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一、身入心入发现“亮点” 要从寻常生活中寻找到不寻常的新闻,仅有身入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做到心人。就是说,只有人到心到,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情景,从中引发思考,才能发现寻常中的不寻常,平淡中的不平淡,也才能寻找到启动快门的新闻“亮点”。如面对持续高温,人们是怎样度过的。带着这一问题,记者深入到市区的街头巷尾去观察,接连几天,也没有发现有什么新闻点  相似文献   

2.
新闻稿件多是“急就章”,任务急,时间紧,容不得细细“打磨”,记出手必须要陕,但有的新闻稿件虽然也发表了,见了报,读读起来却觉得不“解渴”,不过瘾,感觉少了什么。这就是因为稿件写得浅显、单薄、粗略,缺乏深度,没有分量。这种情况是如何造成的呢?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记采访深入不够,没有完全做到身入、笔入、心入。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国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深入持久开展.广大新闻工作者纷纷走出办公室,身入基层.心贴群众.采写出了一大批透着泥土芳香的新闻作品。那些记者亲历式的稿件因文风朴实、简短鲜活、紧贴基层,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好评。许多战士说:叶艮纸上刊登的这些新闻,就像发生在我们单位一样!”  相似文献   

4.
强化群众观点,身入更要心入基层是新闻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新闻的第一主角.要增强稿件的可读性,必须强化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学会用群众视角反映时代主题,带着感情接地气.身入是心入的前提,心入是新闻工作的根本.一些媒体的编辑记者走基层只满足于身入,没有心入,仅仅把"走转改"当作一项运动、一项任务,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没有真正了解社情民意,没有加深与百姓的感情,没有认真总结鲜活的经验,没有深入思考解难题的法子,稿件仅仅把群众语言、一线场景当作报道的"靴"和"帽",给人的最大感觉就是假.这样的身入就失去了意义,等于空走一遭.  相似文献   

5.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亚洲微电影学院以立足现场、关注社会、心系时代为主线,推动新闻人才思政教育入脑入心;突出边疆特色,就地取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新时代边疆地区发展现状,提升“眼力”;打造“我行我动”社会实践教学品牌,带领学生深入新闻一线,高质量完成新闻采写,锤炼“笔力”。  相似文献   

6.
新闻摄影记者采访拍摄新闻,要是不到现场,不深入到生活的最底层,去捕捉新闻信息,熟悉采访对象,就不可能创作出令人信服的新闻作品,这种深入现场的采访与抓拍,就是通常我们说的“身入”。“身入”是新闻摄影记者采访工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尽量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用心去发现对方内心世界的闪光点,摄取充满生活气息的动人细节即“心入”,这是新闻摄影采访的重要环节。但时常出现这种情况:对于同一件新闻事实,有的人激情满怀,有的人  相似文献   

7.
去年,我先后有三篇新闻稿件在省、市新闻单位获得好稿奖。体会是:只有“身入”、“深入”、“心入”才能写出好稿来。 一、“身人”是写好稿的前题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人民武装工作,而武装工作与拥军优属工作有着内在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我在做好人民武装工作的同时十分注重抓好拥军  相似文献   

8.
采访是记者基本的实践活动,江泽民总书记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深入、再深入”,深入采访是记者走向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深入”的第一种境界——县人身入,是采访题中应有之义。生活是新闻的源泉,车间工地,田野地头,军营阵地,商贸市场,市井乡间是出新闻的地方。新闻界前辈历来把“身入”生活看成是记者事业生命攸关的根本问题。他们认为,一个好记者,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群众,什么时候离开了,记者的生命也就完结了。也就是说:你想干新闻,最起码要“身入”生活,否则,你就不配当记者。为什么新闻前辈把“身入”生活…  相似文献   

9.
新闻摄影佳作从何而来?综观新闻摄影史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基层是佳作之源。那么,摄影记者如何强化基层意识呢? 一、深入基层,既要身入更要心入 由于拍摄新闻照片有别于文字记者的采访,因此有人认为摄影记者无需像文字记者那样“挖”新闻,关键是“抓”瞬间。摄影记者下到基层能不能“咔嚓”一声,拍完走人?要不要心入? 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强化摄影记者的基层意识,除了下基层,还必须与基层的群众交朋友,上至机关干  相似文献   

10.
体验式采访报道真实,现场感强,有可读性,被各类新闻媒体广泛使用,深受读者欢迎和好评。但是,体验式新闻报道不能只作表面文章,在“身入”的同时更要“深入”,以发现行业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新闻舆论真正起到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1.
好的新闻作品无不来自于记者深入细致的采访和认真深刻的思考,即“身入”与“心入”的统一。但在平常工作中,有些记者认为,似乎只要身临其境了,便可与好作品结缘。其实,这种“身入”还很肤浅,只有在“身入”的基础上做到“心入”,即真正用心观察,细心研究,深刻  相似文献   

12.
2006年.我根据报社的安排,主要跑社区新闻。2年多时间的实践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要当好一名社区记者,就要真正沉到基层去,不但要身入,还要心入,要加强与社区工作人员的交流沟通,为居民排忧解难.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新闻素材永不枯竭,工作得心应手,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3.
记者的基础工作之一就是采访.采访既是记者深入实际的过程,又是对被采访对象认识思考的过程.换句话说,记者进行新闻采访活动,既需要"身入",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更需要"心入",对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反复的、多角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新闻稿件多是“急就章”,任务急,时间紧,容不得细细“打磨”,记者出手必须要快,但有的新闻稿件虽然也发表了,见了报,读者读起来却觉得不“解渴”,不过瘾,感觉少了什么。这就是因为稿件写得浅显、单薄、粗略,缺乏深度,没有分量。这种情况是如何造成的呢?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记者采访深入不够,没有完全做到身入、笔入、心入。身入。就是不能当“屁股太沉”的记者,热衷于跑会议、要材料,从来或很少下基层,坐在办公室里打电话要材料,指挥通讯员干这干那,或者干脆剽窃通讯员的成果署上自己的名字。有时即使到了基层,也是不愿意到艰苦的生产一线,…  相似文献   

15.
于晓娟 《新闻世界》2013,(12):154-156
记者走基层是对新闻记者的一次历练和对其职业素养的提升。记者走基层要深入一线,将新闻写在大地上,走基层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本文试从实践角度探寻记者走基层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单靠投身新闻现场抓片子,离新闻摄影的深度报道、能打动人的质量上乘的报道就相差一些距离。如何缩短这个距离?我们要把深入采访、调查研究与用心感受生活深层思维有机结合起来。人们通常懂得,平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多读、多看、多观察、多思考,实际上说的就是“心入”二字。只要“心入”,不管是什么体裁的新闻摄影报道,都能够准确把握反映  相似文献   

17.
钱卫星  许斐 《新闻实践》2011,(10):24-25
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诸暨日报关于“病坚强”柴水萍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并受到浙报集团领导、诸暨市委书记的好评和批示肯定。在这次采访中,我们身入、心入,全方位深下去,全方位多角度采访,与报道对象心贴心,挖到了新闻“富矿”,做了一个成功的报道。  相似文献   

18.
基层是新闻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新闻的第一主角。要增强稿件的可读性,必须强化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学会用群众视角反映时代主题,带着感情“接地气”。自2011年8月初,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以来,《唐山晚报》广大采编人员坚持和发扬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从思想感情上、从工作作风上真正回到群众中,身入基层,深入...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摄像记者采访拍摄新闻,要是不到现场,不深入到生活的最底层,去捕捉新闻信息,熟悉采访对象,就不可能创作出令人信服的新闻作品,这种深入现场的采访与抓拍,就是通常我们说的“身入”,“身入”是摄像采访工作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尽量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用心去发现对方内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有了新闻事件,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记者蜂拥而上.有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游刃有余,作出胜人一筹的报道,让新闻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令受众(读者)拍手称快。但有的记者却身入“宝地”不识“宝”,采写的新闻只能勉强应付刊播,吸引不了受众的眼球。产生如此强烈反差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与记者个人素质和个性化特点有着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