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2010年北京市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子具有综合性、差异性和变动性。大学生应根据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变化,做好全面的就业准备,但要有所侧重,将重点放在重要因子上,构建更强的就业竞争优势。政府应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规范市场行为,以保证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相似文献   

2.
从个体自身角度,就业力是指获取职业的能力。研究显示,身心素质是成功就业大学生就业力的首要因子,其次分别为应聘素养、专业水平、社会能力和文化成绩;对于成功就业大学生而言,性别、政治面貌、专业类型对其就业力均不存在显著性影响;要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应立足于就业力五个因子来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力培育。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就业系统多维生态位空间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生态位理论在大学生培养及就业系统的阐释,分析了限制大学生及时就业的生态位因子,并运用生态位理论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宜采取的“泛化”与“特化”战略、苦练内功战略以及就业阶段应采取的避强就弱战略、资源配置与多维引导的生态位优化战略。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二次成长期是指在校期间完成学业、毕业就业到成为成熟公民的阶段。该阶段的初期是毕业、就业并实现人生的初步定位阶段,在此阶段有大量因子反向影响着大学生完成第二次成长,所有这类因子统称为负作用因子。本文重点阐述这些负作用因子产生的原因及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目的在于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出现的这些反作用因子的消整提...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将对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有重要作用。应围绕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主体与客体,强化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高校团委作为联结共青团和大学生的基层组织,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学生处等其他职能部门相比,高校团委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具有较强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高校团委应充分运用自身优势,促进大学生就业。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给方面,应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并调整其就业意愿,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要方面,整合社会资源,增加就业机会,从大学生就业市场匹配方面,提供完善的就业服务。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就业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但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较重的心理压力。大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必备的礼仪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关注大学生就业心理,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大学生就业,从思想上端正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大学生正确释放就业压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早日就业。  相似文献   

8.
在对28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探讨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基本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焦虑在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差异;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就业焦虑不存在直接影响,而是以自我概念为中介产生间接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概念对就业前景担忧和自信心不足2个因子的影响高于对缺乏就业支持和就业竞争压力2个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社会和谐稳定紧密相关。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安全呈现出求职途径多样化、大学生就业安全意识淡薄、大学生就业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匮乏以及大学生就业安全形势严峻等特点。保证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安全应加强大学生就业信息监管力度,加快大学生就业立法保障体系构建,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安全的管理和监控,创新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0.
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就业结构失范、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和偏见、就业保障机制不健全、传统的社会分工模式、高校部分专业设置等客观因素外,还存在智能结构上的性别差异、女性生理特征的高劳动成本、自身就业观念的偏差等主观因素。政府应加强制度设计和政策引导,给女大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社会应积极提高女大学生的社会期望值,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高校应与时俱进,为女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女大学生应转变观念,积极寻求自身就业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11.
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校应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心理辅导。政府应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尽力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企事业单位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标准,努力减少非能力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消极影响。大学生自身应准确地认知自我,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不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造成就业难的原因包括大学毕业生自身认识不到位、学校就业教育不足、用人单位和社会对毕业生存有偏见等。为解决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自己、端正心态、提高就业竞争力;学校应改革教学内容,尝试校企业合作,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用人单位应努力创造公平公开的就业环境,合理签订劳动合同;社会相关部门应制定大学生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信息。  相似文献   

13.
大众化教育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难题,应明确培养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了解大学生就业能力普遍较弱的原因,探索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涉及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推动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尽快缓解。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本文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大学生就业率的对策。大学生自身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就业意识,提升自我能力;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教育,提升大学生求职应聘能力;高校还应规范和强化社会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大学生应当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就业途径,或选择深造再就业;开阔自身就业视野,把握就业求职机会,保持良好心态,最终成功就业。  相似文献   

15.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尤其是农村大学生,受自身成长环境及经济条件的制约,存在诸多就业限制因素.针对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社会应健全农村大学生就业保障机制,高校应建立农村大学生就业的培养机制,农村大学生自身应加强自我调适锻炼能力.  相似文献   

16.
就业服务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其质量高低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水平。鉴于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机制存在的缺陷,政府应引入购买机制,以提高大学生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大学生就业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大学生就业准备包括7个因子,包括就业专业知识准备、社团与社会实践准备、自我认知与定位准备、就业信息与渠道准备、就业形式与政策准备、就业目标与计划准备和求职实践与技巧准备。大学生就业准备总体较好,但仍需加强,不同群体大学生就业准备水平有所差异,基于此,高校强化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就业准备水平。  相似文献   

18.
宏观经济政策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宏观经济政策与大学生就业有着显著的相关性。收入差异增大,导致了大学生择业中的"羊群效应";发展前景的不明朗,导致大学生的自愿性失业;中小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大学生的逆向性就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导致了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要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实施以促进就业为取向的宏观政策;应开征社会保障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和基层就业;应协调区域的平衡发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应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加速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应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  相似文献   

19.
社会结构转型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出现。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思想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根本。高校应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心理调适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以及知识储备教育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进行引导。同时,政府、高校应采取措施积极帮助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就业难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自身能力与素质,主动适应复杂的就业形势,以实现成功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