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应邀参加兄弟学校组织的校际互动教研活动,我被安排在上午第一节上,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这是一篇"文包诗",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相似文献   

2.
【教学案例】《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  相似文献   

3.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有感而发,因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从文到诗.紧紧扣住一个“情”字,感受到李、孟之间的一丝依恋、一点伤感、几许惆怅.却是人生中最富有诗意的送别。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组合教学。  相似文献   

5.
一日,我给学生讲《黄鹤楼送别》一文。课上,我带着学生一起去欣赏了烟花三月的江边美景,去体会了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去见证了经典的黄鹤楼把酒话别的一刻,去凝望了伫立在江边送行的李白,并聆听了他即时吟诵的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相似文献   

6.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文包诗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课文诗文互照,以“情”为主线贯串全文,表达了李白、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诗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语文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25课。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相似文献   

9.
【目标预设】 1,有感惰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相似文献   

10.
《黄鹤楼送别》一课属于"文包诗"。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引出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本篇课文,应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知道诗人的创作经历,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文佳句。教学中,我正按预设的教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之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5课。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3.诗文结合,理解诗句大意,感受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体会诗的后两句情景交融、绵绵不绝的意境。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0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  相似文献   

13.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这篇诗话,再现了这首名诗产生的过程,阐释了诗歌的丰富内涵,表达了李盂亲如手足的情谊,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感真挚、意境高远、诗意浓郁的散史。  相似文献   

14.
古诗词除了"意思",当然更讲究"意象"。所谓"意象"是指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情境、格调和境界。《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情浓文美、意境深远,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相似文献   

15.
应邀参加兄弟学校组织的校际互动教研活动,我被安排在上午第一节先上,上了《黄鹤楼送别》(苏教版第9册25课)一课,这是一篇文包诗,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交融。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词语,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相似文献   

17.
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是“文包诗”形式的课文,在想象中叙述了年轻时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吟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情景。在阅读与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执教此课应把准两位诗人辞别的“脉”。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理解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发现诗文对应关系,把诗句与对应的句段联系起来,理解诗句大意。3.感受诗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受到珍惜友情的感染与教育,积累送别诗句。  相似文献   

19.
《黄鹤楼送别》一课属于“文包诗”。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引出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本篇课文,应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知道诗人的创作经历,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文佳句。[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在市级青年教师展示课上,我曾听一位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别》。这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文包诗,讲述名人李白在名楼(黄鹤楼)送名士(孟浩然)赴名城(扬州)时的情景,即李白创作《送孟浩然之广陵》时的背景。全文体现了朋友间的深厚友谊与分别时依依惜别之情。距下课还有几分钟,学生已在教者的组织和引导下,理解了全文,并能当堂背诵古诗了。从教学任务完成效果的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