣,激发孩子学习游泳技能的兴趣。准备夏天,带孩子去游泳池的浅水区嬉戏。玩法1.分配角色并和孩子商定游戏规则:大人演“青蛙”,孩子演“蝌蚪”。2.“青蛙”紧闭双眼,通过水声和孩子的尖叫声去追逐和找“蝌蚪”(允许孩子大声尖叫会引起孩子的兴趣)。3.“青蛙”在追逐“蝌蚪”时,“蝌蚪”可以攀沿在水池的边沿快速移动躲避。4.当“青蛙”抓到“蝌蚪”后,“蝌蚪”就变成了“青蛙”,成了新的追逐者。5.重复几次游戏,让孩子…  相似文献   

19.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语言表达能力尚不够成熟的孩子会更多地通过眼睛来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孩子的眼睛闪亮,正是孩子一下子悟出了道理,亦即“突然开窍”之时。例如家长在与孩子一起猜谜语、玩智力游戏时,就能捕捉到孩子“瞳仁发亮”的现象。此时,孩子的答案不管是对是错,家长都要夸奖他“爱动脑筋”,然后给以讲解。孩子的眼睛无光,渐渐变“小”。正是孩子十分疲倦需要休息之时。这时家长应该让孩子进入“黑甜之乡”,勿再干预、打扰,让孩子舒舒服服地睡个好觉。孩子低着头,顺着眼睛。不敢正视家长,正是孩子  相似文献   

20.
说“听话”     
笔者常常听到一些家长嘱咐孩子要“听话”。诸如,爸爸要出差了,要求孩子在家“听话”;妈妈上班了,要求孩子“听话”;孩子上幼儿园,又要求孩子“听话”;带孩子上朋友家作客,还是要求孩子“听话”……“听话”几乎成了家长们的口头禅了。教育孩子听话,使他们朝着家长所期望的目标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