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编辑角色及其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往的编辑学研究中,通常是偏重于编辑过程的研究,而编辑工作的主体——编辑角色,比较而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编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由于没有系统总结作为社会生活中重要角色的编辑者的普遍的行为特征和社会价值,致使目前的编辑学研究流于表层的个体编辑者的经验总结,从而使编辑学研究不可避免地步入误区。不可否认,总结编辑过程中积累的编辑经验,对于编辑学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然而,不去研究编辑角色的特质和功能,要想建立编辑学的学科体系,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对编辑角色及其社会功能作了一点探讨,试图为有志于建立编辑学学科体系的广大编辑工作者提供点滴思考。  相似文献   

2.
所谓编辑工作,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从事精神产品的征集、选择、整理、加工,促成其发表或出版,使之有效传播的工作。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包括了导向性、中介性和隐匿性。①编辑的中介作用是由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决定的。“编辑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代表社会的利益,实现特定的社会要求和期望,从事的是一种文化积累、文化传承的精神活动。它对人的发展起着手段性、工具性的作用”,②即中介作用。编辑工作的中介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原始文稿向出版物转化过程中的中介,称为物的中介。第二是人的中介。在信息传播的系统中,编辑在编辑活动中面临着诸多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作者、读者、审者、编委会(主编)四者的关系。编辑处于四者关系的关节点上,无论是作为活动主体的编辑,还是作为活动过程的编辑,都具有典型的中介特征。学报编辑也不例外。在学报的编辑出版过程中,编辑这个社会角色完全处于整个编辑活动的中介位置上,是一个有强烈主体意识的中介角色。只有充分发挥好其中介功能,才能使编辑活动有声有色,才能使学报永远具有不断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按照社会学的解释,编辑,也应该是一种社会角色。我觉得,在关于编辑工作的规律、编辑业务、编辑职业道德等问题的研究探讨中,有必要从社会和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和研究编辑角色的问题。这是因为,作为编辑人员,如何理解自己的职业和社会职责。或者说,如何理解自己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所担任的角色,对于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从表演艺术上说,一个演员只有深刻地了解、熟悉、直到进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才能创造出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来。社会角色的“扮演”,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一个编辑角色“扮演”得出色与蹩脚,同样取决于我们对自己角色的理解程度。  相似文献   

4.
编辑的基本职能就是文化选择。编辑活动之所以在人类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产生,就是因为编辑主体能够按照社会的需要,对规模庞杂、良莠不齐的精神生产粗创品进行比较鉴别,去伪存真,有选择地传播给社会,这种构筑文化大厦的编辑选择就是一种文化选择。这种选择是沟通著作者与受众的桥梁、中介,是对党和人民负责的“过滤器”,也唯有这种选择才是编辑主体最首要、最本质、最能与精神生产其他环节相区别的基本功能。意识到这一点,编辑主体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自身在人类社会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负载的历史使命。只有把主要精力置于选择文化精品,才无愧于这种角色所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编辑的主体意识及其发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心 《编辑之友》2002,(1):35-36
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人类进化、社会进步的标志.作家有作家的主体意识,批评家有批评家的主体意识,读者有读者的主体意识,编辑当然也应该有自己的主体意识.那么,什么是编辑的主体意识?我认为编辑的主体意识就是编辑个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积累传播本真文化的意识.所谓本真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健康向上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具有本质意义的人的优质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6.
2008年,中国编辑学会提出了以"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为主体的编辑学研究方略.在"大编"辑"思想的指导下,近两年来我同的编辑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编辑学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与编辑史研究并重,涉及面广而又有所侧重,博而又有所精深;既关注学术焦点问题,亦顾及现实需求;既重视编辑学研究中老话题、新视角的重新审视与重新发现,亦兼顾编辑实践发展中新课题、新现象的深层思考,尤其是对编辑学研究30年、编辑学创建60年的有关回顾,颇有深度.  相似文献   

7.
编辑主体、编辑客体及其二者的关系,是编辑学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编辑现象中的主体性和主客体相关性,构成了编辑学自己的发展轨迹。沿着这条轨迹可以观察到,编辑学既不是编辑主体,也不是编辑客体所决定的,而是由编辑主客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一、编辑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主体和客体是哲学范畴。编辑主体是“现实的人”,它首先是具有文化科学知识的人,其次它又是能创造精神产品的劳动者,它只有在编辑实践中才显示其本质力量。编辑主体不是个体的人,是指群体而言的。编辑客体是编辑主体对象性活动的物质  相似文献   

8.
湖北今年创刊的《出版科学》第1期刊登了胡光清同志的一篇文章——《我国编辑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向》。其中谈到“关于编辑学的基本内容,他概述了三种比较系统的意见。他说的第三种意见是:编辑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编辑主体、编辑过程客体、编辑主体能动地作用于编辑过程客体产生的编辑创造性劳动的实践形式。研究编辑主体主要探讨编辑的知识构成、思维方式和心理意识三要素,即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好比一个大舞台,人类活动犹如一本社会剧,任何个人都要在这个社会剧中去扮演各自的角色。角色主体在扮演自己角色的时候,不仅意味着他在某个特定社会位置上采取何种行为模式,而且意味着社会、他人对角色主体应该采取的行为模式所抱的期望。电视人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既普通,又独特,既作为普通的社会成员扮演普通的社会角色,同时又因为电视工作本身在文化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而扮演着特殊的社会角色。探讨电视人的行为模式,把电视人放在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进行文化定位,目前电视圈里还没有人就此进行专门的研究。但这…  相似文献   

10.
"编辑用体"即受众,是以使用编辑产品的人、编辑产品检验者、编辑活动效果实验者和体验者、编辑活动效益兑现者的身份参与编辑活动的。"编辑用体论"的提出,不仅进一步确立了受众参与编辑活动的重要地位,也有助于编辑主体强化为受众服务的意识,提升编辑产品的价值,使编辑学研究更加完整、科学。文章从精神产品的价值属性及其提升的角度深入分析了"编辑用体论"提出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试谈“编辑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家们在创作实践中显示出了强化主体意识的趋势,作为“欣赏主体”的正式发言人——评论家正在研讨作家主体意识的强化,怎么又哄抬出一个“编辑主体”来了?编辑编辑,编编辑辑,作家是他的衣食父母,读者是他的最高主子,一仆二主,谈何“主体”?! 诚然,编辑在社会的文化建设中,是充当仆人角色。他不创造文艺,不创造科学。作为文学编辑,他从作家那里求取作品,而后将  相似文献   

12.
关于编辑学者化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编辑学者化”的问题,不仅发表了不少文章,而且还被作为一种理论观点、基本概念进入了一些编辑学研究专著。应该说:“编辑学者化”对于提醒我们正在从事编辑工作的同志关注、研究学术同题,的确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就其理论内涵而言,我以为,呼吁“编辑学者化”对编辑人才的培养,乃至我国的编辑出版产业发展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提出和倡导”编辑学者化”有其一定的针对性,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我们只要认真研究分析,不难发现,这一口号本身及其在出版实践中也存在着明显的缺失。第一,“编辑学者化”口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事业变革实践不相适应。作为出版主体的编辑,除了必须具有很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外,还必须有竞争意识、经营意识,逐步确立效益观念、质量观念、时间观念和法制观念,在适应市场、参与市场行为的过程中,努力引导市场、开拓市场。从职业编辑的本质特点及历史形成的编辑素质实际看,普遍地倡导编辑学者…  相似文献   

14.
编辑主体是“编辑活动中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个人和群体。他们在编辑活动中,能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编辑符号以及其他物质与精神手段,选择、组构各类精神文化产品。”编辑角色的社会规定性,决定着编辑主体的社会实践不仅是从个体性的价值观、信仰、职业观、教育程度等人文背景出发,而且还要遵循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文化心理、智能需求,达成主体意志与社会意志的契合,  相似文献   

15.
乔瑞雪 《编辑之友》2012,(2):104-105
编辑工作是社会文化活动传播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编辑的角色修养和角色定位决定文化传播的方向和进程,推动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须加强编辑的角色修养与角色定位,构建编辑的主体意识、发挥编辑的创造性劳动意识、提高编辑的社会产品转化意识.  相似文献   

16.
编辑的社会角色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晓月 《编辑之友》2010,(12):85-86
一 编辑的社会角色 编辑是社会精神产品的提供者和人们精神食粮的过滤者,是人类文化的积累者和传播者,担负着向社会提供精神食粮的重任.任何出版物都必须经过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完成由手稿到出版物的第二次信息转换.在这个过程中.无论足最初的选题还是之后的修改加工,都体现着编辑的学术意识、审美趋向,都包含着一种导向意识.  相似文献   

17.
编辑是适应精神文化领域里生产和消费的社会化发展需要而逐步形成的社会分工。编辑活动是存在于传播媒介之中的,以沟通协调、传者(作者)和受众(读者)的供需关系为基本目的;以发现、选择、组织、优化精神文化产品为主要职能的一种文化专业活动。因此,编辑活动不属于物质生产活动而属于社会文化活动。在社会文化活动中又不同于著述、教育、科研、文艺等一般的精神文化活动,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正是这样的特殊性,才使得以编辑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编辑学具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必要和可能。 编辑学学科建设的进程,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是否认真地研究编辑活动的特殊性,关系到编辑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游苏宁 《编辑学报》2007,19(5):386-388
对编辑来说,由美国著名编辑学家格罗斯主编的《编辑人的世界》是一本不可多得且必须阅读的经典文集.该文从编辑角色的社会认同、正确认识编辑与作者及作品的关系、编辑学者化等方面谈了作者读本书后的感想,并把此书推荐给所有同道.  相似文献   

19.
现代编辑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编辑这个社会角色向来是被放在从属的次要位置上的。在文化产品生产的机构里,也可称为编辑群体,编辑是处在最基层的具体操作者,谓之为人作嫁衣裳的角色。但当仔细分析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后发现,现代编辑并非是被动的社会角色,而是完全处在整个编辑活动的中介位置上。是一个有强烈主体意识的中介角色。  相似文献   

20.
编辑活动特征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勇 《编辑之友》1991,(3):8-11
目前,我国编辑出版界对编辑学的界定不下30种。归纳起来,大致可以看出这样一种倾向,即编辑活动是编辑学研究的对象。因此,研究编辑学,就不能不着重研究编辑活动。所谓编辑活动,就是编辑主体对编辑客体所赋予的一切行为总和。它是以精神文化产品物化生产为其最基本行为的一种社会文化建构行为。作为主体的一种社会活动行为,编辑活动必然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深入进行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无论是对于编辑学的建构,还是出版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本文仅就编辑活动的特征进行一些初步研究,以期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