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借鉴先辈及同仁经验,我们逐步探索出“动、思、解、学、活”教学法。整个教学过程依次经历感知、理解、巩固、活用四个环节。以“动”为开端,“学”为核心,“活”为归宿。依据现代教学理论,使课堂教学从单纯传授知识和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模式中摆脱出来,一、动中来思(感知阶段)从认识历史表象开始,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为教学第一环节。“动”指学生动限、动口、动手、动脑,接触历史现象及历史要素。“思”是思考问题,提出疑难。“动”适合学生特点,能激发学生兴趣,把感知信息传递给大脑,刺激大脑频繁活动。…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历史教学由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由以传授知识为主转移到以培养能力为主,学生学习由单纯接受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历史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以此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应用“读、讲、练”模式,使之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呢?  相似文献   

3.
从中美历史课堂教学的简单对比中,我们可以得出:要改变历史课被学生视为“休息课”、“聊天课”、“自习课”的尴尬处境,必须建立一种比较开放的学习环境,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充分“体验历史、感悟历史”,从而回归历史教育的本义。  相似文献   

4.
林福秦 《历史学习》2006,(10):43-43
在现行教材人教版的《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中,经常出现“东洋”、“西洋”、“南洋”和“北洋”这样一些历史地理概念,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它们的含义及所指范围不甚清楚。本文对此加以简释,帮助学生理解。东洋:(1)元、明以今南海东部(约自东经110°以东)及其附近诸岛(今加里曼丹岛及菲律宾群岛等)为东洋。  相似文献   

5.
韩福田 《教育学报》2004,(12):19-20
在新一论课改后的历史教学中 ,运用“尝试教学法”理念 ,通过“互动、情景、活动”教学尝试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从而实现《标准》的三维目标  相似文献   

6.
针对小学生的智力特点,心理特征和知识的可接受性原则以及历史知识本身的特殊性和层次性,现行小学历史课只是涉及一些常识性的内容,也就是在教学中不要求将中外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叙述和讲解,而只要求给学生讲授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那么在具体教学中怎样把历史事件和人物讲“活”,而又不失历史的连续性,关键就在于教师要正确处理“点”、“面”、“线”之间的关系。所谓“点”就是一个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面”指的就是某一历史时期的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这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提问教学中就表现为:自主设疑、合作答疑、探究拓疑,变学生“被动思考”为“主动求索”。由此,有效增强了学生历史学习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相似文献   

8.
一、当今日本儿童和学生是如何对待历史教育的当你向经过激烈高考竞争而被录取的大学生们问:“历史是你喜欢的一门课吗?”有的学生回答:“我考试取得了高分。历史是个死记的课,只要背就记得住,就收到学习效果。”另有的学生说:“我不善于死记,只背了年代和历史人物,因而考试成绩也就不理想。历史不是我喜欢的课程,我不  相似文献   

9.
文敏 《教学月刊》2008,(10):18-19
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历史知识是“死”的,历史学习只能“记记背背”,以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让历史教学成为一个“活”的过程,成了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只有向学生提供良好的互动环境,有各种机会“体验”过去,使学习充满活力,才能使他们习得必备的技能和品质。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笔者具体采用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策略,创设了“合作、竞争”的教学情境,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语出自《礼记·中庸》,这一两千多年前教育名言,至今仍有巨大现实意义,对当前的中学历史教育改革和历史课程的建设不无指导作用。“博学之”,原来的意思是学习的知识内容要广博。学习历史当然要知识广博,结合当前的课改,不仅要学习基本的历史知识、线索、基本规律……还要掌握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学会做事做人的道理。“审问之”。“学问”是由“学”和“问”两字构成,“问”的缺席也意味着学生进入了“死读书,读死书,书读死”的死胡同。本人也曾对高中学生进行过“提问现状”的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11.
引导学生参加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历史学习缺乏实践性和综合性等问题。在探析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意涵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确定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优化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设计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问题、点评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成果等策略的实施,使学生的历史学习由“知识层累”走向“素养积淀”。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必须面对全体学生。根据《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笔者积极进行初中历史新课改教学探索,提出了“自学、讨论、质疑、训练”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一“自学、讨论、质疑、训练”教学模式符合《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实践证明,“自学、讨论、质疑、训练”历史教学模式把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和体验性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体现了《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要求。  相似文献   

13.
韩福田 《学科教育》2004,(12):19-20,F003
在新一论课改后的历史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理念,通过“互动、情景、活动”教学尝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标准)的三维目标。  相似文献   

14.
我在育才中学的历史教学中,按照学校教改的总体精神和要求,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下面就历史学科教学的三项主要任务来谈些体会。一、在历史教学中贵彻“八字教法”,使学生学得活泼、扎实。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竭力把学生的脑力劳动减低到最低限度,那末学生就不可能掌握知识。大脑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到发展——这是每个教师都必须记住的一条基本原理。”(《教育的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01页)我校名誉校长段力佩同志是一位经验宏富的著名教育家,他始终强调要采取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形式。他明确提出:“我们的教学方针,概括起来,就是  相似文献   

15.
怎样解决中学文科班历史复习教学中课时紧、内容多,学生基础差这一矛盾,事关历史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在历史复习中必须注意“面”、“点”、“线”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即首先抓好整个面上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分清主次,强化重点;进而分类归纳,串连成线。这样,经过完整铺面,归纳整理,学生不仅能获得比较完整的基础知识,而且能使知识系统化,从而提纲挈领,纵观全局,逐步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年、月、日作为较大的时间单位,它的学习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为了让学生对年、月、日知识作全面、概括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前,我引导学生积极查找年、月、日的资料,让学生走进“年、月、日”的历史;教学中,我把历法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以及其中的数学原理作为一种知识的介绍引到了数学的学习之中,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一、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走进“年、月、日”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中学历史教科书是实施中学历史教学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基本、最常用的凭借工具。自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以来,实行“一标多本”既实现了历史课程观、教材观和教学观的重大变革,也使中学历史教科书成为历史课程专家、教材专家尤其是广大一线历史教师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焦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18.
经过认真学习,我发现,与我使用了十几年的教学大纲相比,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主要的新颖之处不在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方面,而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等方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  相似文献   

19.
“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学历史教学要求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此上海二期课改《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就明确要求在中学做到“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史论结合”,即通常所说的“十六字方针”。这十六字方针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学习和研究的逻辑体系,即“史料-史论-史观”。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贯彻这十六字方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思维逻辑呢?本期“聚集”或许能给你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0.
“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证性,是中学历史最具学科特色的特质之一.是历史教学的底线。中学历史教育务必使学生形成史证性思维意识,不仅在于能使学生理解史学的发展会不断丰富、完善对历史的认识。避免把课程(教材)中的“历史”当作是绝对客观的教条,而且能使学生形成言必有据的严谨态度。这是中学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现代公民所需的重要素养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