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对于南朝太学,学者们有以下四种不同观点:一、南朝有太学;二、南朝无太学;三、南朝时只有陈朝有太学;四、“南朝‘太学’与‘国学’为一校二名,实际是指同一所学校”。第一种观点是可取的。首先,不能由《建康实录》的记载,得出太学并入国子学的结论。相反,《建康实录》的记载明确显示,国子学与太学相距四里二百六十步,是两所各自独立的学校。其次,南朝有关太学生、太学实体及其内部教学活动的记载,足以证实太学的存在。再次,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是国家建设的一项首要任务;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太学作为一项“传世共守的制度”成为官学的首选。宋、齐、梁、陈四朝顺利接替前朝政权的同时,承袭了太学机构并继续开办下去,几乎不存在停办与重开的问题,所以史书没有南朝太学废立的有关记载。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 ,太学本为品官贵族子弟而设 ,宋代太学却将庶民纳入招生范围。王安石改革太学教育 ,实行三舍法 ,太学具备了一套严密的考试、选拔、奖惩制度。至宋徽宗时 ,太学达到鼎盛 ,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本文对宋代太学发展历程、原因、意义作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3.
古代明堂、太学混而不分,这对后世的封建教育影响甚深。本文针对学术界关于汉武帝建立太学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进行了初步的论证。文章继而从王莽与汉代太学开始的官方教育的不同评价入手,对封建教育的政治工具性、学术独断与僵化、思想保守与禁锢进行了剖析,并对其历史上的负面影响作了批判。  相似文献   

4.
东汉时期,有个叫公孙穆的人,他非常热爱学习,总是想尽办法抓住一切机会来学习。当时的许多人都因为他好学而对他交口称赞。公孙穆读了不少书以后,还想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就想进太学去继续学习。因为太学是朝廷设立的,太学里的老师知识渊博、见识很广。可是上太学需要交一大笔学费。公孙穆苦恼极了。一,个叫吴裕的富批舂米的工人。这下可有机会赚些钱继续求学了!他把自己打扮成那种干重体力活的样子,穿一套短衫短裤就去应征。结果他被雇用了。一天,吴裕来巡视舂米情况,他东瞧瞧、西看看,最后在公孙穆身边站住了。那时候,去给人舂米被认为是低…  相似文献   

5.
东汉太学生运动所具有的特点,与东汉太学教育有着深刻地联系。教育规模地扩大、生员出身的多样化,使学生运动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影响广泛。“学仕结合”的教育原则决定了太学生高度的政治热情。太学的学风,形成了学生运动独特的斗争方式。  相似文献   

6.
北宋时期的太学制与科举制在发展演进中衔接碰撞、互动影响。着眼于太学内部考察,太学制度的演变源于科举改革的背景,太学科举化趋势明显,科举制对太学解额及免解制度、教学与考试内容、管理制度制订实施具有强大导向作用。随着兴学改革中太学影响日盛及对科举制的悖反,朝臣围绕太学制度与科举制度的优劣之议、太学取士与科举取士的存废之议、释褐状元与科举状元的名望之议集体论辩,推动北宋教育改革发展。徽宗朝由诏罢科举取士到诏罢天下三舍取士,历经17年特殊时期,从政治经济形势、教育改革现状等考论其缘由,对深入论析太学制与科举制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教育与政治关系的角度来对汉代太学进行分析,认为作为当时最高官办学府的太学有三大政治作用:(一)从产生的政治目的上来看,太学是为了招纳贤才、独尊儒术;(二)从客观影响上来看它又成为汉代平民力量得以仕进之新途径;(三)对于在野知识分子来说它还是陈述政见,探讨政治得失的平台.通过分析汉代太学在政治上的作用对我们当今在发展高等教育中正确处理好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异地求学的少数民族作为教育衔接过程中的特殊研究对象,其原有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模式与新环境的相异性是与我国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的多样性相联系的。原有生态环境和文化模式对少数民族影响的持久性和少数民族对原有生态环境和文化模式的依赖性,使得异地求学的少数民族在教育衔接过程中面临着文化断层现象和再适应过程。在生态环境变迁情况下,移居者的年龄阶段高低、移居者所处新旧生态环境和文化的相似程度、移居者对新环境的主观适应态度以及新环境对移居者的接纳度,影响着教育塑造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曹颖 《文教资料》2008,(25):98-100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并有着探索高深学问的传统.本文以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形式之一——汉代太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原因与必然性,并进一步指出当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育思想对太学的教学形式的影响,阐述在政教舍一的情况下"学而优则仕"价值取向的产生和由此带来的古代学术怀疑精神的缺乏及其对当今学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宋代太学教育管理中,针对学官教官的渎职、失职等行为,宋廷制定相关制度,追究责任,涉及教学、考试、生徒等管理方面.通过行政贬黜及经济处罚等手段,排除教育障碍,理顺教育关系,解决管理问题,保障了太学教育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1.
毕节地区彝族土司时期的教育形式多样,既有传统教育,又有非传统教育即汉文化教育,尤其是汉文化教育在明朝以来发展迅速。奢香夫人及毕节地区其他土司都在不同程度上重视汉文化教育,彝汉文化的交流加强,促进了毕节彝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蜀学概念内涵的丰富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西汉时期,引进并接受中原儒学以发展文教事业;两宋时期逐渐形成以苏学为代表的地域学术特色而在学术史上产生重大影响;迄于近代它又吸收新学而获得新的活力。在此过程中,蜀学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传统。它以四川自西汉迄今的学、术为研究对象,重点是经学、哲学、史学和文学,而以它们体现的学术思想的研究为核心,包括蜀学理论、蜀学史、蜀中学者、蜀学文献等方面的研究,是四川文化中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从文化渊源看.蜀学是中国学术的一部分.它与“巴蜀文化”是毫无关系的。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学的视野出发,站在区域文化的角度,汉水上游教育发展要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新型区域人才为目标,利用区域特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并建立相应的为教育服务的支持系统,以达到整个区域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紫村是华南区域化格局的一个代表,其壮族婚俗化中传统因素的传承与时代的变迁发生了相互适应的密切关系,其中经济形态和经济生活对壮族民族的择偶心理与通婚对象起到显在或隐在的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汉族民歌地域性色彩看其演唱艺术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族民歌的文化继承是其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所蕴涵汉族的风俗习惯和性格特点,是汉族音乐文化地域性色彩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文章从民歌地域性色彩差异探析出发,对其形态特点和文化品格的演唱表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汉服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育人道理,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有重要作用,应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一定的融合与应用。文章立足现实,分析了当前汉服文化发展现状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阐述了汉服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希望能够促进汉服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西汉水流域有厚重的文化积淀,既有周秦文化的基因,又有中原文化、羌氐文化的影响,还有巴蜀文化的成分,是秦文化的发祥地和秦人的根基所在。这里的民间工艺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强烈的仿生意识和浓厚的地域性特色,其中蚂蚱笼的设计更多地体现了西汉水流域院落建筑的商业意识,是这个区域内民间建筑文化的缩影。  相似文献   

18.
商丘地域文化是由火文化、商文化、汉文化乃至宋文化组成的特殊文化资源体系,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商丘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应在发挥地域文化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上做文章.  相似文献   

19.
播州土司文化教育与汉文化有密切联系,南宋时期文教昌盛,明朝初年学校教育随之兴起,儒学教育也达到较高的水平,形成了播州以汉文化和儒家学说为主的文化教育。明代中后期播州文教在土司统治的桎梏中又陷停滞落后。  相似文献   

20.
播州文化教育与汉文化有密切联系,元代土司制度形成后,学校教育随之兴起,明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育也达到较高的水平,形成了播州以汉文化和古代儒家学说为主的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