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今天的读来说,王小妮是个并不陌生的名字,早在朦胧诗创作的繁荣时代,王小妮就以她接近口语式的平白无华的诗作,像一朵“清癯灵动”的小花,在现代诗的坛上,开得分外显眼。然而,就在她写诗声名日隆,完全有希望沿着一条平坦大道去取诗人桂冠的时候,她开始更多地转向了散随笔的写作。在上个世纪散泛滥的90年代,在充斥着“油腻腻地磨擦着生存皮肤”的平庸之作的坛上,王小妮以她“超度万物,俯看人生的灵气与磁性”,以她对于这个世界的诗意的体味,  相似文献   

2.
网络架起"幸福"之桥幸福村学区地处北京市朝阳区,包括11所学校。近日,记者走进了幸福村学区,采访了主管德育工作的田光华副校长。田光华介绍说,从2009年起,她就开始在中国教师研修网、网易、新浪等网站写博客。这一开始,就没有间断,几乎每天都有记录。她用博客记录着生活感悟,工作进展,更记录着开展学生生涯教育的  相似文献   

3.
颜菁 《大学生》2012,(19):56-58
王小妮从来没预想过自己会在一所海岛大学当老师。大学时代的她是个不怎么亲近老师的学生,遇到不喜欢的科目就毫不犹豫地逃课。做了母亲,对儿子从小到大的老师,她也一直保持着敬而远之的距离。虽然她也曾有感而发,以一篇《把孩子交出去》表达自己对教育的一些思索,不过,孩子转眼成人,她和老师、教育,似乎再也不会有瓜葛。  相似文献   

4.
<正>《上课记》是诗人王小妮写的一本"教后感"结集,它记录了来自城市、更来自农村的"90后"一代大学生彷徨、躁动又不失纯真的日常生活和思考。其中不仅收录了2006年至2010年这五年间,王小妮在海南大学人文学院开设影视写作课程期间的教学笔记,还摘选了部分学生作业和邮件。王小妮用冷静清醒的笔墨淡淡勾勒了与学生互动的点滴小事,文字非常平实,也没有刻意制造引人同情或者滴  相似文献   

5.
张丽钧 《新读写》2013,(1):51-52
王小妮在《上课记》中讲了这样一个课例:她带着学影视编导的学生们欣赏凡·高的油画《午休》——一对青年男女,倚着麦垛睡着了,王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在这个画面的基础上扩展出一个小片段,题目叫《午休·突然》,写一个突发事件的降临。同学们请求用表演的形式完成作业,王老师答应了。几天后,八个小组分别呈上了他们的“作业”。  相似文献   

6.
自从王小妮90年代中期写出"重新做一个诗人"一诗之后,她的诗的确越来越独具个性,难以被一般的"女性诗歌"这样的范畴所包含。论文通过对王小妮近几年诗歌的细读,去发现诗人独特的语汇系统,她的词汇表和修辞方式,她在个人生活的细微之处所捕捉到的意义指向,即一种女性话语所具有的社会批评意义,揭示她诗歌的内在含义:她通过自己的诗所构建的具有女性主义诗学意味的话语,解构着这个时代占据支配地位的技术的和男性话语的"象征秩序"。  相似文献   

7.
Chapter1 白骨照片邵浅浅一向是个外表温柔,内心坚强的女生。最重要的是,她的性格和爱好,使得她在别人的眼睛里面,简直就像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物。虽然只是一个大三的学生,但是从读高中开始,胆大心细的邵浅浅就开始她“云游四方”的旅行计划了。她最大的理想,就是收集天下的民俗风情,记录天下的奇异故事。  相似文献   

8.
她用一双眼睛读着学生,学生用几十双眼睛也在读着她。与其说她在训导着学生,不如说她在表述着自己,学生从她的话语中,可以清清楚楚感知她。离得近,看得多,几年过去了,学生的形象都已分明,她在学生心目中也有了一个公正而完整的形象,这是平  相似文献   

9.
桌式足球这项运动与福前实验小学结缘已经有四五个年从开始接触时的跌跌撞撞到现在在国际舞台展露头角,记录着福前实小人的不断进取。参加这项运动的目的,是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运动本身。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学校将桌式足球课程作为撬动学生各方面发展的杠杆,通过与国家课程相结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0.
刘茜 《湖南教育》2014,(4):20-22
正2013年7月6日下午,舒晚秀走在长沙的人流中。烈日炎炎,身穿一条蓝色碎花连衣裙的她,看到一些面善的人,都会走上前去拉着别人交谈。在熙来攘往的马路上,十个从舒晚秀身边走过的人,九个对她避而远之,生怕惹上什么麻烦。从2013年6月份开始,舒晚秀每日奔走,做的事情就是向陌生人募捐,为了给因烫伤而影响正常发育的一名学生筹集治疗费。她的短碎发和着汗水一丛一缕地披散开来。认识她的人说,她就像一条"章鱼",触动着人们的良  相似文献   

11.
<正>细数着一个个琐碎又明亮的日子,中国语文·教改博物馆终于在2023年11月17日这一天揭开了她神奇的面纱。说她神奇是因为她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建成的,又似乎是积攒了好多年终于在世人面前展露她多姿的容颜。从去年仲秋时节萌芽,到如今一座气势恢宏的博物馆矗立在我们面前,用时仅一年零两个月。从见到她第一面开始,我觉得和她已经相识多年。从1904年癸卯学制,到2023年的癸卯兔年,时光里的各种巧合令人心驰神往。  相似文献   

12.
礼让与谦让     
赵小刚和王小妮从幼儿园就开始同班,读小学后又一直同桌。今天,两人都嘟着嘴来到了胖叔叔茶座。(王)今天喝茶,你买单!(赵)凭什么凭什么?什么事都要我让着你!(王)哼,我要是男孩,我也让着你!小刚呀,又惹到小妮啦?(赵)今天骑自行车上学,  相似文献   

13.
当一名教师是李金莲从小就开始做的梦。不知不觉,从梦想到现实,她已在三尺讲台耕耘了三十多个春秋。三十多年来,她把自己的青春和满腔热情倾注在教育事业中,倾注在每一个学生身上。李金莲老师一直奋战在农村教育的岗位上,她担任英语教师兼班主任,先后获得各种荣誉几十项,特别是她辅导学生参加全国英语奥赛,获得四个国家级奖,其中一人获全国一等奖。成功来之不易,她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艰辛:母亲去世,她未能见上最后一面;家访途中自己又被摔成重度脑震荡,给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深深的痛苦……然而,她对这一切无怨无悔,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一个平凡教师不平凡的生活……“对李金莲老师来说,学生就是她的全部,甚至是她的生命。”这句话是老师们对她的中肯评价。确实,李金莲老师深爱教育事业,从走上讲台起,在她心中,牵挂得最多的是教育,是学生。参加工作以来,她勇挑工作重担,特别是从1986年到1997年在恩口煤矿子弟学校工作期间,她一直担任班主任,教初三英语。1998年,恩口煤矿倒闭,恩口煤矿子校划归地方,她继续挑起工作重担,不久,她又被调到现在的杉山中学,无论到哪里,她对学生依然倾注着她所有的热情。2003年6月的一个下午,她班有两个...  相似文献   

14.
张婷 《大学生》2014,(11):61-61
想象一下,你如何把一个腹中胎儿变成知名小说家。事情可能会从两个知识分子的结合开始发展,他们在重点大学里开始交往,步入婚姻殿堂。接下来如果足够幸运的话,孩子在两岁时开始阅读。你用西方文学经典滋养她,从莎士比亚、洛克到海明威。也许到了七岁,她就可以为自己之前阅读并喜欢的故事设计情节、背景和人物,开始学着写作。  相似文献   

15.
五月,一个从头到尾都与欢乐为伴的季节。从“五一”长假到“五四”青年节到“母亲”节到“六一”儿童节,哪一个节日不洋溢着欢声笑语。然而,在这样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的心情却有着些许沉重,因为当我们筹划着“母亲”节送给母亲什么礼物的时候,我想起了一位母亲,一位老师,她叫殷雪梅。2005年4月3日,江苏省金坛市城南小学殷雪梅老师为了保护几个学生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了飞奔而来的汽车,从虎口中夺下了六七名小朋友的生命,而她自己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平时,经常带领学生做老鹰捉小鸡的她,留在人间的最后一个姿势恰恰是游戏中母鸡保护…  相似文献   

16.
秀兰·邓波儿从4岁开始走上银幕,一举成为美国轰动一时的超级童星。到12岁时,她已经出演过42部长短电影。其中1935年因在《一天晚上发生的》影片中的成功表演,年仅7岁的秀兰·邓波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童星。从1935年到1938年,她连续四年保持美国票房最高记录,从而拯救了当时濒临破产的二十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  相似文献   

17.
清华大学冒出了一个"神"一样的人物。她是马冬晗。网上,流传着她申请清华特等奖学金时的答辩视频,视频展示了马冬晗的大学事迹和成绩。从学习到活动,从活动到社会实践等各方面,她都异常出色。其中,有两个画面尤其引人注目。一个是马冬晗大学四年的学习计划表。一张A4的表格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她的计划,表格的空白处写满了她的"人生规划",表格内,周一至周日的学习安排得满满当当。六时起床,四十分钟后开始  相似文献   

18.
1992年8月,一个女婴出生了,她的父母给她取名为佩吉。她是一个漂亮的小孩,长着一双褐色的大眼睛。在佩吉一周岁的时候,有一次,她爬到我的膝头上来,从那时开始,我的心就永远地被她占据了。1995年3月,我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是佩吉的母亲。她慌乱地告诉我,佩吉被诊断患了癌症,他们正带着她到洛杉矶的儿童医院去就诊。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消息也越来越残酷。我  相似文献   

19.
在一个桃李春风、柳絮满天飞的季节里,一个弱小的婴孩呱呱坠地。她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这个陌生的世界。在一双双充满爱意的眼睛的关注下,她开始茁壮成长。她开始学习,在家人悉心教导下,她开始经历一个由浅显到深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学习过程,而这其中,包含了欣喜和欢笑,泪水和伤痛,又包含了多少承载着绵绵爱意的似水流年!  相似文献   

20.
跛脚的天使     
1987年,当我刚从大学毕业,分配到一个乡村中学教书的时候,我还是个扎着马尾辫的大丫头。那是所地道的乡村中学。树绿,水清,真正是朝闻鸡鸣,暮见炊烟。我就在那儿开始了教书生涯。我永远记得最初的学生们,说不清是我教给他们的多,还是他们给我的多。当时我担任初一(2)班班主任。一开学,我让他们作自我介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有着大而黑的眼睛、圆圆脸蛋的漂亮女孩。她用当地方言告诉我,她叫李兰斤。我后来知道,最后一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