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的文化共性进行了分析,认为:以血缘关系形成为核心的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已成为族群权威或民间传统,虽具有明显的宗法性,但仍以特有的方式合理的存在着。而民间传统滋养的传统体育活动已内化为民族文化,自然地被传统社会组织传承和传扬。研究以南丹白裤瑶"油锅"组织为个案作为切入点,探寻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潜文化力,为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寻找更具有生命力的渠道。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巴山舞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及其所产生的文化影响进行分析,发现巴山舞与土家民族文化认同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巴山舞所承载的土家民族民俗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它的文化凝聚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等方法总结归纳出“芦笙舞”在高校公共体育课堂中运用的重要价值,结合当前贵州省高校实际,提出贵州省高校开展“芦笙舞”运动的一些建议,运用民族舞蹈的步伐结合现代体育器械进行体育课堂教学,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以便使“芦笙舞”能在贵州省高校体育课堂中得到良好开展,推动舜口继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学生体质。  相似文献   

4.
红水河流域壮族蚂拐舞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是壮族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从体育文化的角度看,蚂拐舞不仅具有良好的健身、娱乐和艺术审美价值,而且还具有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经济水平、推动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等多种社会功能。在揭示蚂拐舞体育文化社会功能的同时,对蚂拐舞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石阡县仡佬族舞毛龙这一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运用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石阡县仡佬族舞毛龙的历史渊源、毛龙制作工艺、表演方法、文化象征及社会功能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认为,舞毛龙这项民族体育活动蕴涵着图腾崇拜、民间宗教和民族融合等文化元素,其社会功能主要包括体现民族审美、文化传承、社会控制等。  相似文献   

6.
壮族板鞋舞的体育文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阐述了红水河流域壮族板鞋舞的起源和发展,研究了红水河流域壮族板鞋舞的体育文化社会功能,认为红水河流域壮族板鞋舞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教育和健身娱乐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等社会功能。将其纳入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之中,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内容形式,实施课程规范不仅可行而且必要。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安代舞作为蒙古族传统体育,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健身、健心价值。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从其原生态功能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要求对内蒙古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引入安代舞进行实证研究,以此来充实和丰富内蒙古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发挥安代舞的价值、功效,并以体育课程为载体传承蒙古族安代舞。  相似文献   

8.
佤族,是我国保留原始部落社会形态时间跨度最长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全民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之一。佤族《木鼓舞》、《甩发舞》等已传遍国内外,获得了文艺界的好评。专家们给予了"头发会跳舞的民族"之美称。佤族传统舞蹈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突出,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和开发创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做为体育课程资源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与"芦笙舞"有着深远的文化渊源。在过去的历史进程中,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所蕴藏的文化功能对维护本民族团结和和统一,保护与传承本民族文化,增进苗族先民身心健康,促进不同民族之间友好交流等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黔东南苗族"芦笙舞"以它斩新的面貌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对丰富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实现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民族文化三者共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速黔东南原生态旅游事业发展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苗族水鼓舞是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荣获多项殊誉,但其濒危步伐仍然在加速.因此,采用生产性保护方式是苗族水鼓舞保护的重要选择.生产性保护,就是通过“生产”而将苗族水鼓舞以“产品”形式供给人们,使越来越多的人欣赏、参与“苗族水鼓舞”活动.  相似文献   

11.
瑶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长鼓舞,蜚声中外,名垂千古。作为民族艺术的突出代表和典型标志,在日常生活中,长鼓是瑶族民俗祭祀活动中的重要道具,是瑶族图腾崇拜、祖先信仰的象征。它展现的风格,凸现了瑶族舞蹈的艺术特性;它营造的氛围,形成了瑶族舞蹈的艺术个性;它升华的主题,突出了瑶族舞蹈的艺术本性。  相似文献   

12.
瑶族长鼓舞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娱神、娱人的舞蹈形式。其舞蹈动作与瑶族人民的生活环境、生产劳动息息相关,与瑶族人民的宗教信仰、民族精神紧密相连。从分析瑶族长鼓舞的起源及种类入手,对瑶族长鼓舞的多元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对反排苗族木鼓舞文化生态进行分析。结果认为,反排木鼓舞文化生态环境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处于不断解构和建构的变迁状态,反排木鼓舞文化生态随着文化生态环境变化、传承方式的改变,外来文化的影响,政府导向作用增强,其文化生态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由祭祀文化转化成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4.
踏鼓舞是汉代形成的一种独有的舞蹈形式,舞伎足着珠屣在平放于地的鼓面上腾跃旋转,并分别以身体的各个部位击打鼓面,是一种舞蹈奇技。目前发现的济宁汉画像石中,有两处画像展现了汉代踏鼓舞艺术形象,这两幅百戏图中的踏鼓舞给我们传递了浓郁的汉代舞蹈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田野调查、专家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普宁英歌的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造成普宁英歌生存环境恶化、分布面积减少、表演规模萎缩、传承人参与意愿降低以及公众关注度下降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普宁英歌传承和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6.
拉鼓(苗语"希牛")是苗族人民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苗族最隆重的祭祖活动。它是以拉鼓、芦笙踩堂、斗马等传统竞技为核心内容,融传统体育、宗教、服饰、歌舞、文学、饮食、经济等文化为一体,通过竞技、仪式、表演、交流等符号活动模式达到一种综合效应的民俗喜庆集会。它历史悠久,产生于广大苗族人民的生产与生活之中,承载着苗族人民数百年的历史记忆与聪明才智。随着时代的发展,苗族拉鼓与其他许多民俗体育文化形式一样,在不同程度上被边缘化了,文化流失现象较为严重。针对融水苗族拉鼓节在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之一的广西田林瑶族铜鼓舞,目前正面临着内部纷争、族性局限、传承乏人三大困境,通过去纷争、讲团结,放包袱、变性格、想对策、促传承,方可化解危机,更好地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8.
鼓乐、鼓舞是我国民间的一笔极可贵的艺术遗产,是一份极有价值的、充分表现中华民族富有元气精神的宝贵文化艺术财富。在甘肃境内具有地域特点和人文特质的鼓乐、鼓舞种类庞杂.风格独具.既有丰富的远古实物遗存,又有新的重组和创新,它在甘肃乃至整个北方地区的民间艺术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黄河流域的各省十分兴盛,形成了民间独特的鼓文化,是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于甘肃境内的鼓乐、鼓舞对全国其他区域鼓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运用民族史学、体育理论、体育史学等多种学科原理,结合实地调研、比较分析,对瑶族民俗宗教体育文化中存在的传统节日"盘王节",传统体育项目"打长鼓"进行研究阐述,以期为瑶族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大理白族人民受内地先进的文化思想和建造技术的影响,在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同时,兼收并蓄,最终形成有白族特色的木雕艺术风格.如今,白族木雕艺术已成为云南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