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中国人的“油水”过量了 这是常见的镜头:三五好友围着沸腾的火锅大快朵颐.厚厚的一层油浮在上面——“真香”!  相似文献   

2.
当前,新闻工作作风主要该抓什么? 实践告诉我们,以记者工作而论,关键是要沉到“深水”中去,着重克服采访“浮在上面”的轻飘作风。 (一)  相似文献   

3.
江行的晨暮     
朱湘 《出版参考》2014,(8):15-15
美在任何的地方,即使是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 等船,在划子上,在暮秋夜里九点钟的时候,有一点冷的风。天与江,都暗了;不过仔细地看去,江水还浮着黄色。中间所横着的一条深黑,那是江的南岸。  相似文献   

4.
新闻媒体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目前,很多新闻媒体都存在着会议新闻多、领导人活动报道多,报道基层少、报道人民群众的活动少;报道领导新闻视角多,群众新闻视角少;新闻工作浮在上面多,真正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少,了解民心、民意、民情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方延安  王涌 《视听纵横》2004,(1):106-107
我们以往的新闻宣传工作或多或少地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会议新闻多,报道基层少;报道领导视角新闻多,群众新闻视角少;新闻工作浮在上面多,真正深入实际、深人群众少;说教性的报道多,表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报道少。  相似文献   

6.
虽然电视新闻的贴近性一再被提到战略的高度,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浮在上面搞报道。电视新闻节目中较多报道会议新闻,把新闻的指导性当做指挥权,硬性说教,对受众指手划脚,新闻只有宣传味,缺少新闻味,很难贴近;二,报道群众生活的社会新闻虽有所增加但缺少吸引人的情节和感动人的细节,感染力和冲击力不够;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报社记者中流传着一种说法,就是浮在上面写新闻,写得再多,别人也难肯定你采访写作的真本事有多大,只有去到地、州驻站,新闻写得又多又好,别人才会打心眼里佩服你:真行! 我自1989年以来曾在阿克苏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驻站,先后历时一年半,都是单兵作战,既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喜悦。我切身感受到,记者驻站采访的思维取向和在上面采访(指在编辑部跑会议、跑厅局和找准典型临时扎到基层采访)的思维取向确实有很大差异。驻站记者能否达到满目新闻,有写不完的东西这样一种佳境,有赖于是否  相似文献   

8.
从中央到地方,全国各级报社的总编辑、副总编辑,大多数都是记者、编辑出身,他们在担任报社领导职务以前,都曾经动手采写、编辑过大量的稿件,一些人的成名之作或者影响较大的作品,大都产生于这个时期。 但是,自从担任总编辑、副总编辑以后,由于工作需要,这些同志下基层调查研究少了,浮在上面的时间多了,  相似文献   

9.
朱立 《新闻窗》2005,(2):55-55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是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地市党报新闻工作者必须长期坚持的“必修课”和基本功。可是我们总有极少数新闻工作者长期“浮”在上面,只热衷于搞会议报道、材料报道。这不但有悖于新闻“三贴近”原则,而且严重制约了地市党报的报道面。群众对这种“文件味”十足的报纸,读之如同嚼蜡,焉有不反感之理!  相似文献   

10.
国内新闻界     
近几年来,北京日报社年轻同志增加较多,给编辑部带来了朝气与活力,但是也出现一些新问题:反映在思想上,是对党报的性质、任务了解少;反映在作风上,是浮在上面跑会议多、深入基层一线少;反映在版面上,是新闻少、旧闻多,报道一般化,错别字和差错在一个时期较多。怎样扭转这种状况?报社编委会确定从抓新闻队伍入手,着眼于培养跨世纪的的新闻队伍。今年来,通过“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了改变记者长期坐机关、跑会议、浮在上面的采访作风,让更多的青年人去接触社会,熟悉农民群众,丰富社会知识,培育对劳动人民的感情,采制出一批较深刻、生动地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稿件,以提高广播宣传质量,宝鸡电台从今年三月一日起,组织记者分批下农村徒步采访。实践证明,深入农村徒步采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们的新闻队伍中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一部分记者缺乏写好稿,出精品的意识和工作状态,感到没有什么压力,不肯铺下身子,扎扎实实地采访、写稿,而是浮在上面看材料、听汇报,结果写出的稿件平平淡淡,没有棱角,没有特点,成不了精品也获不了奖。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我们的记者队伍建设和业务建设。从提高队伍素质和宣传报道质量的角度出发,目前我们有必要呼吁:记者要有一点压力,要向着多出精品、多出成果、尽快成才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实工程中地下室抗浮设计出现的问题,文章结合合肥某工程设计实例,分析了该工程抗浮设计的计算过程和具体的抗浮设计措施,提出了地下室抗浮设计中措施的选择要通过经济、技术、工期及施工的可操作性等多方面比较后综合确定,并提出了合理抗浮设防水位确定的重要性及地下室抗浮在施工中应当注意的事项,对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健 《新闻战线》2012,(12):46-47
走基层更具操作性,"走"的过程也直接带来了作风的改变;而相对而言,"改文风"难度大些,真正体现"走转改"的成果,就要在抓文风上下工夫。"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各类媒体纷纷响应,做了许多"功课",浮在上面,靠互联网攒稿;脱离群众,价值取向偏离;夸夸其谈,文风假大空的现象大大减少。转变了观念,锻炼了队伍,产生了一大批优秀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5.
<正>"热钱",又称游资",是往往异常富于流动性的一部分资本,它们没有投到生产事业上面去,浮搁在公私机关或私人手中,随时觅求出路和利用的机会,这些出路或机会,往往是投机性的,与生产或正当消费无关"。"何谓‘热钱’?简单一句话:热钱就是‘失业的资本’(Unemployed capital)。"[1]4以往研  相似文献   

16.
涉深水者得“蛟龙”──试论记者采访作风问题孙世恺当前新闻工作的作风,主要该抓什么?实践告诉我们,以记者工作而论,关键是要沉到"深水"中去,着重克服"浮在上面"的轻飘作风。东汉人王充在《论衡》中说:"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蚊龙。足行迹...  相似文献   

17.
人民群众的生活如大海。 江泽民总书记对全体新闻工作者寄予殷切希望:“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我们记者、通讯员要提倡:走出去,沉下去。首先是走出去,坐在办公室不行,泡在会议上不行,浮在上面不行,只听汇报不行,靠抄材料也不行,出路在于“打起背包,迈开双腿”,到群众中去。但是走出去并不等于沉下去,记者、通讯员要乐于到基层。到现场,到第一线,捕捉鲜活的新闻。打个比方说。就叫“下大海。抓活鱼。”  相似文献   

18.
刊林漫步     
使命·道德·情感——新华社社长穆青谈新闻写作新闻工作者是时代的号手,缺少使命感的人,算不上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记者要善于用我们手中之笔去反映群众中蕴藏的那些有生命力的事物,那些符合我们时代要求的一切美好的东西,以此来推动我们的事业前进。如果缺乏深入生活的决心,自以为只有浮在上面写名人、写秘幕才能产生轰动效应,那就背离了无产阶级的新闻原则,是绝然写不出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好新闻作品的。  相似文献   

19.
《人民日报》4月8日刊登一篇新闻:一名电视记者扛着摄像机到湖南常德市直属单位支农工作会上采访,被主持会议的市长程林义“撵”了出去。程市长对记者说:“新闻报道要改革,要从会议中走出来,多报道事件,少报道会议;多报道群众,少宣传领导。”我为这位市长“撵”记者的行动唱赞歌! 长期以来,我们有些记者就象水中的皮球,整天浮在上面,接不完的请帖,赴不完  相似文献   

20.
相比传统的配重法、抗浮桩、抗浮锚杆等被动设计,泄水抗浮是一种盲沟利用静止水压力进行排水,主动与被动排水相结合,降低地下室抗浮水位的技术措施。深圳某地下室抗浮设计,结合项目特点,采用泄水抗浮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为类似地下工程的抗浮设计方案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