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北秧歌是植根于乡土世界与民众精神之中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民间文化形式之一。20世纪40年代,这一传统民间文化形式被发现并纳入中国共产党革命文艺建构与发展的全新轨辙。中国左翼革命对"民间"的发现以及借助对传统民俗活动的挖掘与利用来建构其文化新秩序的策略实施,使借鉴民间传统秧歌的表演形式而创造的新秧歌有了发生的契机,新秧歌运动在这一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得以展开。  相似文献   

2.
东北秧歌作为东北民间艺术形式,将东北人民的刚柔并济以及热情豪迈的特点充分反映了出来。本文以"东北秧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东北秧歌发展历史沿革的分析,了解其艺术风格的体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东北秧歌在今后的发展与传承。同时也希望这一艺术形式可以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鼓子秧歌最初发源于山东省商河县,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民间为庆丰收而载歌载舞的一种艺术形式。本文对鼓子秧歌的发展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4.
民间美术具有内在的民间精神之美和外在的艺术形式之美.人们大多较关注前者,这往往导致只要是"民间的"就认为具有"民间美术"之美,这只能是取消民间美术.民间美术的外在形式关同样不可忽视.民间美术既有其独特性的一面即"民间",又有其普遍性的一面即"美术","民间"和"美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延安整风运动和"讲话"之后,中国共产党更加强化了意识形态对思想文艺领域的规范和控制,也对文艺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领域所独具的地位及作用有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因此,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发生及其对民间传统艺术自内容到形式的改造和利用,均使之成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借助文艺形式实施文化革命的一种资源和策略。而文艺"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要求不仅规定了"新秧歌"创作的题材和主题,而且影响了这一艺术形式的总体表演风格和审美倾向。被赋予全新艺术职能和审美要求的"新秧歌",作为40年代革命文艺的一种代表性形式所具有的范式意义,对之后共和国文艺新秩序的建构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祁太秧歌,又称太谷秧歌。是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和祁县以及周边县市的民间戏曲艺术。其表演以当地的民间生活为表现内容,唱腔的特点在整个民族音乐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它是当地人民创作的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对祁太秧歌的调式音阶、节奏结构、唱腔衬词等方面,进一步对祁太秧歌的形态特点经行剖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海阳秧歌在山东半岛南部广为流传,属于一种汉族民间表演形式,具有生动灵活的表演形式和独具风格的表演内容。海阳秧歌是山东历史文化的体现,是对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海阳秧歌在带给受众愉悦与大气感觉的同时,更具有一定的民俗价值与文化意义。本文不仅要厘清海阳秧歌的发展历程,还要深入探讨海阳秧歌具有的民俗文化形态,进而明确其具有的文化意义,有助于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我国的区域文化。  相似文献   

8.
胶州秧歌是流传于山东胶县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俗称“跑秧歌”,又称“地秧歌”,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舞蹈、音乐曲牌和情节剧在中国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9.
东北秧歌是东北民间艺术的瑰宝,是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艺术形式。这一艺术形式体现了东北地区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性格特点。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东北秧歌不断汲取其他艺术形式和其他地区民间艺术的养分,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艺术形式。在新的历史时期,东北秧歌充分与时代要素结合,不断增强东北秧歌艺术的文化性与普及性。  相似文献   

10.
在祖国北方的黑土地上,关东人创造出充满地域风情、艺术感染力的东北秧歌。在当今的舞台与民间,东北秧歌都广泛的活跃着,成为我国艺术界的瑰宝与民间娱乐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研究地域文化东北秧歌的风格,在于更好的传承这一民间艺术。  相似文献   

11.
东北秧歌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对不同地域、不同形式的东北秧歌进行研究与探索,准确把握其舞规律,是保证东北秧歌得以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李帆 《考试周刊》2015,(29):21-22
创新是一切艺术形式的生命。胶州秧歌的创新是它被更多群众接受,走向现代化舞台的必经之路。文章通过对胶州秧歌的艺术特征与当代舞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胶州秧歌与当代舞融合的可能性,对胶州秧歌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由民间传统秧歌改造而非自然传承来的延安解放区新秧歌一改传统秧歌戏谑调笑、自在不羁的特色,而成为新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激励鼓舞民众战斗激情的武器。作为意识形态的直接产物,新秧歌应时而生的意识形态特质已将民间秧歌的本质内核彻底改写,其在创作观念、文本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体现出与传统旧秧歌截然不同的鲜明的意识形态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正在山西中部有一种民间戏曲叫"太谷秧歌",太谷秧歌以太谷为发源地,渐渐的影响到周围的各个县城,太谷秧歌是由当地的老百姓根据自己的生活习俗编写出来的戏曲和歌舞,这些东西能够很好和形象的表现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需求,而且太谷秧歌的曲调和表演形式也能被大众所接受,曲调旋律优美,表演形式多样。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在当时,这种以民间百姓兴盛起来的戏曲性活动就简称为民间秧歌,而到  相似文献   

15.
朔州秧歌是在山西省北部朔州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与广灵秧歌、繁峙秧歌通称为"晋北大秧歌"。本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地方文献和实际调查所获得的口碑资料,论述了朔州秧歌与地方文化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6.
定州秧歌戏,又称"稻秧歌"、"苏秧歌"、"大锣腔"、"干板秧歌戏"等,是发祥于定州黑龙泉一带,并流传于河北省及周边县市的乡土戏曲形式。它那独特的唱腔风格、诙谐的唱词、风趣的化妆无不渗透着当地人的审美情趣及民间文化,成为当地传统文化的固定传播方式。文章从定州秧歌戏的音乐本体入手进行分析和讨论,为进一步探讨、研究这种独特的地方戏曲艺术形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由民间传统秧歌改造而来的新秧歌一经兴起,便迅速在陕北黄土地上闹腾了起来,成为了民族战争时期宣传政治、宣传抗战的重要工具。而在新秧歌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中,秧歌的功能、内容和形式上的种种变化则现显出民间秧歌的审美空间已被边区意识形态彻底改写,红红火火的新秧歌热潮也已不再是民间意义上重在娱神娱人的传统秧歌,而是带有强烈意识形态性的革命秧歌。  相似文献   

18.
陕北秧歌,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广场、街院文化艺术形式,它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它起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傩祭”。处于黄河中上游的陕北关中地区,人们历来就将给人们带来灾祸的魂灵称为“殃”。至今民间还传承有“躲殃”、“驱殃”、“起殃”等民俗事象,陕北秧歌正是“殃歌”的演变。盛唐以后。它不断吸收胡人的舞蹈、音乐、杂技以及民间武术等文化因素,从驱魔辟邪、娱神功能逐渐向娱人方面转化,并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成为人们庆丰收、祈吉祥的文化娱乐活动。20世纪30年代以来,其内容又有所创新,出现了现代秧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陕北秧歌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舞种,秧歌与其它的地方文化一样,具有鲜明的地方主义色彩。自延安时期开展的"新秧歌运动"后,陕北秧歌就在全国得到迅速并且广泛的传播。伴随着陕北秧歌的不断发展,对中国舞剧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可以说,陕北秧歌在中国的民间艺术宝库中占据着关键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胶州秧歌,以其秧歌小戏在多种创新形式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胶州秧歌的传统小戏日渐式微.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我国秧歌多种创新形式与传统胶州秧歌的异同,阐释胶州秧歌多元内涵与秧歌小戏民间原生性的独特价值,以此为基础,对胶州秧歌进行传承定位,寻求发展思路,对非遗保护工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