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众调查研究的内容是由各博物馆为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博物馆观众调查研究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观众类型—特征研究;观众行为—心理研究;观众活动—反应研究.一、观众类型研究观众分类是博物馆认识自己服务对象,确定和调整自己活动内容以及判断自己工作效益的基础性工作.因为博物馆观众并不是  相似文献   

2.
本文借鉴传播学理论和国外有关博物馆观众研究的成果,以博物馆观众对博物馆的"使用与满足"(uses and gratifications)为中心,将博物馆观众的参观过程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研究和探讨各阶段中影响观众满足类型和满足程度的各种因素,并指出观众使用博物馆的能力、动机、心理预期等各不相同,参观博物馆的具体过程、行为等也存在较大差异,从博物馆获得的满足也因人而异;观众在接触和使用博物馆的过程中获得的满足既受博物馆方面的因素影响,也受到观众自身面临的社会、个人和心理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观众研究是博物馆实践及博物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中国观众研究的发展历程,一方面有助于理解现阶段国内观众研究实践的发展脉络、现状及趋势,另一方面有助于探索观众研究的学科体系。本文以1984年至2020年2月间在国内公开发表的190篇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将这些成果划分为“观众研究”“观众评估”和“理论方法”三个类别,来阐述国内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发展特征。结果显示,在国内的观众研究发展结构中,“研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评估”上升趋势显著,对“理论方法”的讨论趋于平稳。国内观众研究发展的动力一方面源于内在的学术与实践经验自然累积,另一方面源于外部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施加的强烈催化。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博物馆通过自己各种有针对性的周到服务,使观众从陈列展览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这种有针对性的周到服务,是建立在对观众的正确认识和研究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对观众的认真研究,就不可能对观众形成正确的认识,博物馆也就无法有效地开展工作。为使博物馆工作做到优质服务,这就需要博物馆必须认真地去研究和掌握观众的心理,既要了解一般观众的一般心理,又要了解特殊观众的特殊心理,了解他们在心理需求、参观动机、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的…  相似文献   

5.
博物馆类型研究是分析博物馆特征并区别归类的研究工作。博物馆类型研究有助于对博物馆共性特质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将博物馆置于广泛的知识、社会、文化语境中定义博物馆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从历史发展视角,讨论博物馆类型的发展形成及分类标准,分析博物馆类型的"分类层阶"模式和"网络节点"模式。作者基于"博物馆业务知识框架+观众认知模式"复合标准,讨论了艺术类、自然类、科技类和历史类博物馆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博物馆观众研究的步伐不断加快,这为满足观众需求,实现博物馆的社会职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尤其是在研究方法的探索与运用上。在这一背景下,文章梳理了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条研究路径:定量研究方式和定性研究方式,并尝试提出它们在观众研究中如何运用的设想。同时,观众研究的最新技术如热成像与RFID技术在文中也得到了关注,它们在观众数据收集上实现了创新。然而,对于博物馆观众研究而言,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应是两者并重、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博物馆教育历来就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意识,中国第一座博物馆从诞生起就肩负着"开发民智、救国图强"的使命。如今,博物馆在发展,博物馆教育也在发展,博物馆基本职能之中"社会教育"的重点就是为青少年观众做好参观服务。目前,社会公众早已肯定了博物馆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对于青少年而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的存在以及免费开放的落实更是对他们的德育发展影响深远。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在服务成人观众的同时,也一直在思考和学习如何更好地为青少年观众做好参观服务,并为之而努力。  相似文献   

8.
现代多元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公众需求的不断变迁,使博物馆服务职能日益凸显。2007年,国家文物局在全国博物馆评估中将博物馆公共服务纳入评审内容,与观众服务相关的评估标准也成为指导各级博物馆观众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帮助各个博物馆逐渐建立起完善的公众服务体系。然而,随着博物馆服务工作的发展,评估标准也应随之作出合理调整。相比较而言,以博物馆观众研究为基础,建立在严格的数据分析之上的西方博物馆评估,在评估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上具有可借鉴性。现有的中国博物馆观众服务评估体系以指导性为主,其评估标准在目的性、可比性和系统性方面有待调整。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博物馆是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其作用在于促进大众接受更多的文化熏陶,并且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关于博物馆观众及其行为的研究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点。因为研究博物馆观众行为有利于了解观众的构成,掌握不同观众的参观偏好;并且优化博物馆的陈列和安排,提高观众在博物馆的满意度,从而吸引更多观众参观博物馆。博物馆展览教育工作开展越顺利,我国的博物馆及历史文化事业就会发展越长久。本文以鸦片战争博物馆为例,对博物馆观众行为进行了阐述、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在动机的作用下,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观众参观博物馆也是在参观动机的作用下进行的。参观动机是推动观众进行参观的直接原因,它对参观者的参观行为起到了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的功能,而且它直接影响参观活动的效果,因而研究和分析观众的参观动机,并试图寻求应对性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博物馆而言,宣教和陈列工作对观众的参观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宣教作为博物馆形象的第一窗口,是影响观众参观动机中外部诱因的第一要素,只有明晰观众的参观动机进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才能使宣教工作富有生命力,实现馆方同参观者双赢的目的,进而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群众工作,是博物馆与观众联系的桥梁,被视为博物馆第一线的经常性工作,而对观众的组织与联络,则是群众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就群众工作的任务而论,它是以博物馆的陈列为阵地,通过组织观众,讲解说明或其它宣传方式,向观众进行教育。因此,有效地组织观众在群众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个博物馆是否重视和作好对观众的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欧美博物馆观众人数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如何留住核心观众成为西方博物馆界的当务之急。而我国博物馆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凸显出观众结构问题的隐忧。“经常性观众”成为探讨这些问题的重要基础性概念。为此,我们在界定“经常性观众”概念和爬梳其研究传承的基础上,针对南京博物院、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和钱学森图书馆的来馆观众开展定量研究,围绕经常性观众的构成情况、影响变量以及变量与经常性观众的关系进行频次和交叉分析。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博物馆绝大多数观众是非经常性观众,据此提出针对经常性和非经常性观众的不同策略;主张从内外两方面入手,将非经常性观众变成经常性观众,并以此作为长期目标,促使参观博物馆渐成日常。否则一旦“博物馆热潮”消退,将会不断失去观众,从而对博物馆的未来发展造成灾难性打击。  相似文献   

13.
博物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观众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认识观众成为博物馆工作的必要基础,也是评估优质展览的标准。本文从博物馆观众研究定义的演变、观众分类分层的理论梳理出发,结合互动体验模式及研究方法上的"以观众为中心的评估层级"模式,从行为、知识获得和情感测量三方面对湖州博物馆《吴兴赋》展览进行观众实例研究。同时,在不断演变的观众研究理论上,从行为主义到诠释批判再到后现代主义,我们必须在观众研究过程中更加重视地方、社区及个人体验。  相似文献   

14.
IPOP理论与实践来源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华盛顿史密森尼博物馆的观众调查,包括基础性的观察以及深入访谈,这些数据构成了一个具有长远意义的数据库。此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够更好地服务博物馆观众,即给观众带来高于平均水平的独特、有意义以及值得纪念的博物馆体验。在16年间的无数研究和访谈中,观众对于史密森尼博物馆展览的反应按照他们的原始兴趣可以被分为四个类型:I=观点,P=人,O=物,P=身体。事实证明展览若能引起四类观众的强烈共鸣,那么该展览在观众层面上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5.
博物馆形象即由博物馆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外化于社会和博物馆观众所反映出的总体形象,并可藉此判断博物馆的哲学导向、学术品位、审美文化、价值观念和管理水平的优劣,在博物馆与观众沟通,发挥其社会作用和自身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所谓外在形象,即指博物馆所处外部空间环境的博物馆建筑、藏品、陈列展览设施及进行研究、保护的科研设备和从事社会教育活动的场所等以物为核心的硬件基础设施。所谓博物馆内在形象是相对于博物馆的外部形象而言,并与之相联系的博物馆服务意识、科学研究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服务于社会的精神文明形象…  相似文献   

16.
作为社会"子场域"之一的博物馆,是一种有着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媒介场域。此场域的活动主体之一——观众,是有意识、有知觉、有精神属性的人,认知是其在博物馆场域中主要行为类型之一。从媒介场域理论角度考察,观众作为在博物馆媒介场域中具有既定位置的存在,其认知行为的发生除了内在的认知语境作为先天图式发挥作用外,还受制于外在的博物馆媒介场域规训以及中介于观众内在与场域之间的惯习。  相似文献   

17.
正确地研究和认识博物馆观众是有效地开展博物馆工作的基础。 众所周知,博物馆观众是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但是,长时间以来,由于受传统博物馆观念的影响,重“物”轻“人”的倾向一直相当普遍地存在着。这种倾向反映在博物馆学研究当中,就是对于博物馆观众的研究和认识远不及对博物馆实物资料的研究和认识。正是由于对博物馆观众缺乏应有的研究和正确的认识,因而导致了博物馆工作常常陷入一种低效、盲目、缺乏  相似文献   

18.
提要:本文以美国博物馆观众研究方法为依据,阐述博物馆观众评估的基本方法、原则及科学理论,并试图针对原创性展览构建起以观众评估为导向的指标体系框架。同时论及观众评估在博物馆展览策划业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博物馆展览公共参与机制的建立。关键词:博物馆观众研究;展览评估;指标体系;原创性临时展览  相似文献   

19.
袁文祥 《新闻传播》2006,(8):56-56,68
现在许多的博物馆正在慢慢地失去观众,尤其是历史类博物馆,不管规模、名声大小,很多都是门庭冷落,观众稀少。这就给博物馆的陈列设计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怎样来吸引观众,怎样把观众引进博物馆来?只有处理好这问题,才能把观众重新吸引进博物馆,使博物馆充分发挥社会教化功能,充分显示出博物馆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职能和组织目标。如何衡量、监控和提高博物馆观众服务水平,逐渐成为博物馆经营管理者所关注的焦点。已有的关于博物馆观众服务的文献多为理论或定性研究。此研究从观众对博物馆服务的期望和评价入手,以服务质量理论和满意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观众服务满意度调研,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探讨观众服务满意度的内在影响因素及它们的量化关系,并建设性地提出博物馆观众服务满意度测评量表,为博物馆观众服务水平的衡量提供模型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