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物馆在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着重思考历史类、艺术类和综合性博物馆的展示功能在这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探讨展品如何与传统手工艺相结合进行展示,分析传统手工艺展示有助于博物馆体现自身特色,实现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地区文化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随着传统文化空间被改造,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社区博物馆因其强调对社区自然、人文环境的整体、活态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不谋而合,是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值得尝试的新途径。但由于我国社区博物馆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社区博物馆的认识存在偏差,在管理理念、运营模式、商业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陷入误区。积极探索社区博物馆建设与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以整体性、原真性、活态性、公开性原则建设社区博物馆,对于保护和传承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城市文化根脉、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语境下,作为传承人类文化记忆与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公共机构,现代博物馆所具有的内涵与作用已远远超越其最初成立时单一的收藏与展示功能,呈现出多维度的发展态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理应成为当下博物馆建设的重要构成,这既是当代博物馆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也是博物馆建设的文化自觉。本文试图探讨博物馆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实现方式,以期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更好地践行自己的文化担当。  相似文献   

4.
社会生态的巨大变化,使传统戏剧遭遇到空前严重的生存危机。在"非遗"保护的宽广视野中,博物馆不可避免地加入到传统戏剧保护的行列,并渐或有中心化发展之势。博物馆静态性"展览"传统与戏剧灵动性"演出"本质,在博物馆的特殊空间语境中汇合,传统戏剧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双向保护与传承在展演结合中得以初步实现。由此,博物馆范式成为了传统戏剧,甚至是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中最具文化原味与实践价值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南京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案例,从话语研究的视角阐释了综合性博物馆非遗活态展的策展理念,并探讨了非遗活态展对综合性博物馆打造多元文化空间的促进作用。该馆在策展过程中,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活态保护"的非遗保护原则,开展"活态展"的创造性展陈实践,试图贯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构的非遗话语体系和我国传统文化语境对非遗项目的文化阐释;化解了传统博物馆以专家为主导的策展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活态叙事之间的矛盾;加强了社群和非遗传承人之间的关联;形成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综合性博物馆中的互补,助推了综合性博物馆朝着"全遗产观"下的现代博物馆转型,打造与区域、社群深度互动的文化传承空间。  相似文献   

6.
韩国博物馆虽然在总量上并不多,但在特色建设方面,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递方面都有着非常独到的地方,主要表现为博物馆充分发挥其社会职能,在保存和宣扬传统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加强投入和引导,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博物馆以社会责任为己任,以社会效益求经济效益;立足未来,注重儿童教育等几个方面。研究和探讨韩国博物馆的特色与实现社会职能的方式、方法,对于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探索博物馆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研究者及传播者,博物馆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数智技术的变革发展推动了博物馆的转型升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技术中介的时空互嵌与关系整合已成为数字智能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本研究以关系时空为切入点,探讨数智活化文化遗产的义理通路,阐释传统文化与数字科技相互赋能的关键,挖掘数字化重连在文博转型中的价值内核,并对“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数智实践路径展开详细探讨。本研究试图勾勒出数字技术环境下博物馆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传播的图景,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建设性思路。  相似文献   

8.
由于种种原因,众多县级博物馆在藏品征集与保护的资金、人才、思想观念、方法论上都存在着不足。新时期县级博物馆应该在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完善藏品征集与保护资金运行机制三个方面入手,提升藏品征集与保护的水平,创新藏品征集与保护的观念,转变藏品征集与保护的方式,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从徽州三雕博物馆的档案价值研究出发,分别从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教育价值等方面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精华,激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徽州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0.
国家提出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博物馆每天都在产生大量数据,是文化共享的窗口之一。面对博物馆大数据时代,如何做好文化传承和创新是摆在博物馆人面前的课题。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核心是传统文化,要在扎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启创新模式,才能更好的守护传统文化并让它充满生机和活力。不过目前大数据发展还不成熟,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和文化创新尚存在磨合。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简称"非遗档案")形成于非遗保护和非遗传承活动中,是非遗项目、非遗保护及传承活动的原始性记录,其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社会实践的深入,及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博物馆的藏品不再仅限于文物、标本,而是扩展为包括记录藏品信息的档案资料.博物馆在致力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建立了比较系统规范的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但对于尚处起步阶段且各方面条件还不完备的非遗博物馆来说,非遗档案建设在指导思想、工作理念、技术方法等方面仍须努力探索和创新,如此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博物馆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23,(6):F0004-F0004
新闻记录时代,报纸定格历史。四川报业博物馆是依托新闻类文物和文献资料,收藏、研究、展示、阐释能够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专业机构。为了进步丰富藏品,珍藏集体记忆,传承文化基因,彰显文化自信,更好地收藏、保护传媒文物,全面展示报业嬗变历程,见证风云激荡的时代变迁特别是四川发展,四川报业博物馆特向社会各界征集传媒相关藏品。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23,(5):F0004-F0004
新闻记录时代,报纸定格历史。四川报业博物馆是依托新闻类文物和文献资料,收藏、研究、展示、阐释能够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专业机构。为了进一步丰富藏品,珍藏集体记忆,传承文化基因,彰显文化自信,更好地收藏、保护传媒文物,全面展示报业嬗变历程,见证风云激荡的时代变迁特别是四川发展,四川报业博物馆特向社会各界征集传媒相关藏品。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博物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流行和重视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我国还是近几年的事,文化部启动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最近公布“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等行动反映了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决心以及我国开展这项工作的成绩。但客观地说,目前这项工作在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保护什么,如何保护并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特别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如何发挥遗产保护界唯一的永久机构——博物馆的作用,似乎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这不能不令人担忧。作为以收藏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为己任的民族类博物馆,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做出了不小的成绩,但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原因,在博物馆界过去一直处于边缘化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行动,给民族类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民族博物馆界应抓住这大好时机,丰富完善民族博物馆学理论并付诸于实践,大力发展民族博物馆事业,为保护传承我国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文化生态保护的关键在于对传统文化空间与文化传承主体的有效保护。针对广东省最主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连南瑶族聚居区在现代化进程中民族特色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应当按全面整体保护、特色村寨保护与遗址保护三类标准对连南排瑶传统文化空间予以分类保护,并建立涵盖瑶族民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组织机构在内的文化传承主体保护机制,唤醒作为文化传承主体的瑶族民众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其在传统人文土壤里继续生长,使保护工程融入民众日常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6.
要:博物馆开展文化产业活动,就是要发现和运用新的模式,去更好地保护传承民族传统优秀文化。通过与高校合作组建产学研基地,配合协作,进行课题研究,举办民族文化创意作品设计赛会和展会,以及举办学生作品展等活动,促进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促进民族文化内涵和元素的开发利用,支持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扩大高校在社会上的美誉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产学研合作共建,有理由成为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的现状与特点,分析了影响图书馆在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中功能定位的因素,并对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中图书馆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思考,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瞩目成就,正在迈上新的台阶。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贯穿遗产认定、保护和传承的始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来自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保护非遗,最根本的是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传承人的传承和实践能力,直接关系非遗在环境变化中的可持续发展。学术研究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非遗传承和发展水平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9.
刘玲 《传媒》2021,(11):78-8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相遇,新技术深入影响传统文化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生趣和新生命.本文以国家典籍博物馆馆藏甲骨文为契入点,紧密结合数字时代特点,探索甲骨文IP"数字化创作+云推广"设计开发与推广模式,创新专题博物馆馆藏经典藏品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面对全球物质和精神产品大流动大碰撞的历史大势,加强对外传播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方式。贵州民族文化网上博物馆凭借互联网技术,收集、整合与展示贵州独特的文化生态、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与国内外文博、传媒机构进行交互式信息共享和资源开发,创建全新的文化传承、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式,为民族文化保护与研究打造了一个海量存储的信息资料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