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扬 《新闻传播》2007,(5):36-37
作为一个城市主流媒体的地方党报,其版面上任何一条新闻报道都或显现或隐态地传达着一个共同的主旋律,如果说,版向上的时政要闻、教育、财经以及农村报道能让读者一目了然知道党和政府近一阶段的工作方针,那么版面上的社会新闻报道则是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的“故事”中,来完成党报社会新闻所承担的“社会预警”功能。  相似文献   

2.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非常擅长用场域理论米分析当代社会问题,他认为“一个场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一个实力场有统治和被统治,有在此空间起作用的恒定、持久的不平等的关系,同时也是一个为改变或保存这一实力场而进行斗争的战场”。新闻场是在十九世纪两类报纸的对立中构成的:一类优先提供“消息”,尤其是“耸人听闻的”或更佳的“轰动性的”消息,另一类则发书和“评论”章,充分显示其“客观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污名化”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于1963年提出,他认为“污名是一种社会性状,该社会性状将使其拥有者,在其他人眼中丧失其社会信誉或社会价值”.“污名化”往往就是社会赋予某些个体或群体以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进而导致社会的不公正待遇的过程.在现实社会中,新闻媒体往往是造成个人或群体“污名化”的先锋.本文运用传播学的属性议程设置理论,以广场舞为研究视角,分析新闻媒体“污名化”的过程及其原因,提出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去污名化”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的新闻报道中,有一种现象颇耐人寻味。当社会生活涌现某一新闻事物或新闻人物时,众多新闻媒体往往一哄而上,“狂轰滥炸”,将其“炒”得沸沸扬扬。有人将其称之为“飞蛾效应“,将新闻媒体喻为争先恐后“扑火“的飞蛾。这些报道大多角度相似,观点相近。只有极少数媒介独辟蹊径,运用求异思维,从相异甚至相反的角度组织报道,在公众中赢得了较好的口碑。  相似文献   

5.
苏苇 《新闻采编》2006,(2):21-22
“公共知识分子”近来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钟南山,万人齐暗中第一个向媒体披露“非典”疫情;吴敬琏,坐镇央视《对话》批揭“基金黑幕”;许志永、俞江、滕彪三位青年法学家,有感于孙志刚事件而上书人大常委会,请求对收容谴送制度的违宪审查,更有众多专家学者在报纸、电视台开设专栏,或发表自己对某类事件的看法,或向社会提出意见或建议……。“公共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已吸引了媒体较多的注意。其重要性已经初现端倪。当然,“公共知识分子”也引起了诸多争议,尤其在2004年秋季《南方人物周刊》评出了“影响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50人”后,更是引发了社会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6.
李春霞 《新闻界》2005,(1):88-89
“电视和乡村生活”中有三对关系——“现代社会/前现代社会”或“后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城市/乡村”;“全球/本地”,这构成了今天大部分人的生存语境,对中国来说,对这些关系的认知是更好地理解“传媒文化”,“全球/本土”,“城市/乡村”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社会新闻在媒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信息容量大,内涵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语言的运用最灵活,最丰富多彩,有时也最容易出现不规范的现象。社会新闻不同于政治性、政策性、科技性的新闻,因为后者以说教或解释为主,其语言的政令性和规范程度相对来说较高。而社会新闻往往出自各种作者之手,特别是一些记者素质偏低,其语言使用上的差距很大,有些不地道、庸俗、格调柢下的语言表述,在社会上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要提高对不良语言现象的防范能力,认真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雅与俗的关系“雅”即“典雅”是一种蕴藉华…  相似文献   

8.
迁谪文学:透视人文精神形成的窗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迁谪文学,顾名思义就是指由迁谪者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及描写迁谪者的活动和反映迁谪者思想的文学作品。所谓“迁滴者”,即古代被贬谪或放逐的官吏。故有的论者又将“迁谪文学”称为“放逐文学”或“失意文学”。 迁谪文学是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特殊文  相似文献   

9.
现在,不少地方电视台开设了“社会新闻”栏目。开设“社会新闻”栏目其目的显而易见:那就是在社会新闻日益成为各媒体争抢“眼球”、赢得市场卖点的今天,既守住阵地、把握导向,同时又争取观众、占领市场。但根据笔观察,不少电视记编辑对“社会新闻”的理解存有误区,特别是对“社会新闻报道的策划”更是觉得不可理喻,认为社会新闻报道一经策划,就要远离“事实”,就是炒作,就是制造新闻。  相似文献   

10.
“公众人物”(publicpersons),是源自于美国诽谤法的概念。所谓“公众人物”,就是指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或享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人物,公众人物包括公众官员、历史人物、影视演员、名运动员、以及名作家等等所谓明星人物。公众人物多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人物,其言行会对社会产生比一般民众大得多的、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1964年以前在美国的新闻诽谤诉讼中通行的是普通法(common law)的原则:新闻的任何相对人只要指出新闻中有损害自己名誉的内容并且伤害了自己就可以提起诉讼,而新闻记或媒介则有举证之责,  相似文献   

11.
肖晨 《出版参考》2023,(9):35-38+41
人既生活在“给定”的事实世界里,又生活在其所理解的可能世界里。编辑职业理解是编辑主体对编辑活动内容、方式、本质及其价值与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的认识。现实中,编辑的主体性或主体地位的丧失导致其职业理解的缺失,表现为“无思”“物化”“定界”等方面。对此,编辑可以通过“思考—交往—整合”的交叉融合路径实现职业理解的生成及深化,由此坚定职业信仰,找到安身立命之所,真正与时代发展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2.
吴定勇 《新闻界》2004,(6):37-38
当今的中国报纸中,市场化程度最高、读者最多、影响力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恐非都市报莫属。近年来传媒学者们对“都市报现象”作过深入的研究,但多侧重于探讨其在新闻传播方面的特点和创新,并将此视为都市报迅速崛起和走向繁荣的主要原因,而对都市报得以诞生、成长的社会历史条件甚少涉及或语焉不详。特别是都市报号称“市民生活报”,可“市民”到底是什么、都市报的横空出世与市民社会有何关联等问题,似乎少有论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相似文献   

13.
报纸周末版,俗称“周末刊”或星期天刊。“周末版”通常以社会特写和生活、文化副刊为主,在内容上同母报保持一定的距离。“周末版”现已成为报纸参与报业市场竞争的“小特区”。  相似文献   

14.
何本昌 《新闻界》2001,(1):28-29
在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中,不时碰到一种现象,即某些单位的个别人,一旦被媒体曝光了,受到批评,便一触即跳,或抓住批评报道中个别字句与新闻单位纠缠不休,或开口就以“名誉侵权”、“打官司”相威胁。每每如此,一些新闻单位的负责人和采编人员便大发感慨:“舆论监督何其难 !”“舆论监督的社会环境太差了 !”   毋庸置疑,舆论监督的顺利实施,以及舆论监督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氛围。但是,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是等不来的。面对舆论监督普遍难这一情势,我们新闻工作者应该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己任,依…  相似文献   

15.
所谓“娱乐新闻”,就是能引起受众兴趣并使之产生愉悦之情的新闻。一般说来,“娱乐新闻”有如下几点特性: 其一,娱乐新闻具有娱乐性,因其属于软新闻,而软新闻大都具有娱乐特性,尤其是那些报道社会生活中的奇人趣闻或自然界的异物怪事的消息,其娱乐性表现得特别突出。...  相似文献   

16.
王鸣媛 《新闻知识》2005,(11):59-60
电视节目主持人是信息时代最令人注目、最令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艳羡和追求的职业之一。节目主持人,尤其是一些娱乐性节目的主持人,更是吸引受众眼球的明星。当前,在传媒中有一种奇特的社会心理现象叫做“人贱人爱”,即某些主持人以另类作秀方式主持某一档有受众参与的节目时,以“作贱”别人或“作贱”自己的方式为其特色。他们头脑机敏,语言风趣,幽默诙谐,  相似文献   

17.
我们如何规范社会新闻写作,讲究社会新闻写作中的语言运用,便成为编采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社会新闻在媒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信息容量大,内涵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语言的运用最灵活,最丰富多彩,有时最容易出现不规范的现象。社会新闻不同于政治性、政策性、科技性的新闻,因为后者以说教或解释为主,其语言的政令性和规范程度相对来说较高。所以编采人员要研究社会新闻写作中的语言运用,认真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雅与俗的关系“雅”即“典雅”是一种蕴藉华美、文雅脱俗的语言风格。穆青曾主张新闻可以用诗话、…  相似文献   

18.
沈彦 《青年记者》2005,(10):59-60
中国近代报刊上的社会新闻,被称为“里巷中事”、“琐闻”,源于当时不少报馆采访社会新闻的记不通墨不会写稿,只因在下层社会混得熟,能得到一些奇闻异事而被雇佣,他们到处打探采集,收集来的信息五花八门,然后告知编辑,由其写稿编发。随着我国现代报业的发展,以都市报为代表的各类报刊均以社会新闻为“招牌”,期望赢得更多的读。然而此时的社会新闻已非彼时的“琐闻”、“里巷中事”,除了继续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体现接近性、人情味以外,更以其广泛的社会性体现了时代特征。但另一方面,琐闻也并未消失,在许多报纸的社会新闻版中,它作为其中一个种类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9.
要讲自身形象的“示范”效应刘章西我国的传媒一般是代表一级党委、政府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向受众发布和评说新闻,宣传和解释方针政策,表明态度,展示立场,在社会上有较高地位。传媒又是直接面向广大受众的,其所作所为往往十分透明,比起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  相似文献   

20.
陈正府 《新闻窗》2009,(4):104-105
在当前人文学科的知识范畴里,人类学与新闻学有一个共同的旨趣,那就是对社会事实的解读和呈现。其差异在于彼此“看”社会、“读”社会的角度和方法有所不同,二者有着天然的联系,可相互借鉴和补充。人类学调查法人类学调查法中的参与观察法可谓是人类学的“看家本领”。它通过直接的观察,深入到人们的中间,通过参与他们的活动、与他们交谈和观察他们的活动来了解其社会和文化。这种研究法使得调查者既可作为“参与者”,又可作为“观察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