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两汉时期乌桓邑落的社会性质问题,马长寿先生曾在《乌桓与鲜卑》一书中有过论述。他认为,乌桓在入居中国内地前(东汉光武帝以前),其社会性质应是和农村公社相近的邑落公社。井说“邑落公社是农村公社的一种,不能理解为原始公社。”虽然马老未具体阐述这种农村公社的内含,但认为邑落公社是男系男权的时期。范老在所著《中国通史》中,既以乌桓人的习俗作为中国古代存在过原始公社制度的重要旁证,又认为“乌桓社会处在脱离母系氏族似乎不是太久的氏族社会阶段上。”1986年,有人发表文章,不同意马老  相似文献   

2.
生业方式是适应生活环境与生产实践形成的,以衣、食、住、行为主要内容的生存方式。由于生活环境与生产实践的不同,生业方式也形成不同的模式和特色。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不同的生业方式也产生不同的生态功能,如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狩猎文明、游牧文明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狩猎、游牧生业方式会较大程度的保护生态环境,而把自然界当作改造对象、征服对象的工业文明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业化的生业方式对生态环境则起较大的破坏作用等。生业方式是生态化的,早期蒙古的经济生活决定了其生业方式的生态化,这一点也能从能量学原理和种群学说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3.
记载两汉时期乌桓和鲜卑的,主要有《后汉书》、《三国志》和裴注所引的王沈《魏书》等。这些书对于乌桓鲜卑的记载,无论起始年代还是记事范围都大致相同。但有人单单认为王沈《魏书》十分可信。如马长寿先生在《乌桓与鲜卑》中说:“王沈一门数人都通晓乌桓鲜卑情况,所以上述各条具有很大的可靠性,与一般闭门杜撰史志者不同”。内田吟风先生在《北亚史研究》中说:“因为王沈一家与北方少数民族关系至深,所以王沈《魏书》中关于乌桓鲜卑的详细记述,恐怕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家族成员的见闻,应该是十分可信的”。考《晋书·王沈传》,王沈“少孤,养于从叔司徒[王]昶,事昶如父”。又据《三国志·魏志·王昶传》,王昶历任太子文学、中庶子,魏文帝时“徙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后“迁衮州刺史”。正始中“转在徐州,封武观亭候,迁征南将军假节都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嘉平二年,他秦请“袭取”孙权,亲自出征且“斩  相似文献   

4.
奚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其经济类型以畜牧业为主,兼有狩猎业、手工业和农业。在不同历史时期,奚人的各种经济类型发展程度不一。畜牧业贯穿始终,是奚人的主要经济类型,生产生活方式大都以此为主导。狩猎业既是辅助行业,也承担着独特功能,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起着重要作用。手工业门类多依畜牧业、狩猎业而生存。自唐末开始,部分奚人开始经营农业。  相似文献   

5.
元代山西的畜禽饲养与捕鱼狩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统治者入主中原以后,曾将北方民族的游牧狩猎生产方式带入山西地区,从而推动这一地区的畜牧饲养与狩猎活动获得新的发展。这一时期,山西地区的养马业与狩猎活动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较为鲜明的时代特色,且在社会经济和军事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气候环境、生产生活用具、动植物资源利用等方面讨论内蒙古东南部青铜时代的生业,认识到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和渔猎;喜鹊沟类遗存以饲养适合游牧的家养动物为主,同时存在渔猎行为,农业经济几乎不存在;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整体以家畜饲养业为主,但部分地区农业仍占主要地位,家马和马具大量出现代表着较成熟的游牧经济已然形成。内蒙古东南部青铜时代生业方式发生转变,西来文化因素很可能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略论东北原始民族经济傅朗云原始社会解体前的社会经济曾是原始民族经济。同样的狩猎民族,因其民族地区的野生动物不同和民族风俗习惯有别,狩猎的对象有所不同,社会公认的珍禽奇兽也不一样。农业和渔猎亦然。酉周王朝专有“职方氏”执掌当时仍然停在原始社会阶段的周边...  相似文献   

8.
《乌桓传》对乌桓的记载有混乱之嫌,若不搞清,有碍于正确认识乌桓历史。如:“怒则杀父兄而终不害其母。以母有族类,父兄以己为种,无复报者故也。……其嫁娶皆先私通,略将女去,或半岁百日,然后遣媒人送马牛羊以为聘娶之礼。婿随妻归……为妻家仆役2年,妻家乃厚遣送女,居处财物,一出妻家。故其俗从妇人计,至战斗时乃自决之……父兄死,妻后母执嫂,若无执嫂者,则己子以亲之次妻伯叔焉,死则归其故夫”。看后让人觉得条理不清。以博深著称的马长寿和内田吟风二先生,也把这两个时期的情况混在一起。马先生说:“唯一的解释就是母方有氏族,而父方则只有家族没有氏族,所以父方没有‘族类’,自然就没有族属给他报仇了”(《乌桓与鲜卑》127页);内田先生说:“在乌桓母系社会时期,因为从其他氏族来的父亲和与父亲同来的异母兄弟是所谓外氏族者,故属于母亲氏族的儿子杀害了父兄也不会受到母系氏族的制栽”(《北亚史研究》)38页)。这里我们暂不去讨论家族和氏族有什么不同,但在母系社会,人们一般不会知道谁是自己的父亲,谁是自己的异母兄弟。按照血族复仇的通则,“外氏族者”被“母系氏族”杀后,虽然不会受  相似文献   

9.
试析辽代社会经济发展在文献,实物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王朝是一个以游牧民族——契丹为主体的、以武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生活方式和经济结构融入了传统的和外来的各种因素,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在建辽的200多年历史进程中,由于统治者采取了适应历史潮流的政治、经济政策,推行“胡汉分治”和“因俗而治”,使其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畜牧经济和狩猎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业成为主要的经济门类。随着农牧兼营、工商并举的新经济格局的形成,契丹社会的性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逐步走上了封建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云南瑶族传统游耕经济体系中的刀耕火种农业、狩猎业、手工业和家畜家禽饲养业,以及传统村社政治制度寨老制和丛会,都受到了以道教信仰为核心的瑶传道教的深入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公元前3世纪末东胡破灭后。乌桓即活动于历史舞台,直到东汉末年记载连续不断.鲜卑至东汉初年才出现于史书,之后塞外乌桓和陆续出塞的及东汉北边郡县南迁后留在原地的乌桓都没再以乌桓这一族名露面。鲜卑与东汉“始通驿使”的同时,乌桓在有可能强盛于塞外的情况下,仅因东汉皇帝“以币帛赂乌桓”就降入东汉十郡塞内。基于以上史实本文认为,西汉时鲜卑没被载入史籍是因当时他们非常弱小不能引起中原的注意。后因中原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加之东胡及其他语族人口的大量并入,鲜卑才得以强盛。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与祖国内地始终保持着政治上的统一,也始终保持着经济文化方面的密切交流。在经济方面主要表现在内地牛耕与养蚕技术的传入西域;在文化方面则主要表现在佛教和乐舞的由西域传入内地。 牛耕养蚕传西域 西域的原始居民最初主要从事狩猎和畜牧。后来又有了农业,用石斧、石锛披荆斩棘,开荒种地;用石镰收割;用石磨盘加工。稍后,发展到使用铜斧铜刀。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向汉武帝汇报情况,司马迁据此写出了《史记·大宛列传》。其所记天山以北一带多是以畜牧业为主的“行国”,天山以南虽多是以农业为主的“城郭诸  相似文献   

13.
田豫被围考     
公元二世纪末至三世纪初,鲜卑轲比能部逐渐强盛起来,开始了统一东部鲜卑各部落的战争。伴随着鲜卑各部落的统一,却引起了鲜卑和曹魏政权之间关系的变化,以致在此期间双方不断发生军事磨擦。而田豫任职乌丸校尉正值此际.马长寿先生所著《乌桓与鲜卑》一书在论述这一史实时指出:“轲比能统一东部鲜卑的经过我们知道得很少。黄初三年(公  相似文献   

14.
金禅口遗址属齐家文化,出土了丰富的动物骨骼和植物遗存。经考证,这些动物多是现生种,推测环境与现今类似,周围的自然景观是垂直地带性显著的高原山地寒温带森林-草原生态景观。植物遗存以粟黍为主,少量大麦、小麦等种植作物,说明有相当比重的农业。这些遗存表明该遗址先民的生业模式是种植业、狩猎和畜牧多种生产方式的混合经济形态,这可能与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15.
浅谈两汉时期乌桓史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桓的前身是东胡。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攻破,据《乌桓传》记载,其一部分余众退保乌桓山,另一部分则“远窜辽东塞外”,此后遂分别以乌桓族和鲜卑族之名出现于史册,而东胡这一族称就被乌桓和鲜卑代替了。一、乌桓社会及其经济由于史料所限,关于东胡被匈奴攻破前的情况,我们知道得很少,只能根据零星记载窥测其个别细节。但建国以来,在内蒙古赤峰药王庙、夏家店和宁城县南山根等地的考古发  相似文献   

16.
读了《美术研究》1990年第1期发表的《文人画新论》(以下简称《新论》)一文后,对其中一些观点不敢苟同,以下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新论》提出:“中国人与希腊罗马人并不同宗,他们与耶和华及亚当夏娃无关,他们也与那种以狩猎活动为主而进入农牧社会的原始种族不同……以采集经济为主而过渡到农业经济的中华原始文明造就了春种秋收,昼伏夜出的集团节奏。”论者认为由于有了以上维生手段的不同,因而产生了中国“原始种族”与西方“原始种族”“视方式”的不同。由于“视方式”的不同,因而“出现  相似文献   

17.
畲族“不谋而居,不杂土著”千年频繁大迁徙之因,众说纷云。“民族习惯说”、“逃赋说”等既不符合史实,且用社会意识解释社会历史。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现象是经济关系的产物,因此,原始生产力才是根本之因。畲族“刀耕火种、狩猎为主,辅之以采薪”的传统生产活动,具有集体性、粗放性、易动性和封闭性的特征,就决定了以整个民族的形式,由南向北山区迁徙,且延续千年之久。  相似文献   

18.
考古发现表明,新石器时代湖北地区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而农业生产中又以水稻种植为主,狩猎和捕鱼只是作为农业生产的补充,家畜动物骨骸的发现,说明家畜饲养业在经济生活中也有一席之地,聚落形态的出现,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氏族社会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西部开发,由来已久。六千多年前,华夏民族的祖先——炎、黄二帝就在这里崛起并创造了文明;秦汉以来,关西(今陕、甘及四川成都平原一带)是中国当时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史记》《汉书》多处提到秦汉时代这里发达的社会经济。如《汉书》云:“……西有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自威武以西……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其俗风雨时节,谷籴常贱,少盗贼……故秦地(关西)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居什六。”可见,西汉时西部以占全国十分之三的土地、人口,而创造了占全国十分之六的社会财富。唐朝经过一百多年的开发,到玄宗时西北社会经济也居于全国前列。《资治通鉴》卷216,天宝十二载(753年)记载:“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无如陇右。”  相似文献   

20.
各种版本的教材中,大多数认为《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文章”。这一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也有根据。由唐弢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认为:“在《拿来主义》里鲁迅又从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作了进一步发挥。他把遗产比作一所祖传的大宅子,认为重要的首先是把它‘拿来’!”结合当时社会历史现状,纵观全文内容和结构,《拿来主义》中的“拿来”,当指“融合新机”,以“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即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而不是“继承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