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基于Solow改进的C-D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劳动的投入和技术进步的推广应用是一国的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Solow改进的C—D生产函数模型用简便实用的形式描述了资本、劳动的投入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本文基于Solow改进的C—D生产函数模型模拟并分析了近二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情况,指出了我国经济仍依赖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提出我国应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选择合理的经济增长路径。  相似文献   

2.
基于低碳经济目标的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勇敏  曾刚  海骏娇 《资源科学》2014,36(5):937-945
碳排放控制与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倒逼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从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方式呈现出绿色增长、棕色增长和黑色增长三种类型。本文利用1971-2010年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中国近40年经济增长方式的演变。笔者发现,1971-1977年为黑色增长阶段,1978-2001年为棕色增长阶段,2002-2004年倒退到黑色增长阶段,2005-2010年重新步入棕色增长阶段,中国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道路曲折艰辛。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短期内,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互为因果,经济粗放型增长特征显著;但从长期看来,经济增长并不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为了同时实现经济增长速度与碳排放强度下降的既定目标,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碳减排联合行动,贯彻落实"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通过加快技术创新、要素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为早日建成"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否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引发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从历史观的角度和经济增长的3个维度出发,梳理了20世纪60年代苏联、日本开启的经济增长轨迹,及1978年以来中国采取的改革开放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受苏日经济增长的启示,考虑疫情冲击和国际竞争等因素,根据经济增长分析框架,提出了当前中国经济可以采取的措施:扩大内需;实现核心科技原始创新;对实体经济进行适当补贴并刺激消费;有效控制人口负增长,提高人口出生率;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经济正逐步成为世界经济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需要从全球视角来评价中国经济增长的表现。本文指出我国以本币度量的两位数增长率在相当大程度上与货币贬值相联系,是粗放式增长;总结全球化背景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生产要素产出效率的变化规律,以及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服务经济在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通过对服务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分析和中国服务经济发展阶段分析,基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研究构建了中国服务经济增长模型,并对影响中国服务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系统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受到了资源和环境这一瓶颈的制约,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然而中国经济仍然有必要增长,而且仍有可能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为此,中国经济增长应对传统的模式进行创新,推行循环经济科学,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和变革制度,实现具有可持续意义上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2006年中国经济整体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物价走势平稳、经济效益显著改善”的良好局面。展望2007年,尽管存在世界经济增长减缓、国际国内市场资源品价格居高不下、国内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短期内难有彻底改变等若干不利因素,但中国经济的巨大内在增长动力依然没有改变。经济景气指数分析和计量预测模型均表明,2007年中国经济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2007年年底增长速度有可能小幅回落。预测结果显示,2007年GDP增长率约为9.8%,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5.8%,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大约增长2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约增长14.1%。  相似文献   

8.
2008年是中国经济运行由升转降的一年。这种经济增长的转折性变化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过,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巨大,只要政策调整适度,经济增长就不会发生深度下调。  相似文献   

9.
海涛 《金秋科苑》2009,(3):90-91
2008年是中国经济运行由升转降的一年。这种经济增长的转折性变化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过,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巨大,只要政策调整适度,经济增长就不会发生深度下调。  相似文献   

10.
陈志武 《百科知识》2004,(11):55-56
众多廉价劳动力的勤奋工作,可以在经济增长初期弥补制度资本的不足,这是中国经济近二十几年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但是有关统计表明,一些勤劳的国家,人均GDP反而很低。当一国的制度机制不利于市场交易时,人们的相当一部分勤劳是为了对冲制度成本。这些国家的公民不仅必须更勤奋地工作,而且只能得到更低的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