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顾孟青 《今传媒》2007,(6):61-62
博客的出现使得来自个人的声音也有了一个广泛传播的渠道.在技术上,个人媒体享有能够和传统媒体同样的潜在受众群,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其他应用方式共同构建社会的话语方式.一些研究者认为博客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传播模式,把关人理论以及议程设置理论在博客的传播环境里被消解,一个开放的公共领域在博客环境里形成.  相似文献   

2.
公共新闻业的核心是公众对于新闻业的参与.博客传播打破了专业传媒机构对信息发布和交换的垄断地位,使普通公民充当业余记者承担起了新闻报道的任务,在推进公共新闻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博客的传播主体多为业余记者,缺乏信息采编的专业技能,难以驾驭复杂持久的深度报道.尤其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大量博客的信息加工仍然依赖于基于专业媒体的报道.因而,博客传播与专业媒体的汇流成为今后公共新闻业发展的一大走向.  相似文献   

3.
博客时代谁做主——浅析博客传播中的“把关人”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文华 《记者摇篮》2006,(10):37-38
2003年6月19日,木子美的个人性爱日记《遗情书》通过“博客中国”网站广泛流传后,成为全国各地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木子美性爱日记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信源的现状,让人们获得了在传统媒体无论如何都得不到的信息,不仅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大打折扣,而且人们开始对传统媒体中“把关人”理论提出质疑。本文将从博客传播特征入手,分析网络时代博客传播如何进行把关。博客传播中仍然有“把关人”的存在,只不过在传播过程中由于网络传播的特征而存在“把关人”弱化和缺失的现象。一、博客,一种新锐的传播力量(1)什么是博客?“博客”一词源自英文Blog,…  相似文献   

4.
季明 《青年记者》2008,(6):75-75
博客传播是网络传播领域出现的个性鲜明的传播现象,凭借其个人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及时性的传播特质,显现出了其特有的优越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通过对博客传播要素的分析,来探讨博客传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集市模式的博客传播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认为,博客的普及不仅仅改变了互联网的应用,更重要的是促成了人类传播模式从大众传播到博客传播的改变。博客的本质就是个人的“虚拟主体”。拥有博客一个人就有了虚拟和现实的双重主体。随着博客应用不断主流化,基于个人博客的博客传播(典型的大集市模式)可以帮助人类实现“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社会化传播理想。本文分析比较了博客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不同特点,提出博客传播的核心在于个人主体身份的确立。通过盛大新浪事件和九江地震博客报道的案例,进一步说明博客的出现,将成为大众媒体不可替代的新闻源,而且新闻日渐成为一个过程,极大变革传统大众传播模式。当然,两者的关系不仅仅是冲突,未来更多是互补和融合。  相似文献   

6.
博客是继电子邮件、个人网站、BBS和即时通讯工具之后的又一种网络个人传播工具,它既借鉴了已有网络个人传播形式的传播模式,又在功能上有所突破。作为一种新兴的个人传播工具,博客的价值并不在于开创了某种全新的传播模式或应用了某种革命性的新技术,而恰恰在于对旧有传播  相似文献   

7.
2007年8月21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博客服务自律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要求博客服务提供者应当自觉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维护博客用户及公众的合法权益;倡导博客服务提供者为博客用户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引导其创作和传播优秀网络文化作品;鼓励博客服务提供者对博客用户实行实名注册,为实名博客提供优质个性化服务;鼓励社会公众对博客服务提供者进行监督.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革新,带动了博客、微博、微信、QQ等自媒体产品的更新换代,其个人化、自主化特征使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颠覆式的改变。自媒体时代,以微信为代表的产品用户规模庞大,微信公共账号以其良好的用户体验,形成一个不一样的生态循环,成为目前颇受欢迎的社交分享平台之一。笔者以微信公众号"新华社"为例,通过对链式传播、社群效应、高效互动的口碑传播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微信公众号的口碑传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或对策。  相似文献   

9.
从传播学角度看博客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客传播是网络传播领域出现的个性鲜明的传播现象,凭借其个人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及时性的传播特质,显现出了其特有的优越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通过对博客传播要素的分析,来探讨博客传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博客的兴起已成为21世纪媒体变革的焦点之一.本文在对博客传播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尝试解析博客的失范成因,并提出防范博客失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武欣博 《新闻窗》2012,(3):22-22
博客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它的诞生和发展愈来愈凸显出其在新闻传播方面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目前,博客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媒体形式,博客作为一个大多数人都能使用的媒体平台,使大众能够自由地参与对新闻的提供和对新闻的评论,改写了以往那种由传统媒体播发新闻信息,受众只能接受新闻信息传播的历史。随着博客群的不断壮大,博客新闻传播已经发展成为新闻传播的新视点,备受瞩目,那么,作为一种新媒体,博客新闻的特点及其价值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2007年8月21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博客服务自律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要求博客服务提供者应当自觉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维护博客用户及公众的合法权益;倡导博客服务提供者为博客用户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引导其创作和传播优秀网络文化作品;鼓励博客服务提供者对博客用户实行实名注册,为实名博客提供优质个性化服务;鼓励社会公众对博客服务提供者进行监督。  相似文献   

13.
品牌声浪传播是品牌传播理念不断演进中的一种适应新技术发展的传播方式,博客在互动性强、可信度高、成本低等方面的特点使其具有承载品牌声浪传播的独特优势,基于博客的品牌声浪传播对企业的品牌建设具有独特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博客优于其他媒体的特性,阐述其对于承载品牌声浪传播良好的适应性,并进一步探讨基于博客的品牌声浪传播的具体实施要点。  相似文献   

14.
余军 《新闻前哨》2007,(6):73-74
跨入21世纪,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车载移动电视、手机媒体、网络电视、BBS(网络论坛)以及ICQ(即时通讯)等新兴媒体和媒体传播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博客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博客—Blog,是web log的简称,它是以流水记录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的一种渠道,因而也被称之为“网络日志”。人们在网络上利用博客工具,创建博客网站。  相似文献   

15.
邹芙蓉 《今传媒》2007,(9):57-59
被称为“个人媒体时代先锋”的博客,凭借着“零体制、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的技术优势,以及自由、自主、自我的制作理念,迅速成为了网络媒体的新宠。但是这一“低门槛、高互动”的传播平台在传播信息、张扬个性的同时,也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始终伴随着各种纠纷与冲突,暴露出博客监管工作中存在的许多盲点与难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社会困扰和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自媒体传播有其公共性内涵,当前自媒体传播已成为社会公共性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自媒体传播中尚存公共性缺失的现象,包括传播中存在大量不实信息、对公共事务关注不够、传播行为缺乏理性以及过度商业化所引发的公共性流失。基于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内涵,自媒体传播中的公共性实现途径包括培育自媒体用户的理性精神和公共精神、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自媒体平台的自律以及建立公共权力机关与自媒体场域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7.
自媒体传播有其公共性内涵,当前自媒体传播已成为社会公共性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自媒体传播中尚存公共性缺失的现象,包括传播中存在大量不实信息、对公共事务关注不够、传播行为缺乏理性以及过度商业化所引发的公共性流失。基于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内涵,自媒体传播中的公共性实现途径包括培育自媒体用户的理性精神和公共精神、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自媒体平台的自律以及建立公共权力机关与自媒体场域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8.
李亚玲 《东南传播》2012,(11):28-30
当下手机媒体的发展已经渐趋成熟,此时再来重新对其进行本体性的探讨则更易认清其"真面目"。对于如何分辨手机的复杂身份,本文遵循手机的技术形态,将其划分为移动个人通信、移动个人互联、移动公共通信和移动公共互联四种传播形态,其中只有移动公共通信和移动公共互联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手机媒体"。  相似文献   

19.
论新兴媒体时代的公共传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新兴媒体的发展模糊了公共传播与私人传播、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之间的界限,本文基于这一问题,提出了新兴媒体时代公共传播的实践和理论,并从三个层面论述了公共传播在新兴媒体中实现的途径,即传受角色的颠覆性互动、多元化信息的公共传播和规范性应用的控制和管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借鉴报纸内容分析方法,分析突发公共危机中博客内容的主题、倾向等指标,观察危机蔓延阶段的博客传播变化。研究发现:经把关推荐的博客内容,其主题以个人经历、见闻居多,内容倾向以中性、正面为主。在舒缓公众紧张情绪、传播个人化内容,满足公众对危机信息需求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