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时代性质的更替,世界主要矛盾的嬗变导致时代主题的转换。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让位于“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前途光明的正确走向。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兵同发展的历史洪流中,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我们必须倍加珍惜目前有利的国际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进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成功经验,探讨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于世界各国尤其是与中国相邻的亚洲各国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和韩国韩中思想文化研究所联合发起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对于亚洲各国的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来自中国、韩国、美国的三十多位专家和学者,围绕着会议主题进行了集中、深入的对话和讨论。一、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构想和实质什么是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选择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依据是什么?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实质是什么?这些问…  相似文献   

3.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旋律。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回首本世纪的和平运动与和平研究,对我们认识当代的世界发展,探索其今后动向,都有积极意义。一、“和平”究竟是什么?“和平”作为“战争”的对立物,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最基本理想之一。早在人类古代文明中,就存在着朴素的和平思想与理念。尤其古代东方文明,朴素的和平理念有十分绚烂的表现。千百万黎民百姓,把求安宁、盼友善、谋和谐的希冀,凝聚在“和平”的概念里。几乎所有的国家、民族和集团,都声称自己热爱和平。虽然如此,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战争却连绵不断。即使出现…  相似文献   

4.
和平崛起     
《神州学人》2004,(6):5-5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亚洲,亚洲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同亚洲各国共创亚洲振兴的新局面,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4月24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04年年会开幕式上《中国的发展亚洲的机遇》的主旨演讲中,国家主席胡锦涛这样说。作为博鳌亚洲论坛2004年年会“重头戏”之一,“中国和平崛起与经济全球化”圆桌会议隆重进行,就“中国的和平崛起对国际社会意味着什么”的话题展开讨论。“PeacefulRise”(和平崛起)这个由中国人创造的英文词汇,成为博鳌亚洲论坛上各国政界智囊…  相似文献   

5.
《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将主题定为“公平和发展”,在我看来意义深远。我们耳熟能详的话语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现在,我们有理由将“公平和发展”从世界银行的年度发展报告上升为当今世界新的两大主题,让“公平和发展”成为在“和平与发展”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的大树。  相似文献   

6.
时事背景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妥善处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种复杂和不确定因素,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加快我国发展的主动权”。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首先要求我们对所处的时代作出合乎实际的评估。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十六大报告强调:“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个提法充分考虑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错综复杂的国际…  相似文献   

8.
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同毛泽东、邓小平以及江泽民的国际战略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同世界各国友好相处的美好愿望,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一贯立场。同时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  相似文献   

9.
2006年10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和韩国韩中思想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对于亚洲各国的影响”中韩学者双边国际学术研究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中、韩、美三国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大家本着各抒己见、求同存异的原则,就中国和平发展对亚洲各国尤其是中国周边国家的影响、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中韩两国的现代化模式比较和韩国学者眼中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等几个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为了把讨论引向深入,便于相关问题学术交流,现将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刘少奇在谈到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具体历史条件时,曾经指出:“中国党的建设是在十月革命以后,是在俄国布尔什维克已经取得胜利,有了活的榜样以后,所以一开始就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照着列宁的原则去进行建设”的,①因而使得“中国党从开始到现在,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没有受到欧洲社会民主党第二国际的影响”②,“布尔什维克党的一些组织原则,在我们多数的党员中就能背诵出来,而社会民主党的那些传统与习惯,在我们党内是没有的”。③除此之外,我们认为还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它是由“中国没有欧洲那样的资本主义‘和平’发展的时期,容许工人阶级和平的议会斗争,也没有欧洲那样的工人贵族阶层”④的国情决定的。第二,它同我们党在建立时期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旗帜鲜明地批判了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思潮,有着一定的关系。本文仅就陈  相似文献   

11.
2006年10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和韩国韩中思想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对于亚洲各国的影响”中韩学者双边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中、韩、美三国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大家本着各抒己见、求同存异的原则,就中国和平发展对亚洲各国尤其是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影响、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中韩两国的现代化模式比较和韩国学者眼中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等几个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为了加深讨论程度、便于相关问题学术交流,现将有关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过渡时期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我们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这个胜利也“是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光辉的胜利之一。”①值此建国卅·五周年之际,我们回顾这一胜利,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和理解党和毛泽东同志如何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发展马列主义,以及对于我国如何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约翰·加尔通关于和平研究的成果是在其贯穿中西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基础上形成的,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渊源。他提出用阴阳原则来分析和平研究的主题——“暴力与和平”,提出了“阴阳两分,双重辩证的四分法”的理论命题,对当前认识国际和平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任何重大社会理论的产生都有其世界历史时代的基础。因此,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由以提出的世界历史基础,是系统地考察这一重大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的逻辑环节。目前学术界往往把“和平与发展”作为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问题加以探讨,这本身无可厚非,但许多人有意或无意地由此而把“和平与发展”泛化为“时代的性质”,这却是值得商榷的了。在笔者看来,“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特征,而不是时代的性质。如果把时代的特征泛化或等同于时代的性质,那么,就既不能科学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的性质,也不能正确理解“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现在我们对时代的判断是“和平与发展”,这是正确的。但新中国建立后的30年,我们对时代的判断是“战争与革命”,是错误的。错误的根源来自列宁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国际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而脱离实际。1947年他在《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说:“全世界的反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超过了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社会主义事业面临严峻的考验。西方敌对势力正加紧对我国进行颠覆和渗透,他们采取各种形式同我们打“没有硝烟的战争”,妄图“不战而胜”。“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是当代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思想体系斗争的主要形式,也是国际范围内阶级斗争的突出表现。彻底挫败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图谋,已成为当前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战略性任务。社会主义国家的高等学校是国外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势在必夺的主要目标,也是我们反击和挫败“和平演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0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和韩国韩中思想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对于亚洲各国的影响”中韩学者双边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中、韩、关三国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大家本着各抒已见、求同存异的原则,就中国和平发展对亚洲各国尤其是中国周边国家的影响、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中韩两国的现代化模式比较和韩国学者眼中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等几个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为了把讨论引向深入,便于相关问题学术交流,现将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论断,是对列宁“战争与革命”时代主题观在战后新形势下的创新和发展,它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坚持的基础上还要发展邓小平时代主题论。安全与发展应当取代和平与发展并成为当今世界主题。  相似文献   

19.
2006年10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和韩国韩中思想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对于亚洲各国的影响”中韩学者双边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中、韩、关三国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大家本着各抒己见、求同存异的原则,就中国和平发展对亚洲各国尤其是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影响、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中韩两国的现代化模式比较和韩国学者眼中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等几个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为了加深讨论程度、便于相关问题学术交流,现将有关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刊出,以飨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说陶渊明的作品是“和平”的。在当时内忧外患的环境里,他“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加之自身性格方面之原因,及当时玄风之影响,他最终选择了一条归隐田园的路。与山川相拥,与农民同劳动,与自然相亲近,最终才有了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田园诗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