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白付 《学周刊C版》2019,(19):60-60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民族文化的体现。我国传统文化可谓是中华之魂,是古人上千年优秀品质、高尚道德的沉淀。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基础,有必要学习积极向上的传统优秀文化。我们需要将传统文化贯穿于学生成长的一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  相似文献   

2.
一般意义上,教师所从事的活动被简单地概括为"教学",其实主要是指教师的教或采用的教法。因此,"传统教法"之"教法",与通常所说的教学法一致。百年以来,西学东渐,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但从实质来看,没有超脱传统的教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体会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些话都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呢?  相似文献   

4.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祖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其精华就是"德",在当代国学盛行必然有其理由,因为"适者生存",流行必然是社会之需要,更何况是精华。文章从做人做事、孝悌、人格等方面做出点滴思考,让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5.
正千年历史的书院,随着清末光绪帝的一纸诏令而被宣告废止。随着西方文化鱼贯而入,国人幵始厌弃以儒学为主体的古老文化,将目光转向西方文化。虽然西方文化并没有因此而真正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独特而源远流长的河床,但我们旳传统文化却因此而失去家园。余英时用"游魂"来比喻失去寄身之所的现代儒学。如果说儒学是"魂",那么书院是"体",只有儒学之"魂"与  相似文献   

6.
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成人之美是高尚的品德,而高尚的品德永远也不会过时,需要我们代代传承,发扬光大。成人之美是融洽各种关系、协调各方需求的"润滑剂",用成人之美的心去解决矛盾,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曾国藩说过:"见得天下都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都是好人,存一番熏陶玉成之心,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国学经典诵读为切入点,通过"能读、乐诵、爱写、会演、践行"的国学经典五大行动,和传统文化相约,和国学相约,使学生在与经典的对话中浸润心灵,塑造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8.
唐朝对边疆民族的治理一直秉承"恩威并施,羁縻治之"的政策,对羌人的管理亦是如此。相比于以军事弹压、正州治之的中原地区而言,"羁縻治之"是治理政策的"小传统",治理中原地区的方式则是管理措施之"大传统"。正是有了管理措施的"大传统"与"小传统"有效互动,使得唐代治理羌人才如鱼得水。这里试以"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视角,探讨唐朝对羌人的羁縻政策,并解析羌人地区羁縻政策的特点及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武德教育是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通过理论结合教学实践,对武术教学中的"传统武德教育"及"现代武德教育",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旨在加强大学生武德修养,培育人文精神,树立健身强体振兴民族的习武目的,培养武德高尚、武风正派、武礼谦和、武技精湛的大学生,促进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使他们成为优秀的栋梁之材。  相似文献   

10.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的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但实施和推进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说明,离开"小学"(传统语言文字学)而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因缺乏国学根基而陷于表面化与形式化,从长远考虑,则有"行而不远"之忧.只有把握优秀传统文化钥匙之功能的"小学",才能收到"授人以渔"的持续性发展之效.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自从引进"谈话法"后,我们的课堂很快由"满堂灌"变为"满堂问",因为我们发现,这"谈话"、"提问"是吻合中国传统教学之"启发"思想和方法的.渐渐地我们对  相似文献   

12.
<正>"玩商"是一个从传统中走来的时代新命题,它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入大众视野。在一些传统学科关于"玩商"的讨论中,我们发现这一概念已逐渐摆脱传统的偏见,被不断赋值。时代的快速发展向"玩商"提出了许多新议题,这需要我们以更加多元、人本的姿态去理解"玩商",为青少年的成长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13.
赵苏苏 《师道》2016,(4):31
在原始森林中穿行,我们很容易被大自然的造化震撼,可是,当我们走出森林,让我们描述其中每一棵树的样子时,却常常语焉不详,因为我们心不在树木,满目不过一个壮阔的林子罢了。所谓"不见树木,只见森林",也同样被我们的传统教育习以为常。——摘自《面向个体的教育》确实,我们总按着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并冠以"严格""责任"之名,突然想到这学期班级中  相似文献   

14.
实施"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工程",要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传统文化诠释时代精神,以时代精神弘扬传统文化"的总体思路,借此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素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强大的精神内驱力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成语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目前的成语教学没有很好地体现成语教学应有的特点和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需要为其加一点文化的"料"。一、成语教学的现状及成因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之花",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是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载体。但是,  相似文献   

16.
被作为一种外来材料看待的"岩彩",实际与中国传统的"重彩"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这种天然矿物材料的使用曾出现在世界许多国家的美术史中,而在中国两者虽同出于"重彩",但是来源各异,一个体现含蓄性,一个具有表现性。在中国对这本属于自己传统的艺术,感到了一定程度的陌生,理智而客观地正视两者的"差异性",使其脱离异国趣味,回归到中国传统轨道中来,同时也考验我们对传统文化异化后所具有的包容和消化能力。  相似文献   

17.
百年来,林纾的"五四"文化角色一直争论不休.忽而是"新文化运动的敌人",忽而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近年又被贴上了"文化专制主义"标签.如果从文化现象角度入手,回顾林纾当年的言谈举止,大量史实是不难让我们给予林纾一个中肯的评价.林纾是一尊古老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神.我们需要"五四",但也不能没有林纾.林纾是值得纪念的.  相似文献   

18.
从小我们就被教导做人要低调,比如取得成绩时,老师对我们说:要感谢他人、与人分享,做人要低调,过度张扬、高调是肤浅。但也有人说:不要过分低调,该出手时就出手。马英九说:行善可不高调,扬善不可低调。艺人周立波告诫人们不要相信做人要低调这句话:学音乐的都知道,该高调的时候就要高调,如果该高调的时候低调了,那叫跑调。高调好,还是低调好?什么样是高调,什么样是低调?我们是要施展我们的才华、张扬自己的个性,高调出场,还是要秉承传统的宽容、忍  相似文献   

19.
笔者曾发表<关于信的感慨>一文,谈我们一些大学毕业生乃至大学教师书信知识之缺乏,其中谈到有大学教师信封上收信人一栏写着某某人"敬收"或"敬启",博士所写之信和<瞭望>周刊(海外版)作为卷首语的"北京书简",开头的称谓竟然为"吾兄""贵刊".有些人甚至连信末"此致""敬礼"之类该如何写,也不甚了然.这些被认为是文化水平较高者写信时的种种差错,实在出人意料.而写信,古来乃中国文人最起码最实用的技能.对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接受甚少,连信也写不好的人,我们能说他是一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吗?更不要说博士、刊物编辑、大学教授.对于这种现象,谁能不深感忧虑呢?  相似文献   

20.
"不似之似"是中国画追求的艺术境界和艺术形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中国画重要的美学原则。在绘画创作中,正确认识和把握"不似之似",是取得绘画理想效果和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