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冬 《青年记者》2016,(26):90-91
社交媒体上的图像:网络表情符号 当前,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电影、广告、网络视频等所产生的图像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眼球.我们已进入了一个以图像为中心的时代.而各种各样的网络表情符号就是图像时代在社交媒体上的一种表现.2015年上半年,腾讯公司发布《中国网民表情报告》.其数据显示,2014年QQ全年表情发送量超过5338亿次,8亿QQ网民中,超过90%在聊天时使用过表情.①由此可见,网络表情符号已成为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实际上,不论是简单的美式ASCII字符,还是日式颜文字,抑或是流行全球的emoji表情符号,都可以将其理解为某种或简单或复杂的图像.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表情符号已成为图像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刘琦 《传媒》2016,(23):90-93
作为一种非语言交流工具,网络表情符号极大地方便了人们交换信息和传达情感,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生动和多元化.原本只是一种网络次文化的网络表情符号,如今一跃成为网络交流的重要元素,并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从概念、产生原因、类型、传播特征和影响因素5个方面阐述了网络表情符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综述,对网络表情符号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融合媒体时代,网络表情符号成为青年群体开展互动性传播活动的主要媒介之一,在塑造青年群体价值观、构建认知结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论文基于青年亚文化视角,以边缘性、抵抗性、风格化的基本特征分析网络表情符号的青年亚文化特征,从心理需求、社交需求以及技术基石三方面深度剖析网络表情符号盛行的现实成因,并对其泛娱乐化、全民狂欢问题进行深刻反思,以呼吁对其行业发展进行合理引导和适度管理。  相似文献   

4.
表情·情绪·情节: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与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界》2013,(20):29-33
网络表情符号是适应网络在线交流出现的一种图像性符号。表情符号的发展经历了传达表情、表达情绪以及陈述情节等几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表情符号的象形意义逐渐淡化,象征意义日益突出。其变化显示,它和现实交流中人们的表情并无对应关系,而更像一种娱乐化图像符号。网络表情符号并没有弥补网络文辞在非语言交流上的缺失,反而将其转注为"合法性"存在,进一步强化了网络交流的虚拟感。过量表情符号的使用,已经成为信息交流的噪音。  相似文献   

5.
IM网络表情符号是一种基于网络聊天工具的虚拟表情,是网络交流的主要语言之一,其生动形象、造型夸张、幽默风趣的特点受到了广大网民的喜爱。目前全球主流的IM软件都载入了不同系列的网络表情符号,从中赚取利润。但目前国内很多软件公司所引进的网络表情符号都趋于相同,唯有少数公司如新浪微博转变营销策略,成功打造出代表公司形象的独具特色的网络表情符号"浪小花"。  相似文献   

6.
段丽杰  范静 《传媒》2021,(11):95-96
互联网时代,微信成为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网络交际工具之一.相较于传统交际方式,微信交际可以通过声音、链接、图片等多元方式传递,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Emoji(表情符号),在信息沟通、网络社交、话语构建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本文对微信交际中表情符号的特征进行了总结,探讨了表情符号在微信交际中的语用和话语构建功能,希望对微信交际中合理使用表情符号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魏然 《东南传播》2016,(10):107-111
网络表情符号是以图像为主、综合了文字等其他符号的综合视觉传播现象。在结构形态方面,表情符号主要运用图像与文字两种视觉修辞手段,经历了图文"一体"、"分离"和"合体"三种结构形态。在表情符号及其意义的建构方面,常用的修辞方法包括视觉比拟、视觉夸张和视觉转喻。表情符号的结构形态变化和修辞方法选择倾向受到交际需求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双重影响,呈现出直观性、意指丰富性与精确度、娱乐性不断增强的特点。从视觉修辞视角对网络表情符号进行分析,将有助于认识互联网中的人际传播行为,进而更好地对视觉传播加以引导和利用。  相似文献   

8.
周静 《出版广角》2016,(18):77-79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再局限于文字符号,开始变得丰富多样.从简单的微笑字符表情到如今的动态表情包,网络表情符号在网络交流中被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本文通过阐述网络表情符号的定义、分类和特点,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分析受众对网络表情符号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社交媒体表情符号经历了34年的发展和演变,从最初简单的字符组合变为静态的表情图标,再演变成动态图像完形,符号形态的发展与改变只是表象,更多的是其内涵和功能的深化与拓展,表情符号不再只是情绪情感的载体和传播信息的工具,在当下"视觉文化"和"读图时代"的社会环境中,它成为一种传播文化的渠道。本文运用罗兰·巴尔特符号学理论对社交媒体表情符号进行解析,分析潜藏于图像完形下的文化传播机制的运作方式,探寻具有代表性的表情符号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如何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制造社会幻象、构建现代神话,为我国文化输出提出有实际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学术社交网络是重要的科学信息资源平台,但少有研究关注高校图书馆对其揭示和利用问题。对我国137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对ResearchGate、Acadmia.edu、Mendeley和科研之友4个典型学术社交网络的揭示和利用现状的调查显示,仅有8所图书馆对单一学术社交网络进行了揭示,显示出学术社交网络并未引起广泛重视。提出我国高校图书馆应深刻理解大数据时代学术社交网络的重要性、与科研管理部门加强合作制定学术社交网络发展政策、将学术社交网络与现有资源予以整合、以及深入利用学术社交网络进行科研服务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众筹出版为切入点,对网络社会下出版呈现的社交化进行探析。在考察众筹出版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比较了传统出版中的社交与网络社会下社交的不同,并提出了在网络社会下的社交化创作与社交化出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杨璐潞 《东南传播》2012,(12):104-106
面对日益激烈的"教育产业市场"竞争,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主动建构良好的高校形象是地方高校提升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UIS模式,提出网络表情符号与地方高校形象建构的融合,利用网络表情符号的趣味性与传播活力实现地方高校形象的多维度建构传播。  相似文献   

13.
田丽  安静 《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5):13-19
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网络社交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影响。首先,对网络社交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从交往范围、交往方式、交往动机等角度进行分析;其次,利用量表详细分析网络社交动机,并根据被访者人口统计变量分析其影响因素;再次,在此基础上总结网络社交的特征;最后,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网络社交对现实生活人际交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网络动漫表情符号中的人类诗性思维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管莹  李伊玥 《传媒》2022,(23):55-57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影响着短视频的传播格局,新兴媒介技术与社交媒体平台带动二次创作短视频蓬勃兴起,但其版权模糊与颠覆原创内容的制作方式为短视频的发展带来挑战。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背景下二次创作短视频产生的原因,总结其传播现状,并为其转型发展提出可行性策略,期望能推动二次创作短视频的制作传播符合短视频传播规律,实现二次创作短视频与原创视频的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6.
方圆 《青年记者》2022,(6):45-46
网络流行语在满足新时代网民"求省求简",娱乐化、趣味化社交沟通的同时,其滥用现象也引发了公众对于语言"口水化"、网络文化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担忧.本文从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机制入手,探析网络语言泛滥背后的风险和隐患,并提出改进对策,以期规范和引导网络流行语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西方新闻传播学在社交网络中的隐私侵权问题领域的文献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大方面:一、媒介新技术对隐私的威胁以及社交网络中的隐私悖论问题;二、社交网络中的隐私侵权问题;三、社交网络中隐私权的保护问题。研究发现,社交网络等新媒介技术对隐私造成了更大的威胁,在社交网络中,隐私悖论现象在各国依然存在,侵权主体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而有效的保护社交网络中的隐私权,则需要社交网络用户的自我保护、行业自律和政策及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社交网络(SNS)的悄然兴起引起了学术交流的结构性变化,对交流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能够识别社会网络环境下非正式的学术组织--无形学院新的形态结构与特点.[方法/过程]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信息可视化技术,以科学网活跃博主之一武夷山为例,首先通过对其"好友关系"以及"二级好友(好友之好友)关系"数据的挖掘,对社交网络环境下所形成的无形学院进行探测.其次,从交流方式、人员构成和知识传播3个方面探讨社交网络环境下无形学院的形态结构与特点.[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学术博客"作为伴随社交网络而诞生的非正式学术交流工具,是无形学院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它改变了知识的存储与管理;相比较于传统无形学院的人员构成,更加不受学科、地域等方面的限制;知识由无序、零散的扩散转向有序、定向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陈凌  李儒俊 《传媒》2015,(20):65-67
从"微博"到"微信",再到各类"朋友圈",种种现象都让人看到,在物质文明程度极高的时代,人们更喜欢无处不在的"表演"和"分享".德国社会学家诺贝特·埃利亚斯认为,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个体行为结构和发展进程的变化常常被忽视.本文将运用文献分析法,研究社交网络与个体社交表演情境中的具体表现,探讨在社交网络特定"表演"情境中社会个体"表演行为"的变化,并对个体文明进程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0.
运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大学生社交媒体中的政治新闻和网络娱乐使用对其政治效能感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中的政治新闻并非完全能够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社交媒体中的非官方媒体政治新闻对内在和外在政治效能感均未产生显著影响.在网络娱乐方面,参与性的网络娱乐对大学生内在和外在政治效能感均产生负向显著影响.一方面政府部门继续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