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国联邦政府于2014年9月推出《新的高技术战略——创新为德国》,旨在把德国建设为世界领先的创新国家。如今德国高技术战略发展成为全面的跨部门创新战略,纳入了新主题,推出了新举措,并仰赖更广的创新理念: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而且还包括社会创新。一、新时代新的创新政策德国从经济和技术上均有能力成为全球的创新领先者,但是全球竞争日益加剧。随着产业链愈加复杂、愈加国际化,今天的企业在选择研究和生产基地时比以往更灵活。与此同时,创造符合  相似文献   

2.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应当凶地制宜,选择适合城市发展的刨新战略路径.发展集群式创新网络,已成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上海市为例,结合上海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特征,构建了基于产学研相结合的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的集群式创新网络,并从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配套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中介机构应当扮演的创新角色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对德国高技术战略进行了回顾和展望。该战略被认为是促进研究与创新的典范,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促进对话、明确愿景与任务、汇聚人才等方面具有全局性的思考。一,德国高技术战略成为成功模式。德国高技术战略集中了德国最重要的创新活动,其终极目标只有一个:加强德国的创新力。创新力是拥有新思想并在生产和服务中将其实现的能力。无论是过去印刷、汽车和青霉素的发明,还是今天可持续汽车、数字出版和个体化医疗的发展,这些大大小小的创新都在为人类的幸福而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4.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是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是理解创新演进系统化的重要方法。根据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特征可将发达国家的创新体系分为三种类型: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调节型;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以德国为代表的官、产、学、研一体化类型。本文重点分析了美国、日本、德国三国的创新体系、创新政策、创新战略,研究其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的路径和特征,为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实际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琦 《学会》2012,(4):39-43
发展社会组织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的重要一环。我国现行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业已成为制约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制度性因素之一。该文通过对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的介绍与分析,认为从双重管理体制过渡到一元登记管理模式将是今后我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降低登记注册的门槛和严格税收优惠的审查是改革的重点和关键。  相似文献   

6.
我们正处在信息化社会。以电脑应用为标志的信息化手段,将从根本上解决人的智力延伸和创造力开发问题。人们可以从那些电脑可取代的重复性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创造活动,使每个头脑正常的人经过努力都能成为创造者,使社会成为充满创造生机的社会,使时代成为创造的时代。本文将探讨狭义信息化的内容和思维方式的创新。信息化的内容信息化是以信息为中心,以电脑发展为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飞速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可概括为以下若干方面的内容:1.信息处理技术的村型化、高速化、多媒体化、低价化、虚拟化。德国…  相似文献   

7.
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考察科学史与社会、政治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德国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历史上,德国曹一度成为世界的“科学中心”。许多适应环境变化的制度创新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创建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传统、建立专门从事研究的机构、首创同行评议制度、到采纳“大科学”研究模式等等,无不渗透着科学决策者的深谋远虑和良苦用心。本文从德国近两百年的科学发展史中,抽取出几个片段,试图说明制度创新在德国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它们是如何与各种内外因素纠缠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8.
近十几年来,创新集群一直是学界和政府部门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也日益成为决策者所亲睐的创新政策工具之一。世界各国政府部门纷纷将培育和发展创新集群作为增强国家创新竞争力和保障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政策选择。在德国创新集群作为创新活动的重要组织模式被着力推广。本文基于创新集群的视角,聚焦德国风力发电技术创新活动的空间演化过程,并探讨其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方英  谢建社 《学会》2012,(3):9-13
对残疾人联合会(残联)与残疾人社会组织的关系重新定位,将为残联的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契机,也将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开拓更大的社会空间。在新时期,残联将社会组织当作合作伙伴,为后者的发展提供资金、人才、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是残联社会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和增长点。  相似文献   

10.
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创新力量是其全球竞争能力的标志,也是保障其公民自由、健康和生活富裕的基础。所以,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是德国政府科技政策的重要目标。在国际比较中,尽管德国占据着比较满意的地位,但是,当务之急仍然是使德国的竞争力和创新力至少与其国际竞争对手保持同步增长。所以,加入联盟的科学组织,包括德国研究联合会(DFG)、马普学会、弗朗霍夫协会、赫尔姆霍茨德国研究中心联合会、莱布尼茨科学联  相似文献   

11.
德国作为全球创新领先国家,从普鲁士开始统一进程,到经历一战二战再统一,最终实现经济腾飞和政治科技稳定发展,创新驱动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成效十分显著。本文对德国科技发展轨迹及战略主线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创新战略的具体实施情况,最后形成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10月,河北省保定市被中国科协确定为全国首个创新驱动示范市,保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站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依托中国科协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平台,把保定发展的战略基点放在创新驱动上。两年半来,创新驱动示范市建设给保定带来巨大推动作用,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对接已经步入深水区,与全国学会的合作正在向  相似文献   

13.
国际科技合作是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但中国在国际科技合作中还面临许多问题,未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德国通过国际科技合作,有效整合国外优质创新资源,极大提升了自身的创新效益和效率,其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借鉴。经过研究德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组织架构、内容形式、开放程度和资助方式,德国围绕其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为合作对象量身打造合作计划、充分利用全球智力资源和重视国际科技合作成果的产业化等相关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相似文献   

14.
德国是世界创新大国之一,已在各项高科技战略的创新政策引导下形成了由联邦政府部门、学术协会、高等教育机构、产业组织及中介部门等共同参与合作的多元化国家创新系统。德国科学委员会对科研机构绩效评价制定了总体框架,四大研究机构则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其下研究所进行有针对性的同行评价。而对国家创新系统的评价则有不同机构发布的创新能力报告,每个指标体系都对德国总体、各地方以及世界主要国家的创新能力做出分析,已达到为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的目的。本文认为,应根据评价对象设定评价方法,提升评价结果的国际性与综合性;兼顾评价成本与评价质量,促进评价的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将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组织部门纳入国家创新系统中,形成联动的创新体系,使科技评价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辅助性与常规性事项。  相似文献   

15.
王秀丽 《现代情报》2010,30(12):7-10
创新型国家建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知识信息服务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其作用也不断的得到认识。伴随国家创新的发展,不断对知识信息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适应外在环境,调整内部矛盾的关键就是知识信息服务的转型,本文指出了知识信息服务的转型方向,并从政府、市场、技术、人才、管理和法律等几方面给出了转型实现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丁魁礼  钟书华 《科学学研究》2013,31(12):1899-1906
 作为简化的创新系统,创新集群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组织和制度等创新要素的互动和协同。现有研究主要关注技术要素,忽略了社会理念、社会知识、文化遗产等宏观意义上的知识范畴,对于组织要素的考察也不够充分,因此,本文讨论和研究了创新集群中知识、组织和制度的共生演化,基于技术史的视域,采用复制法制,通过美国硅谷、德国合成染料创新集群两个典型创新集群的发展历程,识别和描绘了创新集群中知识、组织和制度共生演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德国提出的科研创新体系新概念不仅包括科研开发工作,而且还包括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的增值过程、科技成果和科技知识的传播以及人力资源的教育与培训。这一概念的提出和实施无疑有助于德国更好地将企业界、科研界和教育界的力量更有效地组织起来,以科研密集型商品占领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8.
一、新时代新的创新政策 德国从经济和技术上均有能力成为全球的创新领先者,但是全球竞争日益加剧.随着产业链愈加复杂、愈加国际化,今天的企业在选择研究和生产基地时比以往更灵活.与此同时,创造符合地区需求的创新越来越重要.对德国更加重要的是,为经济增长和繁荣而促进知识进步,迅速传播并应用新知识.  相似文献   

19.
《预测》1984,(Z2)
1、法国科学政策的新战略法国在国家科学政策方面的新战略(1980—1990)的宗旨是:使科学研究同社会性  相似文献   

20.
开放共享是大科学装置管理的世界性问题。德国国内大科学装置的开放管理借由评估体系、与企业合作研究的创新文化、与高校合作的科教协同推动实现,同时还在与外部资源开展大科学装置跨国合作时注重面向世界的开放共享。对照中国大科学装置开放管理现状,德国经验为中国大科学装置管理提供了完善开放共享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推动科教协同发展、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