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昏是一个时间概念,是光明向黑暗的过渡。在宋词中,黄昏是一个意象群,它是由斜阳日暮与归鸟、杨柳、烟霭等景物意象共同结合而成的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意境。黄昏意境的形成源于中华民  相似文献   

2.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独有的一个审美范畴。现今学界对唐诗、宋词中的意象研究着力较多,而对散曲中的意象关注较少,尤其是对于明代重要散曲家薛论道散曲中的意象几乎没有关注。薛论道散曲中的意象,且各种意象的组合方式丰富,营造出各式各样的优美意境。大致可分为自然意象和人生意象两类,它们在作品中出现的频率各不相同,特点有别。  相似文献   

3.
王颖 《考试周刊》2012,(52):24-25
"阑干"这一意象在宋词中随处可见,词人们通过"阑干"这一意象,构造出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意境,引起了读者的欣赏、品味与思考。本文探究了宋词中的"阑干"意象。  相似文献   

4.
水是宋词的一个经典意象,它千姿百态,或以摇曳的波、或以亲切可感的水、或以壮美的浪、涛等形态出现,装点着宋词的意境。由于意象的象征意义的存在,水在不同的时空意义上表征着宋代词人不同的心境与情感体验,作为一种艺术符号,水意象传达出词人的时间意识、深长的情感、离愁别绪等。  相似文献   

5.
松意象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曾大量出现,然而,因松多植于山林之地,而宋词却盛行于市井歌坊;松傲岸、坚挺的特征也难以融入早期宋词偏于柔婉的特质,故在宋词中松意象是相对“薄弱”的。稼轩词的出现使这一现象开始发生变化,它不仅丰富了松意象的涵义,而且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后的宋词创作,使南宋后期宋词中的松意象开始频繁出现。  相似文献   

6.
薄暮黄昏从《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以降,是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它促成了情景交融的千年契机,也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系统的黄昏情结,成为一种普遍的象征,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人生际遇和诗歌意境的浑成中,激荡出不同的波动.  相似文献   

7.
“阑干”是唐宋词中常用意象,词人巧妙地运用这一意象构筑出种种优美动人的意境。阑干与不同词语组合可呈现出不同的词境,如香艳之境与忧思之境。除了能够创造出多种词境外,“阑干”意象在词中还具有多种功能。如道具功能、依倚功能、屏障掩映功能。唐宋词人频频选择“阑干”意象表达情思的原因有三作为必不可少的装饰性场景;“词为艳科”的特质;作为人们心态变化的见证与记录者而存在。  相似文献   

8.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由意象构成的,意境的展现主要依靠意象。中国古代的诗歌最注重意境,诗歌创作就是意境的创造。因此,在将这些诗歌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译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完整地传达原诗的意境。为此,译者可以采取种种方式对原诗的意象加以处理。具体地说,这些处理方式包括转换意象、浅化意象、细化意象、增加意象和省略意象并加注等方式。  相似文献   

9.
翻检宋词,大量的“水”意象流动在里面。词人巧妙的用这一意象构筑出优美动人的意境,“水”,既可做描写主体对象又可做托物起兴之物。试以宋词为解读对象,对其中“水”的意象功能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宋词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汴京意象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宋词注入新的灵感,宋词亦因此开拓了一个新的表现领域。宋词中的汴京意象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有显、隐之分,且随历史的发展其内涵也不断的演变。北宋初期,词作汴京意象洋溢着热烈的欢乐氛围;北宋中期,汴京意象的疏离造成汴京意象的衰减;北宋后期政治风云突变,故词作没有当初对汴京膜拜式的狂热,理性成为词作的主情调。南宋中晚期,词人笔下的汴京意象已然消磨成一种淡薄的回忆,是埋没在心中的不便提及的一种悲凉。  相似文献   

11.
在宋词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汴京意象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宋词注入新的灵感,宋词亦因此开拓了一个新的表现领域。宋词中的汴京意象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有显、隐之分,且随历史的发展其内涵也不断的演变。北宋初期,词作汴京意象洋溢着热烈的欢乐氛围;北宋中期,汴京意象的疏离造成汴京意象的衰减;北宋后期政治风云突变,故词作没有当初对汴京膜拜式的狂热,理性成为词作的主情调。南宋中晚期,词人笔下的汴京意象已然消磨成一种淡薄的回忆,是埋没在心中的不便提及的一种悲凉。  相似文献   

12.
黄昏,在我国古代记时法中,表示一天的某个时辰(19点-21点)。如《孔雀东南飞》中“吨吨黄昏后,寂寂人定初”,“黄昏”、“人定”均指时辰。然而,漫溯我国古典诗词的长河,我们可以发现,黄昏不仅仅是一个表时间的概念,它更是一个内蕴丰富的传统古诗词意象。诗人们借此意象形象地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感,这在唐宋诗词中尤为突出。笔曾以《宋十大名家词》为据对唐宋词中的黄昏意象进行过粗略地统计,发现在词集中黄昏意象多的竟占25%。  相似文献   

13.
<正>赏读中国古典诗词,我们经常会看到"西楼"这个意象,它最早见于六朝诗歌中,其后诸多诗词曲中也屡屡出现"西楼"这个意象,尤其以宋词为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西楼"作为一个美丽而哀伤的意象被频频使用,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西楼"情结呢?对诗词进行深入的研读和分析,是准确把握"西楼"意象之内涵的重要路径。一、借西楼写相思怀人之苦西楼是建在主体建筑西边的小楼。在古代文学中,西楼常和月的意象联系在一起,因为在  相似文献   

14.
戈壁上的黄昏
  黄昏是一只金色的大鸟,领着一群它的孩子。这是姑妈的故事中常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在姑妈的语言世界里,黄昏被涂抹上了最尊贵、最美好的颜色;幸福的人们都是在黄昏,走进了茂密的沙枣林,沙枣花的芳香,也像一只金色的大鸟,领着它的一群孩子。  相似文献   

15.
宋词大量使用花意象,与其历史文化、世俗风尚、时代精神、审美情趣等密切相关。文学是一种社会现象,花意象作为宋词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也必然受到宋代社会的各种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我们需要进入历史长河中寻找宋词花意象的渊源。  相似文献   

16.
意象是指能独立表现情感的形象结构,是寄寓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载体。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画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但意象又不等于意境,二者是两个不同的而又密切联系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黄昏意象是古典文学意象群里运用最频繁的原型意象之一,它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底蕴。同时也具备农耕文化的情感归依意向特征,具体体现为上古婚俗文化、血缘伦理纽带的理性支配等集体无意识理念的浸润。从先秦一直到唐代,黄昏意象经历了复杂而多变的嬗变过程,其在文人的表述中已远远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范畴而被主体情感化,心灵化。  相似文献   

18.
在《诗经》时代,桃花就是女性青春、美丽容颜和婚姻幸福的象征;唐代开始,描写桃花的文学作品大量增加;宋代园艺业发达,花卉仍然是文学创作常用的题材。宋代桃花意象作品比唐代增加很多,宋词中桃花意象在常见花卉意象中位居前列。由于诗词体裁的不同以及时代、社会等因素,宋词中桃花意象的象征意义具有不同于唐诗的特征。宋词中的桃花意象主要有两种形式,即桃花和桃花源,象征爱情和超脱的境界。宋词中桃花意象所象征的爱情往往是感伤的。南宋时期,士大夫、文人注重对情感性灵的醒悟和品味,追求隐逸、超脱的境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成为南宋词中常见的意象。  相似文献   

19.
北宋词人柳永偏爱写黄昏之情景.他把日落的自然节律视为自己生命流程的对应物,其词常常将伤别、怀人、思乡、苦旅、厌仕等惆怅情愫聚结到苍茫黯淡的黄昏景中,营造出一种独具特色的苍凉意境.柳永的黄昏词代表了柳词的思想和艺术的最高成就,在当时流传甚广,对宋词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探讨诗词中寄托与意境之间的关系 ,是欣赏和研究宋词的关键。寄托之有无实与本事之有无关系不甚大 ,本事不过是作品产生的一个诱因 ,作品一旦产生 ,它便具有了比本事更丰富的社会意义。因此 ,衡量词作艺术水平的高下 ,主要应看其意境的深浅广狭 ,而不应宜详尽探究本事或所指 ,否则便会抹杀作品丰富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