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期望     
张璇 《阅读与鉴赏》2003,(11):81-81
北京一中漱石文学社简介“漱石”典出《晋书·孙楚传》。孙楚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枕流漱石”。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北京一中文学社定名“漱石”乃取磨砺文思,文笔之意。文学是一个自由的王国,北京一中漱石文学社创社的目的就是给学生一片领地让他们自由开垦,展露他们的才华,奏响他们的乐章。漱石文学社创办的宗旨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能力。文学社成立两年来已有社员30余人,定期出版文学报《漱石》。  相似文献   

2.
将漱石小说置于东西宗教文化的语境中进行考察,可知宗教对漱石创作的影响。漱石文学展示出的宗教情结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他极力批判对神佛的偶像崇拜,又幢憬宗教的伦理要素和超越思想,认为宗教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安身立命,而是突破人的私我,达到自我与他者、自我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文学散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他善于“漱涤万物,牢笼百 态”,突玻了六朝以来对自然景物作客观摹写的旧习,融情于景,使笔下的自然景物“自然的人 化”,具有独特的特征。总起来说,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对我国游记文 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唐时期,"游记之祖"柳宗元以"漱涤万物,牢笼百态"的文笔表达了永州柳州山水"旷如"和"奥如"的特色:"旷如"为出,多为宜登高望远,使人心旷神怡的全景;"奥如"为入,多为曲径通幽,令游者妙会于心的近景.他以大智若愚的心态投迹山水,表现"浩乎沛然"的特异山水,创造出了泛发着勃勃生趣的山水游记作品.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是中唐时期的一位伟大作家,中国文学史上的"游记之祖",有"古代记山水手"的美誉.他"漱涤万物,牢笼百态"的文笔表达了永州柳州山水"旷如"和"奥如"的特色,但他并不是借山水来逃避,相反,以"利安元元为务"的他,以大智若愚的心态投迹山水,表现"浩乎沛然"的特异山水,创造出了泛发着勃勃生趣的山水游记作品.  相似文献   

6.
夏目漱石终其一生追求余裕美、和谐美和悲剧美,其“和”的审美理想历经了从“非人情”到“则天去私”的转变。这些美学思想在其小说《草枕》和《心》中都得到充分体现。可以说,漱石美学的形成,最初是缘于漱石反对自然主义滥觞、弘扬日本民族文化的初衷。此外,国外美学和日本文化对漱石美学的影响,亦不可低估。当然,夏目漱石的审美观并非完美无缺,反恩其思想,可以发现它也存在一些局限。  相似文献   

7.
何伟 《文教资料》2006,(26):56-57
《梦十夜》是夏目漱石在其创作生涯的中期创作的十篇短篇小说,以梦的形式记叙了十个短小的故事。这十个梦反映了漱石对亲情、爱情、人生、社会的深刻感悟,在漱石的文学创作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奠定了其后漱石的长篇小说的基础。本文介绍了《梦十夜》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分析了文章所反映出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8.
由于大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满铁成立后,总部迁至大连,并在大连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殖民体系。为了向日本本土大力宣传"满铁"的功绩,时任"满铁"总裁的中村是公邀请夏目漱石参观满洲,夏目漱石的第一站就来到了大连。回国后夏目漱石将此次满铁之行写成游记《满韩漫游》,本文跟随《满韩漫游》中夏目漱石的目光与感受来还原满铁时期的大连。  相似文献   

9.
漱石论梦含英咀华──冯其庸《漱石集》读后感王湜华冯其庸先生的《漱石集》,是继他的《红楼梦》研究论文集《梦边集》之后的第三部《红楼梦》研究论文集,近日已出版问世。笔者有幸先睹为快,通读一过,获益之多因不待言,其痛快、其激动,也难以三言两语说得清,憋在心...  相似文献   

10.
夏目漱石和老舍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影响国家未来的时期——日本发动侵略而中国被侵略。猫可以从动物向人趋近,甚至超越人,但是一个国家能否由贫穷变强大,而后走向侵略?漱石更多的则是对国民性的关注,对人性弱点膨胀的揶揄;而老舍更多关注国家的命运和发展,对国民的劣根性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11.
《心》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之一。漱石将笔锋指向人的内心,发掘近代日本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不安。使人们痛切地感受到,我们需要爱,追求爱,却也必须承认通往爱的路途是艰辛坎坷的。通过分析四种感情,突现了以"先生"为代表的近代日本知识分子对爱的渴望与追求,在寻求爱的路上却陷入绝望的深渊,搀杂了个人主义的爱必然会伤到他人,同时也会伤及自我。但是漱石还是相信爱的存在与可能,给人们留以爱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夏日漱石生于日本明治维新的前一年。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漱石追求的理想社会是资产阶级的平等、博爱、自由,他所向往的理想道德是资产阶级所提倡的以个性解决为中心的观念。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社会却发展成带着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的帝国主义国家。在天皇政权的统治下,踏上了对内压迫人民,对外扩张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面对这种黑暗的现实,正直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感到压抑、愤慨。漱石作为知识分子的一员也不例外。他的作品大都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生动地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状况,深入地探索了他们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夏目漱石笔下的代助是明治文学中典型的"多余人"。漱石运用梦叙事的手法,暗喻的修辞以及对"无意识"身体感觉的描述表现了代助的精神内涵。代助回避现实,其"自我"难以在现实中确立,带有浓厚的非现实性特质。游离于新旧文化之间的代助产生人格的"自我"分裂,具有忧郁型心理。其焦虑心理的产生源于依附封建意识的"妥协性"。这种气质与明治时期近代化改革不彻底的状况密切相关,也是漱石自身对于"自我"认同局限性的折射。  相似文献   

14.
夏目漱石笔下的代助是明治文学中典型的"多余人"。漱石运用梦叙事的手法,暗喻的修辞以及对"无意识"身体感觉的描述表现了代助的精神内涵。代助回避现实,其"自我"难以在现实中确立,带有浓厚的非现实性特质。游离于新旧文化之间的代助产生人格的"自我"分裂,具有忧郁型心理。其焦虑心理的产生源于依附封建意识的"妥协性"。这种气质与明治时期近代化改革不彻底的状况密切相关,也是漱石自身对于"自我"认同局限性的折射。  相似文献   

15.
欣赏山水游记散文,视角应该是多元立体的。从作者的景物描写到景物寄蕴的丰富情感,再到出世入世的哲理揭示,都是我们要欣赏的界面。中国文学史上,历代散文浩瀚纷繁,数量庞大,佳作卷卷,特别是山水游记作品,被世代文人奉为至宝,世代相传。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多个单元编入了这些精品。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石钟山记》、王安石的《游褒禅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中国旅游史上,无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游人到无锡游历并撰写游记,发表在当日的各类媒体之上.本文通过对游记的解析,从交通住宿、饮食购物、旅游娱乐等方面着手,再现民国时期无锡旅游业的生态.  相似文献   

17.
《石钟山记》是苏轼写的带有考察性质的游记,在这篇游记中,对于石钟山的命名,苏轼主张“风水如钟”说,而反对“石声如钟”说。  相似文献   

18.
日本近代著名社会评论家德富苏峰曾于1906年和1917年赴中国考察,其足迹遍及中国的大江南北。德富苏峰在其所撰写的中国游记中,披露了日本实行海外扩张的战略思想,体现了日本人十分复杂的中国观。游记中不乏对中国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的记载,同时也有对中国政客的访谈及对中国时政的分析,从当时日本主流阶层的视角透视了纷繁复杂的近代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梳理日本国语教科书中夏目漱石文学教材化的历史,考察战前战后日本国语教科书中收录的夏目漱石文学作品的变迁,探讨夏目漱石文学作品教材化的意义和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20.
《宁夏教育》83年12月号刊登了漱石、致中的《辨清、真懂、会用》一文中涉及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一成语.作者解释这个成语时,特别强调:“这里的‘为上’就是‘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