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4篇
科学研究   5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一、案例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中学的政治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教学效果仍很难令人满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中学政治教师还是改变不了以自己为中心,"一言堂"的教学习惯,教学过程还是忽视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之间仍然是"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问你答"的关系,致使课堂气氛沉闷,政治教学枯燥无味的问题仍未能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2.
教育应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必须切实将"创新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平常的教学中真正重视学  相似文献   
3.
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生升入初中以后一时间难以快速理解抽象的知识点,影响到学生初中数学学习的质量。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教师应注重做好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工作,在进行教学工作时,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促使全体学生高效学习数学知识。同时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在升入初中后其也能够灵活运用学习方法学习初中数学知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宁淼  邹秀萍 《科研管理》2009,30(6):153-162
摘要: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中国农业科技发展需实施五大战略,加强四个领域的技术攻关。具体来说:实施紧缺资源替代战略,加强克服农业资源短缺的技术攻关;实施高技术战略,加强克服经验农业不稳定性的技术攻关;实施常规技术升级战略与领域扩张战略,加强克服农业效率、效益低下的技术攻关;实施生态安全战略,加强克服农业不安全性的技术攻关。上述四个方面共同构筑起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论文阐述了四大技术支撑领域所涵盖的关键技术,并认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应注重关键技术的集成与组装配套。  相似文献   
5.
澜沧江流域民族众多,民族生态文化绚烂多姿,同时生态脆弱,研究其生态景观与生态文化的关系对于科学认识人地关系、充分发挥民族生态文化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澜沧江流域选取藏、傈僳、白和傣等4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利用民族分布和2000年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从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景观破碎性等方面分析不同民族生态景观特征;利用1980-2005年1∶25万土地覆被数据,分析各民族生态景观动态变化,并就生态文化对生态景观的作用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①澜沧江流域不同民族的生态景观具有明显差异。上游的藏族以草地景观为主、草地放牧业为主要生计方式。中游的傈僳族林地优势度大,农林牧兼营、以山地旱作农业为主。而下游的白族和傣族以农田景观为主,水田稻作发达;②澜沧江流域的民族生态文化通过其特定的生态观、生产生活方式、乡土生态保护机制等对生态保护产生了重要作用;③近几十年来,除产业发展、城镇化对生态景观产生了明显压力外,民族传统文化日渐淡薄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对生态景观的保护作用。今后,要将民族生态文化的传承创新置于关乎民族聚居区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予以扶持。  相似文献   
6.
近十几年来,创新集群一直是学界和政府部门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也日益成为决策者所亲睐的创新政策工具之一。世界各国政府部门纷纷将培育和发展创新集群作为增强国家创新竞争力和保障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政策选择。在德国创新集群作为创新活动的重要组织模式被着力推广。本文基于创新集群的视角,聚焦德国风力发电技术创新活动的空间演化过程,并探讨其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教育应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必须切实将“创新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平常的教学中真正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就此谈一点自己的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及其关键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水土资源短缺、自然灾害与病虫害频发、生产力低下、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等突出问题,这不仅降低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对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构成威胁.基于此,本文着重探讨中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科技支撑及其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澜沧江流域民族聚居区生态景观及生态文化的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澜沧江流域民族众多,民族生态文化绚烂多姿,同时生态脆弱,研究其生态景观与生态文化的关系对于科学认识人地关系、充分发挥民族生态文化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澜沧江流域选取藏、傈僳、白和傣等4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利用民族分布和2000年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从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景观破碎性等方面分析不同民族生态景观特征;利用1980-2005年1∶25万土地覆被数据,分析各民族生态景观动态变化,并就生态文化对生态景观的作用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①澜沧江流域不同民族的生态景观具有明显差异。上游的藏族以草地景观为主、草地放牧业为主要生计方式。中游的傈僳族林地优势度大,农林牧兼营、以山地旱作农业为主。而下游的白族和傣族以农田景观为主,水田稻作发达;②澜沧江流域的民族生态文化通过其特定的生态观、生产生活方式、乡土生态保护机制等对生态保护产生了重要作用;③近几十年来,除产业发展、城镇化对生态景观产生了明显压力外,民族传统文化日渐淡薄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对生态景观的保护作用。今后,要将民族生态文化的传承创新置于关乎民族聚居区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予以扶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