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新课程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强调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发展的人,但人有个性差异,原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在一个班的范围内个性的差异是各式各样的,教师应确实了解,在班上存在不及格学生和学习最好的学生,对他们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理论也为我们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了重要依据。因此,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个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长之路,成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根据大量的教学实例证明,在英语课堂中实行分层教学既能优化课堂教学,又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既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次上有所提高,又能减轻学生的负担。  相似文献   

2.
赵印 《考试周刊》2010,(53):51-51
如果说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把传授知识当作教学工作的唯一目的,从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话,那么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可以说"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那么,教师如何让"质疑"伴随着我们所有的学习过程呢?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成为有主见、适应性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这一观点,正与新课改提出的关注学生发展的理念相一致,它对制定教学目标也具有指导意义。因此,制定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应该以学生发展为主要考虑因素,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然后制定一个详尽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基本理念,作文教学也要以"立人"为本,让学生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个性化作文是作文教学的方向,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构建平台,让他们充分张扬个性。可从五个方面入手:关注时代,积累生活;开发思维,有所创见;培养兴趣,发展个性;打破模式,关注个性;因人评价,突出个性。  相似文献   

5.
谢清梅 《考试周刊》2010,(34):154-155
健美操选项课以其青春、时尚、动感的独特魅力,深受学生的喜爱。为了尊重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根据健美操教学特点、内容和学生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应采用"分层次"教学法,解决教学中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解决教学中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矛盾,解决普及与提高的矛盾,以及解决两极分化和后进生转化等问题,使全体学生不仅在专业水平上学有所得,而且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并使得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走向素质教育的轨道。  相似文献   

6.
马延灯 《教师》2012,(1):79-80
传统教学,教师教得过死,牵得过多,压抑学生个性发展,忽视学生个性的差异和学习的潜能,使学生失去自己"觅食"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相似文献   

7.
刘宗元 《考试周刊》2011,(70):233-233
刘墉曾说:"施与人,但不要使对方有受施的感觉。帮助人,但给予对方最高的尊重。这是助人的艺术,也是仁爱的情操。"新课程改革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管理学生时,如果能对学生做到尊重,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部队的发展所要求的士官人才应该是积极的、活跃的、有创造性的。因此,教育者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员为主导的新型教育观念,在研究"学"上下功夫,使士官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能力和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恰恰可以满足这些要求。  相似文献   

9.
一、个性化阅读的现实背景及意义(一)顺应社会发展的新需要。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尊重个性、弘扬个性的世纪。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指出:"人的潜能、个性和价值是高于一切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帮助人达到他能达到的最佳境界。"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把‘平等+个性’当作新世纪的追求"、"教育在今天只有赢得了‘个性和个性发展’,才能赢得社会发展的未来"、"要把个性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等。让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发展和完善,这是人的本性要求,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没有个性,也就谈不上素质的发展。如今,发展学生个性已经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认同,  相似文献   

10.
赵军 《文教资料》2011,(8):42-44
语文教育应体现出双重关怀:既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要使其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同社会和谐共生的道德准则和人文精神。只有和谐的教育才能培育和谐的人,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个性,"德"与"育"应和谐发展,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为培养和谐个性服务,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这诸多的因素中能和谐共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汤林春 《上海教育》2011,(19):14-14
课堂转型,转到哪里去?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想清楚课堂的本质是什么。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双基"。后来有人提出"智能"的概念,课堂不仅要给予学生知识,还要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新课改又提出不仅智能要发展,非智力因素和情感也要发展。今天我们讲的是实现学生全面而个性地发展,所以今天的课堂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个性也要得到成长。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追求"个性"发展的时代,另外现在以独生子女居多,这就给学生的个性本身形成了很多复杂多变的因素,因此一线体育教师不能单纯地从字面上去理解"个性"的与众不同,而是从教学以及学生人格发展的角度去分析,寻找其共性。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体育教育教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改革,因此广大体育教师要把握住这个大好机遇,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3.
洪裕林 《考试周刊》2011,(34):217-217
当今社会是个张扬个性的时代,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学生的个性更是得到张扬,"个性"已经成为当代学生的时髦词汇,而我们推行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只有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群体的素质才能真正提高,因而人性教育有其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它是自然与人性的回归,是人尽其才的源头与根本。  相似文献   

14.
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培养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然而目前的普通高校英美报刊选读的教材主要是针对培养"研究型"或"技术型"的学生而编写的,远远无法满足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此,需要重新调整英美报刊选读教材的编写,使其满足"广"、"浅"、"新"、"用"的编写原则,突出应用型本科英语人才培养的特色,完善其教材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5.
林雅丽 《文教资料》2010,(20):74-75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教育者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从而使学生沿着全面发展的轨迹健康成长。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学生活生生的生命而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本文从互动、赏识、感悟、情感、想象和体验等方面阐述了构建生命力语文课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陆亚勤 《考试周刊》2011,(69):80-81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这个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即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策略和技术,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  相似文献   

17.
田远 《林区教学》2011,(2):32-33
语文教学个性化是人性化与个别化的统一。个性化的语文教学关键在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学重点在于提倡自由学习。个性化的语文教学呼唤发展个性的教育理念,内容在于提倡表现"我"、尊重"我"、弘扬"我",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成为创造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明确提出:"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强调要让学生用真情实感表达出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述,为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奠定基础。个性化作文是指在学生天赋所及的范围里极大的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满写作的激情和创作的欲望。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个性化作文就要文文相异,各不相同。思想感情不同,文章立意不同,篇章结构不同,语言风格不同,表达习惯不  相似文献   

19.
考场作文发展等级要求之一是"有创新"。要求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断想象有独到之处,富有个性。那么,作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写出有个性的文章呢? 一、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个性就是创新,创新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联想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在科学史上,许多发明创造均发源于联想。在作文中联想思维能使我们由此及彼,打开思路。  相似文献   

20.
宋兆敏 《成才之路》2013,(23):19-19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教育要"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教育心理学指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