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小华  罗强 《声屏世界》2000,(11):44-44
深度报道与宏观意识。“宏观意识”是新闻工作具备把握大局、纵观全局、悟透真谛的本领,宏观意识的能动作用可帮助记增强明察秋毫的能力,促使其抓住事物萌芽和稍纵即逝的时机,在新闻报道中创出佳品。  相似文献   

2.
所谓宏观意识,就是作者把握全局的能力,宏观与微观相互融通的能力。它包括全局判断能力、全局反馈能力、全局比较能力、全局透视能力。树立宏观意识,是当好记者的一个重要条件,那么作为“编外记者”的基层通讯员应不应该有宏观意识?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只有树立了宏观意识,才能把通讯员“托”到一个制高点,才能在全局的角度透视问题,才能拓  相似文献   

3.
博览     
记者的宏观意识对记者来说,他是一个拘泥于琐碎事实的写稿匠还是能登高临风、纵论时代风云的大记者,取决于他有没有宏观意识。新华社上海分社沈世纬认为,所谓宏观意识;就是记者通观全局、把握全局的能力和宏观与微观相互融通的能力。它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种能力: ——判断能力,对被采访的事物能作出明确的判断,能迅速‘掂量’出被报道事物的新闻价值; ——反馈能力,能对采访中接触到的各种信息作出灵敏的反馈,对来自未知世界的信息特别敏感,并能迅速‘筛选’各种信息,把有价值的信息储备起来; ——比较能力,能对被采访的事物作纵向或横向的比较与鉴别,通过比较,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发现事物间的必然联系,并能从各种材料的细微区别中抓住特点,触类旁通; ——透视能力,能以马列主义的洞察力来观察、分析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透过事物的表象攫取事物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博览     
记者的宏观意识对记者来说,他是一个拘泥于琐碎事实的写稿匠还是能登高临风、纵论时代风云的大记者,取决于他有没有宏观意识。新华社上海分社沈世纬认为,所谓宏观意识;就是记者通观全局、把握全局的能力和宏观与微观相互融通的能力。它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种能力:——判断能力,对被采访的事物能作出明确的判断,能迅速「掂量」出被报道事物的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5.
宏观意识,也称大局意识、政治意识,通常是指通观全局、把握全局的意识。记者的宏观意识强,站在全局高度对事物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就强,报道的水平就高,这是许多资深记者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6.
在一次青年记者座谈会上,有的同志发表这样一种看法:记者要增强宏观意识,就得到全国跑跑,多看一些地方。按地区或行业采访,受分工范围所限,不利于树立宏观意识。这种看法对不对呢?我觉得,有是处,也有偏颇。先要弄清楚什么叫宏观意识?宏观者,全局之谓也。宏观意识,即全局观念。记者的宏观意识,就是记者把握大局的能力,洞察事物的能力,科学预见的能力,体现在采访写作上,就是: 其一,能够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判断哪些应  相似文献   

7.
一、深度报道与宏观意识“宏观意识”是记者编辑高层次的思维展现,换句话说,宏观意识就是新闻工作者能有把握大局、纵观全局、悟透真谛的本领,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宏观意识的能动作用还会帮助记者在微观上增强明察秋毫的能力,促使更好地抓住事物萌芽和稍纵即逝的时机,在新闻报道中出佳品。几年来我台拍摄的一批档次较高、社会反映强烈的作品,都是在宏观上把握成功,采访深入细致,拍摄制作讲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往往是新闻报道的难点。我们杭州日报在新闻实践中体会到,要搞好热点引导,必须在把握宏观的基础上,从微观入手。 把握宏观就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某个社会热点的形成,总是有着纷繁复杂的社会原因,只有把某一事物或现象放到丰富的社会背景中去加以考察和分析,并且做到胸有全局,才能真正把握问题的关节点,使我们的热点新闻报道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指导性,才能避免盲目跟风、人云亦云或不负责任地推波助澜。 从微观入手就是要通过深入、扎实、细致的采访,切实把握事实的真相,按照新闻规律,运用大…  相似文献   

9.
于飞 《网络传播》2007,(3):52-53
树立应有的宏观战略意识 随着网民队伍的日益扩张,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交流各自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观点、意见,互联网对社会舆论走向的影响越来越大。于是,各地、各级领导开始重视通过互联网来引导社会舆论,并把这项工作放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然而,研究一下我国网上社会舆论引导案例,就会发现我们在网上社会舆论引导中,比较重视从何处切入引导、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引导、怎样做到入脑入耳等具体的战术问题,对现有网上社会舆论引导工作环境、结构、能力等方面的战略问题研究重视不够,未能树立应有的宏观战略意识,许多网上社会舆论引导因此明显处于被动应对或效果不佳的境地。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对经济报道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有反映经济总貌的宏观报道,还需要有能体现具有宏观意识的微观经济报道。因为,现实生活中,微观经济活动是大量存在的,只有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意义、全局意义的微观经济活动加以报道,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因此,应写好具有宏观意识的微观经济报道。何谓微观经济报道要有宏观意识?一般是指把微观经济报道置于全局统率下,从经济的全局和社会整体出发考虑问题,并把报道对象放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下和社会系统中加以审视的思维方式。要有宏观意识,就是要有全…  相似文献   

11.
大局意识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关键,大局是指事物的整体或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大局意识是一种宏观意识,它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政治意识和职业意识。我们在新闻工作中要坚持鲜明的党性原则,必须有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  相似文献   

12.
大局 ,或日全局 ,是指事物的整体或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全局和局部是对立统一的一对范畴。全局大于局部 ,高于局部 ,统帅局部。大局意识是一种宏观意识 ,是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政治意识和职业意识。成熟而健全的大局意识是由三个层次构成的 :对现实的宏观把握意识、历史意识和预见意识。大局意识是一种历史的能动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3.
我们采写的通讯《挤疙瘩,喝稀汤》一稿,被评为1985年河北省报纸好新闻一等奖。说真的,这篇通讯受到如此好评有几分偶然性,但仔细回想起来,也有几分必然的因素。这件事提醒我,记者一定要有宏观意识。什么是宏观意识?我以为,就是根据党和政府的现行政策,从全局考虑问题。这样才能从似乎平凡的小事中,看到它的普通意义,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它的闪光点。 1985年8月上旬,我到盐山县给通讯员讲新闻课。事后,我约县委宣传部左德兴同志去采访饮食专业户杨凤奎。他曾受到县政府通报表扬。当我们走进他那间座落在车水  相似文献   

14.
刘世松 《青年记者》2006,(14):102-103
行业报记需要具备哪些意识呢?笔认为,行业报记除应该具备一个新闻工作最基本的全局意识、新闻意识以外,还必须注重五种意识的培养,即策划意识、发现意识、专家意识、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新闻报道的引导力和可视性在于其内容的厚度和思想深度。基层电视台要想创作出精品,让自己的新闻出彩,就必须在厚度和深度上下工夫。这是基层电视台新闻报道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新闻作品厚度的承载离不开报道者的全局意识它要求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在微观上明察秋毫的能力,更要有在宏观上把握大局、参透事物真谛的本领。对于平凡的事件,只要作者站得高,看得远,立意好,有独到的思考,能深刻地揭示作品之外更深层次的内涵,就能在人云亦云中别开生面,在众目睽睽中独辟蹊径,在强手如林中技高一筹。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曾播出过两条反映我国博…  相似文献   

16.
翻开每天的报纸,一股改革开放的热浪便扑面而来,使你从中有所领悟,有所感染,有所鼓舞。然而,掩报深思,又觉得有些报纸的宣传有点不足。这就是着眼于微观的一般性工作报道多,就事论事的多,着眼于宏观的报道相对地比较少。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有些同志还缺乏宏观意识,不善于纵览全局,高屋建瓴,站在改革开放大局的高度来分析认识事物。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加强理论和政策学习,提高分析认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做到全局在胸,在此基础上,积极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和特点,通过微观去反映宏观。这就要在工作中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地市报总编辑如何树立正确的宏观意识和微观意识,对处理好报社内外部各种关系和矛盾,对办好报纸、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总揽全局总揽全局既是总编辑宏观意识的集中体现,又是他的重要职责。总揽全局,就要做到心中有全局,事事想全局,处处为全局。地市党报是党和人...  相似文献   

18.
熊芳 《声屏世界》2005,(5):48-48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宏观意识决定着他们的政策水平、业务能力的高低.也关系到他们的新闻选题是否准确.新闻报道是否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普遍性。那么,记者如何增强宏观意识呢?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9.
所谓经济宣传“大意识”,就是宣传者要强化现代系统论意识,对“经济世界”作出宏观的观察和考虑,力求对客观经济规律从深度上认识和把握,努力达到对党和国家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的完整准确的理解。经济宣传“大意识”,至少应包括改革开放意识,政策意识、全局意识、理论意识、建设意识、引导意识、服务意识等。这些意识要在实践中融汇贯通,从而使经济报道能揭示事物的深刻背景和本质,从而实现报道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20.
张晓静 《视听界》2004,(5):29-32
“没有任何一种事物能绝对排除它对人能刺激出审美兴趣,那怕是一片草叶。”这样,某事物能否成为审美对象,完全要取决于主体对它的机遇,也就是说,正当主体处于某种审美精神状态中去注意了兴之所致的事物,那么这种事物就成了审美对象。面对丰富多彩、花样繁新的电视节目,人们手持遥控器选择频道时尤其如此,符合主体即时需求所关注的兴趣所在的节目理所当然成为收视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