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O.动词“出”有两个主要作用:一个是作主要动词用;另一个是跟在主要动词后边,作动词的补语,构成一种“V出”结构。通常把后一种用法的“出”叫做趋向动词。本文不讨论第一种用法,着重研究“V  相似文献   

2.
谈动词+“到”叶家旺现代汉语里,“动词+到”这一格式的句子很多.如,“等到半夜”、“跑到门口”、“火车一直开到北京”、“我走到公园里”等例句,有的教科书里把这类句子中的“到”与后边的部分合起来视为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补语,表示时间或处所....  相似文献   

3.
趋向动词“上”可以用在动词后面构成“V+上”.也可以用在名词前面构成“上+N”。在“V+上”和“上+N”中“上”的语义有相同的地方,由于语法化进程和句式的影响,两个“上”也有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动词时态是每年高考英语试卷必考的项目之一。它也贯穿于书面表达行文的始终,可以说动词是句子的核心,时态是句子的灵魂。许多考生,包括优秀考生都普遍认为.“for加上一段时间作状语”或“all the/one’s…”式时间状语在旬中出现时.句子一定要用完成时,甚至就是现在完成时。这样,造成“持续动词+段时间”成为动词时态学习的一个瓶颈。为了突破这一瓶颈,本人查阅了历年高考试卷,把与此相关的试题作了一个整理,对学生的错误作具体的分析与点评,希望对学生的学习与备考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0.动词“出”有两个主要作用:一个是作主要动词用;另一个是跟在主要动词后边,作动词的补语,构成一种“V出”结构.通常把后一种用法的“出”叫做趋向动词.本文不讨论第一种用法,着重研究“V出”结构及其句式.0.1 认定“V出”中的出表示趋向,这是一种笼统而模糊的说法,事实上,它有时并不表示严格意义上的动作趋向,如:(1)汽车开出了厂门.(2)信已经寄出了.(3)他认出是小李的笔迹.三句中的出,(1)的趋向意义比较明显,我们可以作一点变换:汽车开出了厂门  相似文献   

6.
“是时候+VP”是近年来出现并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新兴结构,结构中的“是时候”一般整体使用,可以受到状语和情态动词的修饰。VP可以是具有祈使意味的趋向动词、心理动词、能愿动词和使令动词等,自主动词都可以进入“是时候+VP”结构,非自主动词只有一部分可以进入。“是时候+VP”与“VP+是时候”都可以对未发生的事情表示肯定或否定,但是“VP+是时候”可以肯定已经发生的事情,可以受情感类情态副词修饰,句中常使用停顿。  相似文献   

7.
从汉语史来看,近代汉语时期是处置式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唐五代以来在“把/将+NP+来”动宾补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把/将+NP+来+VP”结构是近代汉语中才存在的一种句法结构形式,它也是现代汉语处置式又一重要来源。其发展演变的途径是:“把,将+NP+来+VP”形成之初是一个连动结构,“来”作为动词“把,将”的补语,为趋向动词,后随着VP语义复杂化以及“把/将”所带宾语的泛化,“来”字逐渐虚化为一个无实义的语助词而脱落,“把,将”表“持拿”“牵引”的动词意义也逐渐弱化,最终语法化为处置式的语法标志。  相似文献   

8.
句子表层结构的线性顺序不一定正确反映了语法成分之间的深层语义关系。同时对成分之间深层语义关系的认识也需要结合着句法结构的历时演变来分析。通过对一个特殊句式“我+把+你+这+NP”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的分析进一步印证这一分析方法。从把字句的语义特征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在共时平面上这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句子结构,没有交际层面的省略;从历时角度看,这个句式中的“你”与“NP”之间的谓词隐去了,从而否定了“我+把+你+这+NP”句式后面省略动词的说法。  相似文献   

9.
张志公先生主编的《汉语知识》里,把“趋向动词”归在“动词的附类”,理由是这类词具有动词的一部分特点,可是又有它们自己的不同于一般动词的特点”.这本书指出,“趋向动词”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作谓语.如:‘客人来了’,‘爸爸起来了,正在洗脸’.另一种是用在另一个主要动词后边,表示动作的趋向.这样用的时候,它们读轻声”.  相似文献   

10.
“到+L”的不同语义指向使“把”字句“S+把0+V+到+L”位移模式呈现了多样性,也使位移动词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从语义指向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可以帮助理解这类“把”字句的两个变式。  相似文献   

11.
我们考察的"动词-名词/数量-数量/名词"结构是数量结构中的量词是名词的专用量词,可以组构"数量.名"定中结构的情形,本文将对"名-数量"与"数量.名"做宾语的结构差异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指宾状位形容词前置研究可以从必要性与可能性两个方面展开,其中可能性研究是语法研究的重点,实质上就是指宾状语形容词前置条件。指宾状语形容词前置条件包括句法结构制约机制和语义特征制约机制两方面。其中句法结构方面的制约主要是体现在要求数量限定结构和时体标记词同现。语义特征制约机制包括句中动词与指宾状位形容词自身两个方面。经分析,发现指宾状语前置其绝对限制作用的不是句法上的制约,而是语义上的制约,尤其是前置的指宾状语与宾语之间的关系性质。  相似文献   

13.
目前,语法学界关于定语的定义主要有两种。这两种定义均非十分准确,如由给“N”下定义引发了对“N 的 P”结构性质变异。消除“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名词性结构”的矛盾说法,定语的定义更加明确、精确化。  相似文献   

14.
"程度副词+名词"与"程度副词+有+名词"结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探讨的是“很 名词”与“程度副词 有 名词”结构的关系。文章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结构之间的直接变换和间接变换。二 ,两种结构不可变换的条件。三 ,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的抽象名词。四 ,结构之间能进行变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主要论述现代汉语中的"各 大 NP"格式.首先,就此格式中的"大"的词性、语义进行分析,认为其中"大"已经出现语法化趋势.其次, 对"各 大 NP"格式中的"NP"从名词分类和音节分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概括,并附带论及了与"各 大 NP"格式类似的"各 小 NP"、"各 大 中 小 NP"、"各 大 中 NP"和"各 大 小 NP"格式.最后,对"各 大 NP"格式作了文化考察和语用分析.  相似文献   

16.
"想+V+N"和"想+N+V"是两个语序不同而语义相近的同义结构,进入这两个结构的动词和名词的语法性质及语义特征都对结构是否成立有着制约作用,同时,这两个结构在逻辑重音、预设内容、信息焦点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7.
"想 V N"和"想 N V"是两个语序不同而语义相近的同义结构,进入这两个结构的动词和名词的语法性质及语义特征都对结构是否成立有着制约作用,同时,这两个结构在逻辑重音、预设内容、信息焦点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8.
"差点儿+没+VP"格式辨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羡余成分“没”产生的原因是语法化中的强化机制,羡余成分“没”出现在不可能或不希望出现的语义背景中,起到强调事情没有发生的作用。羡余成分“没”是一个焦点标记,强调了不希望或者不可能的事情几乎发生而没有发生,其中“惋惜”“庆幸”不是“差点儿”格式本身的语义,是格式使用时的语境义。  相似文献   

19.
本对“在L”放在动词前和动词后的情况进行分类归纳研究,并对“在L”从动词后转换至动词前或从动词前转换至动词后得以实现的条件以及原因等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20.
“数 大 NP”是汉语中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表示物量的概括命名格式。文章运用“小三角”理论系统研究了这一结构的形式特征、表义作用以及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