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朝科举曾一度中断70多年之久。但现实社会科举的缺失反而使它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繁盛,从元杂剧中文人与科举之间的关系着眼,从科举题材的普遍性和社会性、科举内容的真实性和失实性、科举情节的相似性和深刻性入手,剖析元杂剧中的文人与科举,有助于理解其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元代广西科举不兴的社会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元代是广西区域科举考试发展史上的中衰期,科举取额甚为有限,科举及第人数极少,士子仕途艰难。此与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和广西区域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密切相关。对元代广西科举考试的发展状况进行考察,可以从区域史的角度为我们研讨中国科举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蒙古贵族的元朝统治,建立明王朝以后,为了维护其中央集权,便大力兴办学校。洪武初年(1368年),明在元朝国子监旧学基础上,建立国子学,学生由朝廷品官子弟及民间俊秀者充任。洪武三年(1370年),创没科举科,实行科举取士。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全国举行会试,录取生员472人,他们都分别被派往全国各地,在各级行政机构中任职,为朱明王朝效命。朱元  相似文献   

4.
元代科举制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科举实行时间短,规模较小,不是元代选官的主要制度.其文化根源是:宋代以后科举文化流弊众多;蒙古统治者主要采用由吏入官的选官之法;蒙元最高统治者不重视科举;元朝政权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蒙古民族崇尚实用主义;元代疆域辽阔,统治者不可能将在汉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科举制运用于所有的被征服民族和地区.其中,元仁宗废止了诗赋取士之法,而定为以经义取士,这一规定文化影响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5.
元朝八十年不开科举,文人被抛离既定的仕途轨迹。对元杂剧中儒士浪子形象的解读,可以透视"剧作家"这一特定儒生群体"玩世"与"入世"之间的心态,其笔下的杂剧体现出诗骚正统之外的遗民情结。  相似文献   

6.
元朝国子学是元朝中央官学之一。在国子学中实际就读的生员基本上可分为国子生、伴读和陪堂生三种。其中,国子生和伴读是享有官给廪饩的公助生,而陪堂生则是不享有官给廪饩的自费生。对这些学生的入学资格从入学年龄、民族构成、生员人数、入学身份等方面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国子学生员的仕途主要有岁贡和科举两条途径。  相似文献   

7.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它实行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蒙汉地主阶级的联合统治,重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也较繁盛,这些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元朝统治者实行推行蒙古化,同时又加深汉化的双重政策,设立了一系列蒙古本民族的中央和地方管学,尊孔崇儒,因而儒家经典成为学校课程及科举的主要内容。元朝的中央官学包括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等;地方学校有路、府、州、县学、还出现了“社学”和“庙学”,书院也比南宋兴盛。这一层次结构比较分明、目标功能各不相同的教育体系。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场所和必要的条  相似文献   

8.
元朝国子学是元朝中央官学之一。在国子学中实际就读的生员基本上可分为国子生、伴读和陪堂生三种。其中,国子生和伴读是享有官给廪饩的公助生,而陪堂生则是不享有官给廪饩的自费生。对这些学生的入学资格从入学年龄、民族构成、生员人数、入学身份等方面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国子学生员的仕途主要有岁雷和科举两备途径.  相似文献   

9.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是少数蒙古贵族对众多的汉族及其他民族进行的残酷统治。元朝最高统治者,把社会上的人分成蒙古人、色目人(西域的少数民族)、汉人(黄河两岸的人)、南人(长江流域的汉族及少数民族)四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权,几乎都用蒙古人当第一把手,其次是色目人。汉人、南人无论文化多高,能力多大,只能处于最下层。元代各部大臣,多由吏(小官)进,并不由科举选拔,而省一级的  相似文献   

10.
试析蒙元支配对高丽王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元朝统一中国事业的结束,元朝和高丽之间的关系也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发展的新阶段。与此同时,高丽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随之受到元朝的干涉和控制。元朝对高丽的政治干涉、经济盘剥、军事高压,严重损害了高丽的独立自主。但另一方面,双方的人员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和增强。双方通过人员交往、通婚、杂居也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11.
在元朝统治广西长达90多年的时间里,伴随着其民族歧视与压迫的统治政策的推行,涵盖科举、学校与书院于内的广西化教育发展得相当缓慢,甚至呈现出近乎停滞的态势。尽管如此,元代广西的化教育在整个古代广西化教育发展史上仍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相似文献   

12.
科举学是一门古老而全新的专门学问,也是一门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论分析科举人物、事件、思想、活动、制度及其要素运行规律的交叉科学.在科举学原理和跨学科研究方法论指导下,运用科举计量史学和科举叙事研究等方法和CiteSpace、NVivo等工具,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返照大变局中的古代、近代、现代中国科举学与科举学家演进中断裂与传承"双循环"的时代分期轨迹,在科举史、科举人物史、科举活动史、科举思想史、科举器物史、科举制度史、科举学发展史等中透视千年科举学研究图谱和百家科举学家群像,赋能当代科举学人在弥合科举学学科史断裂的基础上传承创新,继续秉持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的新发展理念,构建科举学总论及其分支学科领域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科举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科举史、科举史学、科举学史等分支学科领域为新时代科举学总学增值的现代学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3.
祁晓松 《文教资料》2011,(23):96-97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异族统治。其推行的种族歧视政策使得过去以科举入仕为人生目标的汉族文人失去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大量菁英文人把精力投放在诗文书画上,故而造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特别是绘画史的巅峰时刻。作为文人画家的朱德润正是游弋于政坛和隐士之间的中间派.他的这种犹豫矛盾的做法正体现了不少文人矛盾痛苦的心态。  相似文献   

14.
神仙道化剧是元杂剧重要的剧种之一,元代神仙道化剧的盛行与道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元朝的大部分时间取消了科举取士制度,知识分子很难跻身统治阶层,这使得传统的广大文人陷入极其消极苦闷的状态.道家思想的影响使这些文人广泛创作神仙道化剧,通过作品来获得一定的心理安慰.本文旨在阐述道家思想与神仙道化剧盛行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5.
高宗永隆二年,杂文正式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进士科随后不久即进入“诗赋取士”的阶段。诗赋进入初唐科举,是一个逐渐渗入的过程。最初出于统治者个人对诗赋文辞的喜好,后来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尚文”风气,促使进士科加试杂文成为必然的改革。进士科沦为“辞科”,与其科目性质有关。一大批文坛巨擘由进士科出身,科举进士科间接地促进了律诗的形成。“应制唱和”是唐代科举省试诗的本质特征,省试诗与唱和诗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  相似文献   

16.
伴随元朝与高丽王国宗属关系的确立而形成的高丽贡女制度,在近百年间,促使大量丽女性流入中土,成为中外交流史上一种独特的政治、社会和化现象。这些入元的高丽贡女,大部分进入了元朝皇宫。在长期的宫廷生活中,她们不仅适应了元朝的生活环境,也把高丽化带入中国,并通过自身地位的改变,对元朝与高丽王国的国家关系以及两国国内的政治、化等生活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歙县俞氏是西晋末年为避“永嘉之乱”南迁徽州的北方大族,自其始祖俞纵开始不断繁衍.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尤其入宋以后,科举盛行,歙县俞氏适应科举的发展,逐渐完成由尚武到尚文的转变,走上科举仕宦之途,成就显赫。北宋时,俞献可、俞献卿二支五代之内10人进士及第,“十榜传家”,出现累世科第的繁荣景象,但是进入南宋之后便逐渐衰落下去。通过对北宋歙县俞氏科举、仕宦兴盛情况的研究,可窥探宋代徽州科举与地方家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是少数蒙古贵族对众多的汉族及其他民族进行的残酷统治。元朝最高统治者,把社会上的人分成蒙古人、色目人(西域的少数民族)、汉人(黄河两岸的人)、南人(长江流域的汉族及少数民族)四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权,几乎都用蒙古人当第一把手,其次是色目人。汉人、南人无论文化多高,能力多大,只能处于最下层。元代各部大臣,多由吏(小官)进,并不由科举选拔,而省一级的长官,皆由蒙古贵族世袭,所以蒙古贵族尚在儿童,便可当封疆大吏。  相似文献   

19.
该书由知名学者、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撰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18章,依次是:科举学引论、科举学综论、科举学史论、科举起源论、科举时代论、科举存废论、科举人物论、科举政治论、科举教育论、科举文学论、科举社会论、科举文化论、科举法规论、科举地理论、科举术语论、科举文献论、科举东渐论、科举西传论。该书是第一部科举学专著,将古、今、中、外、文、史、政、教等方面的科举研究熔于一炉,系统地论述了科举学学理的阐发和  相似文献   

20.
明朝(公元一三六八年——一六四四年)的驿传制度,在元朝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规模上看,明朝的驿传虽然不及元朝驿传横跨亚、欧两洲那样宏伟,但在其规划营造与组织管理上则要比元朝略胜一筹。明朝的前期,国内的政治、经济条件较好,驿传的各种规章尚能顺利执行,所以当时的驿传制度还是比较先进的。进入明朝中期以后,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政治的衰败,驿传制度也“沿久弊生,扰滥滋甚”,逐步遭到了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